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清·林則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一)》
譯文:假如(自己的行為)有利於國家,就應不顧生死全力獻出,哪能是禍就躲避,是福就緊隨不舍!
解詞:苟:假如。以:用,使用。可作“獻身”解。
解析:林則徐是著名的禁止鴉片、抗禦外敵的民族英雄,為世人所崇敬。“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鮮明而感人地表明了他深明大義、為了維護國家民族的利益和尊嚴,大義凜然、忍辱負重,把自己的生死禍福置之度外的愛國熱忱和獻身精神。詩句廣泛流傳,其中所蘊涵著的高尚情操,不斷升華。
愛國是大愛、至愛。中華民族的子子孫孫的血脈中,都應當流淌著愛國的熾熱之流;在內心之處,都應當積澱著無比厚重的愛國之情。
鏈接:2003年3月18日,溫家寶總理與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見麵,並答記者問。德新社記者:“朱鎔基開始當總理的時候,他說,不管前麵是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他都將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和他比起來,你覺得你的工作風格會怎麼樣?”溫總理回答說:“朱鎔基總理是我非常敬佩的一個領導人,他有許多優點值得我學習。至於我自己,大家普遍認為我是一個溫和的人。但同時,我又是一個有信念、有主見、敢負責的人。在我當總理以後,我心裏總是默念著林則徐的兩句詩:‘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就是我今後的工作態度。”溫總理引用這句詩,目的是當眾表明自己當總理之後,決不辜負黨和人民的期望,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繁榮富強而披肝瀝膽、鞠躬盡瘁的報國之心。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於戍卒宜。
戲於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20.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清·林則徐《戲為塞外絕句(其五)》
譯文:我和山靈相對而笑,頭上的白發和山頂上的積雪一樣,都難以消除了。
解析:1840年爆發了鴉片戰爭,英軍用大炮、兵艦轟開了我國的大門。道光皇帝嚇破了膽,匆忙割地賠款,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並將堅決禁煙、抗擊英軍的林則徐,貶謫到邊遠的新疆伊犁。這首詩是在林則徐去往新疆途中所寫。
林則徐此時的心境十分複雜。他報國抗敵的壯舉遭到了重創,又被發配邊疆,心中充滿了痛苦和憂憤。一路走來,看到了積雪的天山,想想自己,不禁百感交集。“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強烈地抒發了他壯誌難酬,憂國憂民之情。他看到天山頂上覆蓋著的晴日白雪,雖然聯想到自己也已白發蒼蒼,由此感歎歲月匆匆,但卻絲毫不帶消沉情緒。“相對笑”中的“笑”,雖含帶一些苦澀,但絕無失意之感。上述種種,實際上也是愛國豪情,民族氣節的強烈表露。
愛國豪情和民族氣節把我們和古人在情懷上緊緊聯結在了一起。正是這種浩然正氣的世代相傳,才使我們的祖國英雄輩出。
戲為塞外絕句(其五)
天山萬笏聳瓊瑤,導我西行伴寂寥。
我與山靈相對笑,滿頭晴雪共難消。
21.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清·龔自珍《己亥雜詩(其一)》
譯文:我奉勸天帝重新抖起精神來,不拘泥舊的格局遴選出類拔萃的人才降臨到人間來。
解詞:天公:指天帝。抖擻:振作精神。
解析:這是詩人在離京南下途經鎮江而寫。此時正值該地舉行祭拜玉皇和風神、雷神大典。在道觀裏,他看到旗幡飄揚、青煙繚繞、鍾鼓齊鳴的情景,不禁浮想聯翩,想到了時政,當前這“萬馬齊喑”的頹敗衰勢,就急需神靈發威,出現激蕩天地的風雷,摧枯拉朽,一掃籠罩九州大地的沉悶、死寂的局麵,以求出現世人所期盼的曙光。“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更顯示了詩人注重人才的遠見卓識。振國興邦,需要大批誌士、英才。詩人出於拯救中華的熱望,期盼革除扼殺人才的弊政,出現創新局麵,以利優秀人才發揮才能,從而迅速改變危難深重的時局。滿腔愛國激情溢於言表。
