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戰國·屈原《離騷》
譯文:我仰天長歎止不住淚流滿麵啊,哀歎民眾的生活多麼艱難!
解詞:太息:歎息。掩涕:擦拭眼淚。
解析:愛國詩人屈原麵對著楚國衰敗的政局和民不聊生的悲慘現狀,心中萬分憂慮、痛楚。他時時牽掛受苦受難的勞苦大眾。其一片愛國、愛民之心,感人至深。這種高尚的情感和赤誠的胸懷,感天動地,恒久生輝。屈原所具有的美德,傳承至今,其積極意義就在於,感召以為人民服務為己任的公仆,要體恤民情、關注民生,為群眾排憂解難、為努力提高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而盡職盡責。
鏈接:2006年9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訪問歐洲前夕,接受了芬蘭《赫爾辛基新聞報》、英國路透社和《泰晤士報》、德國《德新社》和《法蘭克福彙報》五家媒體的采訪。采訪中,《泰晤士報》一名記者發問:“你在晚上睡覺之前,最喜歡讀什麼書?掩卷之後,有哪些問題常使你難眠?”
溫家寶總理回答說:“你實際上是問我關於讀書和思考的問題。讓我引用中外名家的詩詞著作,它可以形象地告訴你,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經常讀哪些書,在思考什麼問題。‘為天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與心中的道德定律。’‘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溫總理在這裏引用了左宗棠、張載、屈原、鄭板橋、康德和艾青的詩句,生動、感人地表現了他關注民生、牽掛勞動人民生活的愛民之心。這些詩句除康德和艾青的名句外,本書均已收錄。
離騷(節選)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餘雖好脩姱以羈兮,謇朝誶而夕替。
既替餘以蕙攘兮,又申之以攬茝。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2.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戰國·屈原《離騷》
譯文:隻要我心裏認為是美好的,就要堅持下去,就是九死一生,也絕不追悔。
解詞:餘:我。善:崇尚,自認為是好的。九死:九死一生,用以強調必死無疑。猶未:仍不。
解析:此詩句極其深刻地表明了愛國詩人屈原,在處境十分艱難、險惡的情形下,堅貞不屈,死不移誌的決心。顯現出了一個錚錚鐵骨的不屈形象。愛國應如此堅貞,其他方麵,諸如對真理的認知,對事業的熱愛,對新事物的摸索,對先進科學的探究,對不良現象的抵製,都應該堅持這種精神,做一個衝鋒陷陣的勇士。
離騷(節選)
亦餘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夫民心。
眾女嫉餘之娥眉兮,謠諑謂餘以善淫。
3.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戰國·屈原《離騷》
譯文:前麵的路程非常遙遠,我將上天入地到處去探尋。
解詞:漫漫:形容非常遙遠。修:長。吾:我。上下:上天入地。求索:追求。
解析:此詩句表現了詩人在為追求美好真理的漫長、艱辛的過程中,下定決心,鼓足勇氣,拚盡全力,堅持到底,四處探尋正確的前進道路的決心。屈原這種堅忍不拔,不怕挫折,不惜付出任何代價,去探索真理的可貴精神,對後世的影響是無比深遠的。
當一個人在確立了奮鬥目標之後,首先要做的就是尋找出一條通往目標的順暢之路。而順暢之路,又絕非天然生成。必須要由自己去努力開拓。在前進的路上,可能險象叢生,有急流險灘,有高山峻嶺,有泥潭沼澤,有無邊的荒原等。為了要實現自己所確立的奮鬥目標,為了成功,就應該像屈原那樣,懷著必勝的信念,以一種忘我、癡迷的追求精神和無畏的膽識、必勝的信念,以一種堅定的咬勁、韌勁,心無旁騖,去尋找通往成功之路。
離騷(節選)
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
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
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4.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戰國·屈原《九章·涉江》
譯文:我和天與地啊一樣長壽,我和太陽與月亮啊一齊放射出燦爛的光芒。
