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節 國內工業自動化企業品牌的迷局(2 / 3)

......

技術創新不但使中電電氣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更為中電品牌的核心價值做了最好的注解。

在品牌命名方麵,中電還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中電”這個品牌名稱能夠帶給客戶以“中國電氣行業領導品牌”和“聚焦電氣領域”的品牌聯想,非常理想。但當年的江蘇中電想注冊“中電電氣”這一品牌時,發現這個品牌已經被深圳一家企業注冊了。於是中電的高層果斷決定與深圳這家企業協商,最後通過購買的方式擁有了“中電電氣”商標,這個舉動充分證明了實施品牌戰略對中電的決策者們來說絕對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而是破釜沉舟,背水一戰。

在品牌要素創建方麵,中電電氣邀請知名策劃公司設計了全新的品牌識別係統(BIS)。新的LOGO——“中電電氣創新之箭”,采用了彩虹的最前端三色:紅、橙、黃作為箭標,以體現領跑者的態度,代表企業產品的屬性和能量的轉換與釋放,並以創新之箭的含義詮釋企業“遠見、創新、責任”的核心價值。

在塑造品牌價值方麵,中電通過不斷自主技術創新、強化質量管理、強化售前、售中和售後服務等多種手段在市場上塑造出了“安全、環保、可靠、服務到位”的高價值形象,並相繼被評為“全國用戶滿意產品”和“全國售後服務十佳單位”,從價值方麵提升了品牌。

同時,中電電氣多年來一直堅持“與巨人同行,與世界同步”的發展戰略,先後與澳大利亞TMC變壓器製造公司、美國杜邦公司、法國施耐德電氣合作,並成為美國杜邦Reliatra變壓器亞太地區特許製造商及戰略合作夥伴,全球化的視野和與強勢品牌進行品牌聯合的策略是中電品牌價值獲得快速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品牌溝通與傳播方麵,中電電氣運用廣告宣傳、促銷、事件營銷、公關營銷等多種傳播手段組合的策略。

在促銷方麵,為了推廣新產品——β液浸式變壓器,中電從2004年3月起開始在全國40個主要城市實施針對電力係統市場的“β液浸式變壓器”巡回推廣會,重點邀請各地電力局的局長、主管副局長和總工程師以及相關人員參加;同時,在《電氣時代》等多家專業媒體刊登封麵封底的整版廣告造勢,迅速引起了業內人士對新產品的廣泛關注,提升了品牌價值。

在事件營銷方麵,中電電氣以“點亮世界創意無限”為主題開展變壓器產品設計及產品改進意見大賽,麵向全國的電力係統、大專院校、科研與設計單位以最高12萬元的高額獎金公開征集變壓器設計方案。大賽旨在為全球消費者提供“安全”、“可靠”、“環保”、“節能”的變壓器產品,推動變壓器產品技術革新,進一步改善變壓器產品質量。這種事件營銷的針對性很強,能夠使中電電氣迅速在行業內建立知名度和美譽度。

在“神六”上天的當天,中電電氣把中央電視台的廣告全部換成了“中電電氣,電靚(點亮)中國”的主題廣告,以每天近十次的頻率播出,以較低的成本極大地提升了品牌形象,是一種典型的“借勢”式的事件營銷手段。

盡管中電電氣的品牌戰略起步時間不長,其品牌價值與國內的其他強勢品牌比較還存在一定差距,但它的迅速崛起卻有著很強的象征意義:民族工業品牌意識已經開始覺醒,民族工業品牌振興的時代即將來臨。正如美國營銷學家科特勒所說:“隻有有遠見的公司領導者才願意做出產品品牌建設的嚐試。中國有遠見的領導者已經成功地營造了令人信任的公司形象,現在也必須由有遠見的領導者來構建令人振奮的產品品牌。這是中國企業領導者在營銷領域麵臨的下一個任務,這一任務完成之時,就是中國企業超越國外競爭者,獲取屬於自己的市場超額利潤之日。”

二、品牌戰略的起點——讓企業管理者走出品牌認知的誤區

長期以來,在對品牌認識的問題上,很多工業品生產企業的管理者都存在很多這樣或那樣的誤區。品牌戰略是企業最高層次的決策,如果管理者都不能形成正確的品牌認知,品牌戰略就更無從談起,所以實施品牌戰略的起點就是管理者自己首先要走出品牌的誤區。

誤區之一:打造品牌就是塑造和宣傳企業形象

有很多企業把品牌戰略和企業形象識別、廣告混為一談,認為在高新技術園區起幾幢宏偉壯觀的廠房來顯示一下企業實力,找策劃公司做一套CIS(企業形象識別係統),設計幾套精美的宣傳冊,在高速路上立幾塊廣告牌,在專業媒體上打幾次廣告,參加幾次展覽會就能打造出品牌。我們將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企業打造出來的品牌稱“三化”品牌,即品牌“廣告化”、品牌“VI手冊化”、品牌“獎狀化”。“三化”品牌是真正的品牌嗎?