人的能量是挖掘不盡的,人在推動社會前進、科學發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人才是最可寶貴的財富,所以龔自珍的人才論至今仍具有鮮明的現實意義。當今時代,更需人才輩出、精英湧現。為此,應當堅信,隨著改革大潮不斷向縱深發展,出類拔萃的人才和精英,必當大量湧現,擔當曆史重任,以加快時代前進的腳步。
己亥雜詩(其一)
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22.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清·譚嗣同《獄中題壁》
譯文:我橫刀在手朝著上天大笑,去和留兩者肝膽相照,都像昆侖山一樣巍峨高大。
解析:譚嗣同是清末戊戌變法時的堅定革命派。慈禧太後鎮壓維新派時,他被捕入獄。《獄中題壁》是他用地下的煤渣在牆壁上寫下的絕筆詩。譚嗣同本可以選擇不死,但他卻堅定地留下堅持鬥爭,以死殉道,這完全是發自內心的自覺行動。他曾有言:“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在投入死牢後,他深知等待自己的是必死無疑的結局,可他卻鎮定自若,異常從容清醒,寫下了“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樣蕩氣回腸的豪邁詩句。在他被綁縛法場執行死刑,麵對劊子手舉起的鋼刀時,他用洪鍾般的聲音昂首高呼:“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他的所言、所寫、所行都集中、突出地表現了其大義凜然、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這種可貴的膽識、胸懷和氣魄,感人至深,驚天地、泣鬼神,將流芳千古!
譚嗣同短短的三十多年的生命,如此光彩照人,主要是由於他有堅定而明確的信仰。信仰使他產生無窮的力量和勇氣;信仰使他赴湯蹈火、萬死不辭。當今,我們充分肯定譚嗣同的感人精神,並非是要倡導他的以慘烈的方式以身殉道,而是為了繼承和發揚光大這種對信仰的執著追求、無怨無悔的精神。
獄中題壁
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
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
23.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清·徐錫麟《出塞》
譯文:隻知道在戰場上為國犧牲,至於死後能否用馬皮裹著把屍體運回家鄉,那並不重要。
解詞:馬革裹屍:意為用馬的皮裹著屍體。出於《後漢書·馬援傳》:“援曰:‘方今匈奴,烏桓尚擾北邊,欲自請擊之。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耳。’”
解析:徐錫麟是反清誌士。起義失敗後,從容就義。“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是廣為流傳的名句。寫的是戰士出征前的壯誌和豪氣,表現了一種以必死的決心,去爭得勝利的自信和義無反顧、為國獻身的赤膽忠心。
這種精神在戰場的拚殺中,固然十分可貴,但在不見硝煙的人生舞台上,也同樣很重要。因為,這種精神的實質和內核是無私、自覺的奉獻。
出塞
軍歌應唱大刀環,誓滅胡奴出玉關。
隻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24.寸寸山河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清·黃遵憲《贈梁任父同年》
譯文:祖國的大好山河寸土寸金般的珍貴,誰有力量製止祖國被瓜分呢?像杜鵑啼血一般為失去國土而痛哭不止,像精衛填海一般為挽救民族危機而奮鬥,解詞:侉(kuǎ)離:割棄。杜鵑:指傳說中的杜鵑啼血故事。相傳古代蜀帝死後,其魂化為杜鵑,日日啼哭,淚水成血,哭聲極為哀痛。詩中用此語形容為國難而極其痛苦哀傷。精衛:指精衛填海的故事。相傳炎帝之女女娃在東海淹死,化為精衛鳥。每天不止地銜西山的木和石來填東海。詩中用此傳說,為的是表達收複祖國大好河山的堅定決心和意誌。梁任父:即梁啟超。
