中國在非洲的教訓
封麵故事
作者:徐方清 郭金超
一個非洲母親問孩子:“上帝住在哪裏?”孩子答:“既然上帝創造了萬物,他一定住在中國。因為所有東西都是‘中國製造’。”
這是流傳在非洲的一個笑話。
走在非洲一些城市的街區,凡有檔口、門麵的商店,基本上被“中國製造”所占領。大約隻有兩個例外:香煙是歐美的,水果是本地的。
自2009年開始,中國已連續五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貿易夥伴國的地位。另據不完全統計,如今有100萬左右的中國人在非洲工作和生活。
大批華人和“中國製造”的湧入,是中非合作深化的體現,同時也引發了一係列問題和衝突。針對華人的搶劫和傷害事件也日益頻繁,黃種人更幾乎成為非洲劫匪的首選對象,雖然這一定程度上是因為非洲當地的治安狀況堪憂,但也和中國人、中國製造自身因素不無關聯。
被誇大的問題
2013年6月,169名在加納涉嫌非法采金的中國公民被加納政府逮捕。從當年5月開始,由新上任的加納總統馬哈馬親自領銜,由國土資源部、內政部、國防部、外交部、環境保護部的5位部長組成級別非常之高的“非法采礦整頓委員會”,計劃通過執法行動,將涉嫌非法采金的外方人員遣返回國,沒收、銷毀非法采金者的設備,並對現有小礦采金證重新審查。
2012年5月,近百名中國公民在尼日利亞移民部門清理非法居留和工作外國人的行動中被扣。其中,45名中國商人被尼日利亞移民局以“在尼非法從事紡織品貿易活動”為由逮捕。為保護本國的紡織品產業,尼日利亞法律禁止從國外進口紡織品,並禁止外國人搞紡織品零售。
“一些中國企業和個人,存在著無序的問題,沒有很好地遵守當地的法律法規。”中國政府前非洲事務特別代表劉貴今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除了不守法,還有相當多的一部分人抱著賺一把錢就走的心態,不去想在當地紮根、融入當地,這引起了非洲當地人的反感。
對於近年來頻發的中方人員在非洲遭遇搶劫和綁架等安全事件,劉貴今稱這和中國一些項目處於偏遠山區、安保嚴重缺乏有關,“完全避免和杜絕很難”。他建議中方企業在承包勞務和項目之前,要提高風險意識,在成本上預算上要包括風險成本。此外,不僅要加強安保措施,還要按照國際上通行的做法,加大投保的力度。
曾有中國企業曾因銷售假藥,被非洲國家相關部門列入黑名單,在媒體上公布。由於中國“製造”與非洲百姓生活息息相關,一旦出現問題,容易引起當地人民的不滿情緒,再加上多數中國商品都沒有品牌,因此,隻要有一種產品出現問題,往往一類或整個“中國製造”的形象和聲譽都會受到損害。
“相比中非合作帶給非洲的實惠,這些問題是枝節性問題。”劉貴今說。之所以這些問題往往引發軒然大波,是和當地媒體以及西方輿論的渲染和炒作有關。
姆巴亞的手機裏,存著一長串中國人的名字。“他們都是在博茨瓦納的中國人,是我的朋友,也是博茨瓦納和非洲的朋友。”姆巴亞說。在人口僅兩百多萬的博茨瓦納,中國人的數量已經超過了兩萬。
姆巴亞是博茨瓦納主流媒體《報道者》的記者,對中國的改革開放頗為關注,並數次來到中國。他也喜歡和在博茨瓦納的中國人交朋友,“這樣能近距離地了解中國人和中國”。
而姆貝亞所供職的報紙,曾在報道中以中國建築商在博茨瓦納承建的一家電視台大樓出現嚴重質量問題為引線,指責中國建築項目多存在質量低下、延遲交工、成本超支、施工技術欠缺等一係列問題。後經查實,這是該報鬧出的一場“烏龍”,出問題的電視台大樓由埃及一家公司承建。
“除了我們報紙自身的采編環節出了漏洞外,這和多數非洲媒體,包括《報道者》在內,很多關於中國的報道都來源於西方媒體有關。受西方媒體影響,批評中國,也已經成了一些非洲媒體的習慣。”姆巴亞告訴《中國新聞周刊》。但實際上,“我和我的中國朋友相處很愉快,而且,我的生活離不開豐富多樣、門類齊全的‘中國製造’”。
中國成為“攻擊的靶子”
2007年,《紐約時報》曾刊登過社論《非洲法治的庇護者》。該社論稱中國正在非洲進行“冷酷的人民幣外交”,與實行“種族滅絕”的蘇丹政府保持“醜陋的夥伴關係”,並將津巴布韋總統羅伯特·穆加貝當作“最喜歡的人”,這就導致了津巴布韋缺乏自由選舉和“理智的經濟政策”。德國全球與區域研究所主席羅伯特·卡帕教授也曾說,“由於中國的主要合作夥伴正是西方社會企圖孤立和施壓的‘獨裁國家’,中國的政策阻礙了國際社會對非洲民主進程建設所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