解析:屈原胸懷報國大誌,但卻長期受壓被逐。他在《涉江》一詩中,傾瀉、抒發了滿腔的苦痛和傷感,把自己從失望到悲憤,最後到絕望的心路曆程展現了出來。而“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一句卻格調高昂,氣魄宏大,讀來蕩氣回腸。這是因為屈原在失望後,心靈受到了極度傷害之時,展開了無盡的想象——天地宇宙、神靈仙女、曆史神話等,都融於個人的思想感情之中。屈原的理想抱負在現實中未得實現、施展,他死而有憾,但他堅信自己所信奉的救國之道和追求的美德是高尚的,是不朽的,可以“與天地同壽,與日月齊光”,可以光耀千古。屈原的豐富想象達到了這個高度,就生動地表明了他對理想的追求已達到了最高的境界。在詩句中能感受到屈原如此豐富的想象和奔放的激情,對讀者來說,是一種美的享受,同時,對個人理想的確立和生活目標的追求,也是一種強烈的激勵。
涉江(節選)
世溷濁而莫餘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
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
登昆侖兮食玉英,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
5.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三國·曹操《短歌行》
譯文:山越高越好,海越深越好。像周公那樣禮賢下士廣攬賢才,才會深得民心。
解詞:厭:滿足,嫌太多。周公:即姬旦。西周初年的政治家,是周武王之弟。因其封地在周(今陝西省岐山附近),故稱周公。吐哺:《史記·魯世家》記載周公說自己“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吐哺的意思是吐出正在口中咀嚼的食物。傳說周公旦為了招納賢才,吃飯的時候,常常幾次放下碗接待前來的賢才。曹操借這個典故,是表示要像周公一樣,廣招賢人。歸心:民心歸附。
解析:曹操不僅是位有光彩的詩人,他更是一位出眾的政治家。作為政治家,他具有博大的胸懷、豪壯的氣魄和超遠的眼光。這種政治特色在上述詩句中,有十分鮮明而突出的體現。把“山不厭高,海不厭深”一句理解為曹操具有招納並重用賢才的胸懷和遠見,是極為深刻而貼切的,因為隻有山不辭土石,才能成其高;海不辭水,才能成其大。進而推論到明主若能廣納賢才,則必然能有其眾。而且“周公吐哺”一句,就更顯曹操求賢若渴的感人情懷。
古代的政治家,對招賢納士已然有如此清醒、深切的認識,並表現出具有戰略性的遠見卓識。那麼,當今時代的負有重任的官員們,不是應該更超前嗎?
短歌行(節選)
月明星稀,鳥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6.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木蘭詩》
譯文:(木蘭)騎著戰馬,從萬裏之外奔赴前線,急促地跨過一道道關口,飛過一重重山巒。
解詞:戎機:軍機,指戰爭。度:越過。若:像。
解析:《木蘭詩》是一首流傳廣泛、膾炙人口的敘事詩。描寫了家喻戶曉的巾幗英雄花木蘭替父參軍,立下赫赫戰功的動人故事,成功地塑造了花木蘭剛毅勇敢、不慕功名富貴的鮮明形象。“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短短十個字,極其概括而形象地描寫出木蘭不遠萬裏奔赴戰場,參加愛國、正義戰爭的感人行動,並由此展現了她的決心和勇氣。花木蘭是曆史上最典型、最感人的女中豪傑,人人敬仰、千古不朽。
戰亂時期,在戰場上英勇抗敵,是愛國;在和平時期,積極投入經濟建設、致力於科學研究、從事各類社會工作,也是愛國。愛國是各種感情中的大愛、至愛。這種情感要自覺地滲透到各個領域中去。
讓愛國之情植根於內心的最深處。
木蘭詩(節選)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
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7.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唐·杜甫《蜀相》
譯文:(劉備)三次去拜訪諸葛亮,為的是請教定國安邦大計。諸葛亮輔佐劉備開創了帝業,扶持了劉禪度過了危難,表現了諸葛亮的耿耿忠心。
解詞:三顧:指劉備的三顧茅廬。據曆史記載,諸葛亮曾躬耕南陽,劉備為了請他出來輔佐自己,三次親自到草廬中去拜訪他。顧:拜訪。頻煩:屢次勞煩。兩朝:指劉備(先主)和劉禪(後主)。開濟:開創大業,匡危濟時。老臣:指諸葛亮。
解析:“三顧茅廬”的故事,千百年以來,廣泛流傳,人人皆知。杜甫僅用短短的兩句詩,就極其簡練、準確而形象地表現了劉備的賢和諸葛亮的忠。劉備的胸懷寬廣,虛懷若穀,知人善任,禮賢下士,在曆代君主中,是最為突出的。他所以能由弱到強,建立蜀漢王朝,與他三顧茅廬,得到奇才諸葛亮的輔佐,是大有關係的。而諸葛亮不僅才智出眾,而且為報知遇之恩,而忠心耿耿,嘔心瀝血,肝腦塗地,也是感人至深的。