解析:這首詩是在黃遵憲因公外出,路經香港,看到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一片破敗的景象,有感而發寫成。既是對梁啟超的勉勵,期望他勵精圖治,也是自勉不忘國恥,精忠報國。“寸寸山河寸寸金”表明祖國山山水水的無比珍貴,正因如此,才寫出“侉離分裂力誰任”,痛心疾首地斥責腐朽的清政府喪權辱國的罪行。“杜鵑再拜憂天淚”深切表達出積鬱在內心的憂國之痛。愛國人士的憂國之痛必能化為報國之誌,“精衛無窮填海心”正是最生動地道出了黃遵憲的一片報效祖國的赤子之心。
詩中所蘊涵著的愛國報國的赤誠之情,對後人是一種激勵,一種推動。具有恒久不變的教誨意義。
鏈接:2003年6月29日,溫家寶總理在香港禮賓府出席CEPA協議簽字儀式後,向香港社會人士發表演講時說:“寫香港的古詩不多,但是在飛機上看到香港美麗景色的時候,我還是想起了一首,那是晚清著名外交家、著名詩人黃遵憲寫的。黃遵憲五次途經香港,寫過多首關於香港的詩,其中,我很喜歡一首七言、四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離分裂力誰任。杜鵑再拜憂天淚,精衛無窮填海心。’”
“我不多加解釋,隻把最後兩句說一下,就作為我的祝願。讓我們同胞們以杜鵑啼血之情熱愛我們的香港,熱愛祖國吧!以精衛填海之心去建設香港、去建設祖國吧!”溫總理在這段話裏引用了這首詩,是為了鼓勵香港人民,抱著赤誠的愛國之情去努力建設新香港。同時,也表達了自己拳拳的愛國之心。
25.漫雲女子不英雄,萬裏乘風獨向東。——清·秋瑾《日人石井君索和即用原韻》
譯文:不要說女子不能成為英雄,我獨自乘風破浪不遠萬裏向東而去。
解詞:漫雲:不要說。東:指日本。
解析:秋瑾是著名的愛國誌士,她立誌抗清興國,積極從事民族民主革命活動,並決心衝破封建網羅,主張婦女獨立、自由、解放。她兩次東渡日本留學。該詩是作者在赴日途中,應日本友人石井寫詩並要求她相和而寫。詩中開篇就直抒胸臆:“漫雲女子不英雄,萬裏乘風獨向東。”無比自豪地顯示了自己為救國救民,獨自萬裏求學的勇氣和魄力,用實際行動去衝擊千百年以來壓在婦女身上的封建禮教。在封建王朝統治下的舊時代,能聽到這種呼聲和呐喊,確為難能可貴。
秋瑾不愧是一名堅定的抗清女戰士,一名為婦女解放而奮鬥的先行者。她的英靈、豪氣、壯誌將不斷激勵著代代婦女奮進、勃發。
日人石井若索和即用原韻
漫說女子不英雄,萬裏乘風獨向東。
詩思一帆還空闊,夢魂三島月玲瓏。
銅駝已陷悲回首,汗馬終慚未有功。
如許傷心家國恨,那堪客裏度春風。
26.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清·秋瑾《黃海舟中日人索句並見日俄戰爭地圖》
譯文:那混濁的濃酒消不掉我憂國憂民的悲淚,拯救腐朽的時政應當依靠出眾的人才。
解析:1905年春,秋瑾在赴日本的船上,看到了一份日俄戰爭的地圖。想到清政府喪權辱國,聽任日俄在中國領土開戰的痛心情景,不禁義憤填膺、悲從中來,當即寫下了這首詩。“濁酒不銷憂國淚”,憂國憂民,情辭激越。麵對此種令人心碎的恥辱現實,更激發出她的救國熱忱,“救時應仗出群才”表現了她決心擔起拯救國難重任的豪情壯誌,又包含著對時代英才的大批湧現的呼喚和期盼。充分展示了一代俠女的風骨和胸懷。
熱愛祖國,是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情感精髓,是支撐和維係人們走好人生之路的精神支柱。無論時代如何發展變化,都要全心愛國,永遠愛國。
萬裏乘風去複來,隻身東海挾春雷。
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濁酒不銷憂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
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27.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清·梁啟超《讀陸放翁集(其一)》
譯文:千年以來,詩壇上充斥著空虛柔弱的不良之風,致使剛健無畏、為國獻身的民族氣節和愛國精神都消亡了。
