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曾指出,中非合作這些年蓬勃發展,成果顯著,在國際上引起了很多的關注。說實話,西方人不是太高興,西方媒體對中非合作有很多的抹黑、攻擊、指責。
非盟委員會前主席讓·平早前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也表示,指責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掠奪資源毫無道理,這樣的人要麼是出於惡意,要麼是對市場的供求關係法則不了解。石油等資源的價格不是中國來製定的,而是世界市場來決定的,取決於供求關係法則。中國從非洲進口需要的這些原材料,反而促進了價格的上漲,非洲也從中獲利。
在讓·平看來,西方批評中國,主要是因為中國從非洲進口的原材料,是未經加工的原材料。如果在非洲加工,會產生附加值。拿鐵礦石來說,中國不應該直接進口鐵礦石,而應該進口加工之後的鋼材。他指出,西方人在非洲已經待了5個多世紀了,從來進口的都是原材料,而不是加工過的,“他們指責中國的事情恰恰是他們在過去都沒有做的事情,這是沒道理的”。
“他們之所以指責中國,是因為他們時常需要找到一個攻擊的靶子。” 讓·平說,“媒體的報道和事實並不是一回事。”
根據美國國皮尤研究中心在10個非洲國家所作的調查,結果顯示,非洲人對中國對非投資比美國對非投資的態度更為積極。在塞內加爾,86%的人認為中國給他們帶來了好處,隻有56%的人認為美國給他們帶來了好處。在肯尼亞,91%的人認為中國在非洲的影響積極,隻有74%的人認為美國的影響是積極的。
媒體話語權的失衡嚴重
中非發展水平上的差異,難免會導致貿易結構上的失衡。在讓·平看來,要說貿易失衡,在西方和非洲的貿易交往中表現得更為明顯,西方一向隻把非洲大陸作為原材料的供應基地。
津巴布韋街頭的大型壁畫。
“世界在不斷的變化,生產力關係在不斷的變化,國際分工也在不斷的變化,中國以最快的速度地適應了變化,西方卻至今沒有找到很好的方式適應這種變化。隨著中非合作程度的提升,中國從非洲的進口主要以進口原材料的狀況正在發生改變。”讓·平說。
在5月10日訪問肯尼亞時,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與肯尼亞總統肯雅塔共見記者時,坦誠回應中肯貿易不平衡問題,並開出“藥方”。他稱,貿易狀況雖由市場決定,但中國政府將從兩方麵改善目前不平衡現狀:一是為肯商品在中國推銷、推介提供便利;二是鼓勵中國企業擴大對肯製造業領域投資,積極參與肯工業園區建設,以提高肯加工能力,增加肯產品出口競爭力。
和貿易的失衡相比,媒體話語權的失衡更為嚴重。截至2012年,非洲和中國建交的國家有50個,但在中國隻有3名常駐記者,非方很少能獲得對中國的第一手信息。
“我們要扭轉涉及中非合作的輿論失衡的局麵,不要讓西方輿論在這個話題上搞‘一言堂’。我們要讓非洲和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也要聽到非洲國家的聲音。” 中國外交部非洲司司長盧沙野說。
在2012年召開的中非合作論壇部長級會議開幕式上,時任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宣布的中國政府促進中非合作的新舉措中,包括一項全新的舉措:在華設立中非新聞交流中心,鼓勵中非雙方新聞媒體人員交流互訪,支持雙方新聞機構互派記者。
盧沙野解釋,這樣做是要搭建一個平台,鼓勵非洲國家的媒體到中國來采訪,也支持中國媒體大踏步走進非洲,增進中非雙方媒體之間的交流。
你不知道的非洲
人口紅利
非洲不僅新興國家多,而且年輕人口比例大,這些年輕人會成為未來生產和消費的主力軍。在撒哈拉以南非洲,預計到2040年,15至24歲的年輕人口每十年將以15%至20%的速度增加。勞動適齡人口占非總人口比重持續上升,帶動內部消費提升和資產價格上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