作為高層決策者,如果能具有高瞻遠矚的胸懷,能獨具慧眼,善於發現、識別、重用人才;作為供職者,能忠於職守,兢兢業業,竭盡全力,鞠躬盡瘁,事業何愁不興旺發達?社會何愁不日新月異?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鶯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8.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唐·白居易《新製綾襖成感而有詠》
譯文:心裏常常念及農民終日辛勤操作農活的辛苦,耳朵裏常常聽到饑民挨餓受凍的呻吟聲。
解析:此詩句極其生動而深刻地表現了詩人關心、體恤勞苦大眾的疾苦,惦念他們的溫飽、冷暖。這種血肉相連、休戚相關的情懷,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對當代為政者的啟示,應當是一心關注民生、體恤民情,情為民所係、事為民所想,全心全意為民造福。做一個人民群眾所歡迎、所尊敬、所愛戴的好官。
鏈接:2003年9月10日下午,在中秋節到來之際,溫家寶總理在與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館的五十多位參事、館員進行座談時說:“當領導的要心裏想著群眾,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真實情況,‘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溫總理在這段講話中,引用了這句詩,生動地表現出了他牽掛、關心廣大群眾生活的赤誠之情。
新製綾襖成感而有詠(節選)
百姓多寒無可救,一身獨暖亦何晴。
心中為念農桑苦,耳裏如聞饑凍聲。
爭得大裘長萬丈,與君都蓋洛陽城。
9.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唐·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
譯文:作為一個男子漢,為什麼不身佩寶刀,奔赴疆場為國收複大片失地呢?
解詞:吳鉤:一種刀的名字。關山五十州:指當時唐朝當政者不能控製的大片國土。
解析:李賀27歲就英年早逝。他短短的一生,由於避父諱,朝廷取消了他應試以求取功名的資格,所以長期備受壓抑,鬱鬱不得誌。他沒有經曆過戎馬生活,因此根本沒有機會和可能殺敵立功,收複失地。但是,在他的內心深處,卻蘊藏著激越的豪氣和堅定的誌向,向往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正是他長期鬱積在胸的愛國豪氣和堅定誌向的表露和抒發。這是十分可貴的。
愛國誌向和激情是走好人生之路的力量支撐點。一個人所以能夠以堅定的信念、蓬勃的活力、不懈的努力,孜孜以求,正是因為他的愛國深情形成的巨大動力。
南園十三首(其五)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淩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10.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宋·蘇軾《江城子》
譯文:我要拚力把像半邊月亮的弓拉成像滿月一樣,箭指西北,射退前來侵犯的敵人。
解詞:會:將要。雕弓:雕著花紋的弓。滿月:弓原是半月形,用力拉開,就成為滿月形。天狼:星座名,又名犬星。古人認為它的出現預示侵掠之災。詞中用來代指經常在北宋邊境侵擾掠奪的遼國和西夏。
解析:這首詞是蘇軾出獵時所寫。全詞氣勢豪邁,場景熱烈。“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是在蘇軾豪情滿懷,意氣風發出獵之時,浮想聯翩,縱情放筆,抒發報效國家,保衛邊疆,抵禦外敵的淩雲壯誌和遠大抱負。蘇軾此時因與新政不合,仕途上屢受挫折,但可貴的是,他愛國豪情不衰,滿心充盈著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機。這種立誌報國、昂揚奮發的精神狀態,是一種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一個人不論處於何種狀況——年輕氣壯時,年老衰弱時;一帆風順時,坎坷不順時……都應充滿愛國激情、精神煥發、豪氣長存;都應樂觀進取,開拓創新;都應迎難而上,勇往直前。隻有這樣,人的生命才有意義,才有價值,人才活得充實、有興味。
江城子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
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11.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宋·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