解析:梁啟超不僅是一個革新派,而且在文學上,也有很高的造詣。他十分推崇陸遊的詩詞,所寫的《讀陸放翁集》高度讚揚了陸遊的詩詞和他的愛國精神。“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原是為了下句“詩中什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作鋪墊的,但卻十分明確地突現了他對詩風的深刻認識。梁啟超認為詩風和兵魂、國魂(“魂”就是一種精神)是緊密相連,一脈相承的。寫詩作詞應當表現熾烈的愛國熱情,應當起到鼓舞人心、激勵鬥誌的作用。進一步推敲,他推崇陸遊,主要是因為陸遊愛國;他重視詩風,是因為詩歌可以表達愛國之情。為此可以說,此詩的內涵,二字即可概括:愛國。
此詩句可使我們得到一個啟示:即無論寫詩寫文,都應有新穎、健康、充實的內容;應有昂揚向上、激勵人心的格調。
28.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驚心淚欲潸。四百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清·丘逢甲《春愁》
譯文:滿懷春愁強求自己登山消愁,想起往事就深感驚心難安,不由潸然淚下。四百萬同胞同聲痛哭,為的是去年今日腐敗的清政府把台灣割讓給了侵略者日本。
解詞:潸(shan):流淚的樣子。割台灣:指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被迫與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割讓給日本。
解析:這是一首充滿了愛國熱情的感懷詩,也是台灣淪陷的周年祭文。腐敗無能的清政府把祖國的寶島台灣拱手割讓給日本,這是我國曆史上的奇恥大辱。給中國同胞,尤其是台灣人民帶來了痛徹骨髓的傷痛。愛國詩人丘逢甲所寫的這首《春愁》,就代表廣大台灣愛國同胞,表達了由國恥所帶來的憂傷之情。驚心動魄,感人至深。“春愁難遣強看山”中的“春愁”,既不同於“良辰美景奈何天”的那種少女閨中思春的情懷,又不同於“落花風雨更傷春”的那種士大夫無奈茫然的喟歎,而是憂國憂民的深情。“四百萬人同一哭”,為的是“去年今日割台灣”,更是把積壓於內心深處的國仇家恨,噴發出來,動心動魄。
憂國源於愛國,愛國必將報國。所以,愛國是人的情感世界的內核和真諦,是最高尚、最熾烈、最真摯、最恒久的感情。愛國之情蘊涵著巨大的前進動力。
鏈接:2004年3月14日下午,十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閉幕。閉幕會後,溫家寶總理與采訪“兩會”的中外記者見麵,並回答記者提問。《台灣聯合報》記者問:“3月20日台灣要舉行大選和‘公投’,您認為‘公投’對兩岸關係會產生什麼影響?您關注台灣的大選嗎?您對大選以後兩岸關係的前景有什麼看法?”
麵對台灣記者一連串的發問,溫總理不疾不徐地說:“關於‘公投’的問題,我已經清楚地表明了中國政府的立場。現在我想通過《聯合報》的記者向台灣人民說幾句話。世界上隻有一個中國,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同胞的血脈是相連的,這條海峽不能夠把我們的骨肉隔斷。明年是《馬關條約》簽署110周年,這裏我想起了1896年4月17日,一位台灣詩人幾乎是用血和淚寫的28個字的詩,他的名字叫丘逢甲。他是台灣彰化人。他說:‘春愁難遣強看山,往事心驚淚欲潸。四萬萬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灣。’”
溫總理滿含愛國激情引用了這首如泣如訴的詩,使台灣人民感知到兩岸同胞的骨肉關係,引發他們熱愛祖國的熱忱,也表達了實現全國統一的強烈願望。引此詩的講話,當時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29.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尚書·夏書》
譯文:民眾是國家的根本,隻有根本穩固,國家才能安寧。
解詞:邦:國家。
解析:此文句極其深刻、準確地論證了人民群眾在治國中,所不可替代的偉大作用——人民群眾是國家的根本;是生產力的創造者;是社會萬物中最活躍、最積極的因素;是推動曆史和社會發展和前進的原動力。一個國家要想發達、強大,必須充分認清和最大限度地調動廣大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而要想使人民群眾在治國中發揮其偉大作用,就必須把力保實現民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頭等大事,付諸實施,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把促進經濟發展與改善民生緊密結合起來。