建立企業形象識別體係,進行必要的廣告宣傳確實是打造品牌時非常重要的一個步驟,但絕對不能認為僅僅靠企業形象識別體係和廣告宣傳就能催生出強勢品牌。

企業形象識別隻是品牌的一種外在表象,而廣告隻能提高企業的知名度,卻無法形成品牌美譽度和品牌忠誠度。

差異化是品牌的本質特征。企業塑造品牌的目的是使自己同其他品牌區別開來,在客戶的頭腦中樹立獨特的定位、形象和價值,如果不去考慮定位與價值這些真正代表品牌內涵的東西,而僅僅從企業形象的角度包裝和宣傳出來的品牌,就好比在流水線上生產出來的花瓶,雖然美麗,但千篇一律,而且非常容易被別人模仿和複製,能夠被別人輕易模仿和複製的東西是不能構成品牌要素的。品牌應該是獨一無二的,獨特的品牌內涵和品牌承諾才是塑造強勢品牌時最為關鍵的因素。“三化”品牌對企業而言不是治病良藥而是致命毒藥,它會使企業因過分迷戀於一種品牌假象而最終失去塑造真實品牌的良機。

誤區之二:做品牌就是做銷量,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企業自然也就是強勢品牌在給企業做谘詢的時候,我們發現有很多企業的管理者都持有一種觀

點:我們的產品質量很好,擁有多項技術專利,市場占有率又在行業內名列前茅,又是國家免檢產品,省市名牌產品,我們已經是一個強勢品牌了。

事實真的如此嗎?

市場占有率、專利技術、國家免檢這些概念代表的是一種企業短期競爭力指標,而擁有強勢品牌則意味著企業擁有長期的競爭力和在未來十年或二十年內依靠品牌就能實現持續盈利的能力,代表的是能夠保持企業長期穩定發展的原動力。一個強勢品牌代表的是一種價值觀、一種信念、一種定位,它能脫離開資本實體而獨立存在。耐克在全球沒有一家工廠,但卻是全球體育服裝業的霸主;可口可樂總裁敢說即使一場大火把可口可樂的工廠全都燒光,第二天銀行就會爭著來貸款。我們的企業能做到嗎?

同時,市場占有率、專利技術、國家免檢這些概念所帶來的收益是附加於產品之上的,即必須是實現了產品銷售,才能實現利潤。而一個強勢品牌除了能夠產出附加於產品之上的利潤之外,更能通過品牌價值的不斷提升來提高公司的股票市值和無形資產價值,說的直白一些就是強勢品牌能夠靠投資者對品牌未來盈利的預期在資本市場上另外再掙一份兒錢。

以韓國三星為例:2001年時的品牌價值為108億美元,而到2001年時就變成了110億美元,2年間無形資產增加42億美元,這些錢雖然不是現金,但卻能在未來的企業並購、新產品上市、產品溢價、融資、股票市值等多個方麵得到與實物資產等同的收益。Interbrand首席執行官耶斯·弗蘭普頓(Jez Frampton)就曾經說過:“對三星來說,品牌價值一直是非常重要的戰略工具”。

可以說,以市場占有率作為衡量品牌價值的一項指標並沒有錯,而認為市場占有率就等同於品牌則大錯而特錯了。

誤區之三:名牌就是品牌,商標就是品牌

“名牌”是在我國特定的市場環境下產生的特定名詞,按字麵理解其含義應該是“知名品牌”。把“名牌”和品牌相混淆,在本土企業的管理者中間並不少見。這種概念上的錯誤往往使人產生一種誤解:隻要客戶都知道我們企業的名號了,我們就是強勢品牌了。在這種誤解的引導下,企業往往把精力放在廣告宣傳上,而忽略了培育品牌的內涵。

廣告能帶來知名度,但卻帶不來客戶的美譽度和忠誠度。知名度僅僅是品牌塑造中的要素之一,知名度隻要肯花錢就容易得到,靠花錢就能輕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具備差異性,而差異性是品牌必備的要素之一,單純依靠廣告塑造品牌的觀念是錯誤的。

工業品生產企業的產品是生產資料,客戶主要關注的是產品能否為它創造價值,能給它帶來多少利潤。在參與招投標的過程中,高知名度的名牌產品的確能夠給企業增加很多優勢,但當大家都很有知名度時,就又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了,這時候較量的東西才是品牌最核心的東西:品牌定位、品牌個性和品牌價值。

另外一種觀點就是:商標就是品牌。

商標是一個法律範疇的概念,而品牌則是營銷範疇的概念,品牌中包含著商標,商標是品牌識別係統的組成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2001年修訂)對商標的定義是:能將自己的商品(含服務)與他人的商品(含服務)區別開的可視性標誌(包括文字、圖形、字母、數字、三維標誌和顏色組合,以及上述要素的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