治國者如能堅持“民惟邦本”的執政理念,國必興旺,民必幸福。
30.德惟善政,政在養民。——《尚書·大禹謨》
譯文:(聖人)的德行應體現在治理好國事上,而治理好國政,根本目的是造福於民。
解詞:惟:隻。養民:使人民富足。
解析:此句雖隻有短短的8個字,卻濃縮而明確地表述出治國之本:有德的國家領導人的重任,是帶領廣大民眾勵精圖治、艱苦奮鬥,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經濟發達、科技超群的強國,而國家的強大,必須深深地植根於群眾之中。國富的目的是為了富民。也就是說,國家的經濟增長,科學的進步所取得的成果,必須一一體現在人民的精神與物質水平的提高上;必須體現在人民的生活富足和幸福上。這個正比,絕不能倒掛。這就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正確而具體的體現。
鏈接:2006年11月13日,中國文聯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作家協會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人民大會堂召開之際,溫家寶總理在和代表們談心時,引用“德惟善政,政在養民”,為的是強調善。他說:“我們講‘善’,就是要在為了中國的光明未來而追求真理的進程中,與人為善,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隨後,溫總理指出:文學藝術家更要積極反映和大力弘揚那些善的事物和行為,因為這有利於構建和諧社會。
31.親仁善鄰,國之寶也。——《左傳·隱公六年》
譯文:對鄰邦親善仁愛,是國家最實用的策略。
解析:國家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其周邊有許多近鄰,相互之間利害與共,休戚相關。所以,一個國家的當政者,必須高度重視與鄰國的關係。“親仁善鄰”這個古訓,正是解決這個重要問題的指南。與鄰國交往,必須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對於發生困難,遭遇災害的鄰邦,要及時大力援助;對於先進、發達的國家,一定要虛心請教,學習其好的經驗。以這樣親鄰、睦鄰的外交政策交往周邊國家,不僅本國受益,而且,對鄰國的發展也是一種促進。這樣,國與國之間,友好交往、互利互惠,和睦融洽,就必然會形成發展振興、和平穩定的大好局麵。
“親仁善鄰”的作用如此之大,稱它為“國之寶也”,毫不為過。
鏈接:2004年10月8日,溫家寶總理在河內參加第五屆亞歐首腦會議期間,同中國駐越南使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和留學生代表見麵時指出:“這次出訪和出席國際會議的目的就是為中國的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中國有句古話‘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我們要和包括越南在內的鄰居搞好關係,給自己創造一個和平的、睦鄰友好的環境,來促進中國自身的發展,又以中國自身的發展來促進世界的和平。”溫總理在講話中引用《左傳》這句話,是為了啟發外交人員一定要發揚親仁善鄰、和為貴的傳統思想,與周邊國家和睦相處,搞好外交關係。
32.多難興邦。——《左傳·昭公四年》
譯文:國家多災多難,可以激勵人民奮發圖強、戰勝困難,使國家興盛起來。
解析:一個國家如果經常發生各種大災大難,必然會使國家和民眾遭受慘重損失。這是壞事。但是,事物的發展是相對的,是可以互相轉換的。再者,一些自然災害,諸如地震、暴雪、暴雨、颶風等,就事物發展規律而言,有時也難以避免。重要的是:在災難已然來臨時,應毫不懼怕、毫不驚慌、沉著應對、緊急救助,把損失降到最低點。然後,再把受災群眾的力量凝聚起來,燃起振興家鄉、振興國家的火熱激情,眾誌成城,戰天鬥地,重建家園,重振山河。這樣,壞事就可轉變成好事。我國四川的汶川地震之後煥然一新的重建工程,就是極為生動的範例。
把“多難”化為振興中華的堅定信心、化為奮鬥、拚搏的無窮力量,就能“興邦”!
鏈接:2008年5月23日上午,溫家寶總理來到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北川中學臨時學校看望師生。在一間教室裏,他拿起一支白色粉筆,在黑板上寫下了“多難興邦”四個字。他說:“我們要記住這四個大字,相信經受過災難的同學會更加努力。將來會有一個新的北川中學。它將不僅是一種紀念,更是地震災區人民和全國人民精神的一種象征。”溫總理題寫的四個字是為了激勵災區師生和廣大災民以堅定的信念,戰天鬥地,為振興家鄉而努力奮鬥。
33.眾心成城,眾口鑠金。——《國語·周語》
譯文:隻要大家齊心協力、團結一致,就會像城牆一樣堅不可摧,如果眾人異口同聲形成了一種輿論,就是金石也會被熔化。
解詞:鑠:熔化金屬。
解析:兩個句子中,都有一個“眾”字,但意義卻不相同。“眾心成城”是形容團結起來的群眾,如同堅固的城牆一般,力量是強大的。執政者應準確把握好民心與民情,製定興國富民的方針、政策,並善於調動民眾的積極性,以形成眾誌成城的強大力量,為建成繁榮強大的祖國,發揮積極作用。而“眾口鑠金”則形容一旦眾人形成了某種一致的看法或輿論時,其作用之大,足以像能熔化金屬一般,無法挽回影響。這種眾口一詞的現象,既可表現為正確的輿論所形成的巨大力量,也可指能混淆是非的錯誤的言論甚或謠言之類而言,含有此意為的是注意防範和避免。“眾口鑠金”作為成語,現多用於此意。
“眾心成城”已演變為成語“眾誌成城”。
34.信,民之所庇也,不可失。——《國語·晉語》
譯文:信用是保護大眾賴以生存的根本,不能失信於民。
解詞:信:信用。庇:保護、庇護。
解析:此句強調了信用的重要性。信用是一種承諾,一種尊重,一種美德。它在現實生活中的體現,就是許下的諾言必須兌現,約定的事情必須辦到。這樣才能得到信賴、承認和尊重。人人都應是一個守信者,尤其是執政者對待民眾,守信更為重要。因為,信用是保證民眾生存的根本,信用是一種強大的凝聚力。如果失信於民,一切都會歸於失敗。這是被許多曆史教訓所充分證明了的。
35.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國語·周語》
譯文:堵住老百姓的嘴,比堵塞大江大河的水的後果更嚴重。
解析:“防民之口,甚於防川”是鑒於周厲王暴虐殘酷、壓製民眾,從而導致滅亡的慘痛事例,歸結出來的警句。該文句強調絕不可高壓鉗製民眾,不允許他們評論時政,對當政者提出批評。“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廣大的民眾是支撐和鞏固政權堅強的基石,如果認識不到群眾力量的強大,違反他們的意誌,不顧民情,則失敗就定是必然結局。
執政者一定要善於吸取曆史教訓。
36.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
譯文:所謂政,就是正的意思。為政者行為端正作出了表率,誰敢不正?
解詞:子帥:子:對“你”的尊稱,相當於“您”,句中可特指當政者。帥:帶頭,作出表率。
解析:“政者,正也”中的一個“正”子,就深刻而確切地道出了“政”的內涵和本質。而“正”實質上是一種當政者應當遵守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小自管理一個部門,大至治理一個國家,為政者首先要做到的,就是一個“正”字。隻有一身正氣、以身作則、作出表率,才能帶領下屬前進,才能事業興旺。這是一種無形、巨大,而無可替代的力量。“正”字當頭,“孰敢不正”?正氣上下貫通,必然無往而不勝、必然繁榮昌盛,前景光輝燦爛!反之,則一敗塗地、一事無成。
這是一種不變的規律,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鏈接:2003年3月21日,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體會議,溫家寶總理以“恪盡職守,奮發向上,全力做好新一屆政府工作”為題發表重要講話。在談到政風建設時,他說:“全麵履行政府的職責,做好今後五年的工作,必須進一步改變作風,嚴格紀律,形成良好的政風。古人講:‘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就要正。良好的作風至關重要。”溫總理引用《論語》中的話,諄諄告誡國務院的全體成員,必須“正”字當頭,嚴於律己,克己奉公,形成良好的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