譯文:(我)抬頭極目向青天望去,胸懷古今縱觀天下,不應像一些人,為個人恩怨而糾纏不清。
解詞:兒曹:同“爾曹”,意為你們這些人。相爾汝:意為你你我我,糾纏不清。
解析:詩人生於南宋戰亂時代,懷著除敵報國的大誌,麵對當朝君主昏庸,權臣賣國求榮的衰敗局麵,心懷憤懣、悲痛,但盡管如此,他卻“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視野開闊,高瞻遠矚,胸懷天下,矢誌報國,而不糾纏於個人恩怨、瑣碎是非之中。
詞句慷慨激憤,忠義之氣溢於字裏行間。千年之後讀來,仍可深深感受到其中的激情及凜凜生氣。
一個人如果身懷愛國激情和報國之誌,定能胸懷寬廣。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能目光透徹、是非分明、光明磊落、行為端正,絕不會陷於世俗小人的恩怨爭鬥的漩渦之中。
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節選)
涼生岸柳催殘暑。
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
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
舉大白,聽金縷。
12.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宋·陸遊《示兒》
譯文:當宋王朝的大軍北上收複中原時,在家裏舉行祭奠,千萬不要忘記告訴你的父親這個好消息。
解詞:示兒:給兒子看。家祭:在家裏設立靈堂拜祭先人。乃翁:你的父親。詩中指陸遊自身。
解析:《示兒》是愛國詩人陸遊的絕筆。這首壓卷之作,字裏行間都滲透著他對南宋王朝屈辱求和的悲憤、熱盼早日收複中原的愛國深情和統一全國的堅定信念。字字血淚,可歌可泣。“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真切地表明了,在詩人處於彌留之際,想的不是家事的囑托,不是傾訴與家人難舍難分的親情,而是對多難的南宋朝不能忘情釋懷,是對統一大業的關注和期盼。這是何等血脈相連的深厚眷戀!是何等熱切精誠的情懷!這樣的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即使在千百年之後的今天,讀來也同樣會為之感歎、為之動容,甚而潸然淚下。
愛國之情最博大、最淳厚。愛國之情所生發出來的動力,最強大、最持久。世代傳承,生生不渝!
示兒
死去原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13.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宋·辛棄疾《菩薩蠻》
譯文:青山想遮也遮不住,大江畢竟要東流而去。
解析:這首《菩薩蠻》寫景抒情,痛憶國破家亡的往事,抒發山河殘破,國事日非的興亡之感和深沉的愛國情思。是傳頌至今的名篇。其中,“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是寫詞人麵對奔騰不息的江水,撫今追昔,浮想聯翩:江水東流,是任何層巒疊嶂都阻攔不了的,而全國人民收複破碎山河的熱望和自己的報國壯誌也如江水一樣,是那些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所不能阻擋的。這種對江水東流的感慨和無情的現實所帶來的沉痛和憤懣的複雜情感交織在一起,使詞人難以言狀,感慨萬千。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內含一種隱喻,即江水東流可視為一種自然規律。今天讀來,可以從此處深入思考。自然規律是指事物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係和必然趨勢。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客觀存在。我們不能改變規律,但能正確認識、利用規律去改造自然和社會。所以,無論立誌成才創業、科學發明革新、改造自然環境、促進社會發展等,都應遵循規律。隻有這樣,才能獲得成功。
菩薩蠻
鬱孤台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聞鷓鴣。
14.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宋·鄭思肖《德佑二年歲旦(其一)》
譯文:一心一意,甚至在夢中,也想著大宋的統一、複興,即使命歸九泉,也留下詩篇,表達永遠愛國的赤心。
解詞:德佑二年:即1276年。歲旦:元旦。中國:古時含義不一,或指京城,或指華夏族、漢族。至19世紀中葉後,專指國家。此詩可指宋王朝。下泉:即黃泉或九泉,地下的泉水。古人認為是人死後所處的地方。
解析:鄭思肖是南宋末年的愛國詩人,《德佑二年歲旦》是一首著名的愛國詩篇。詩人寫此詩時,元兵正大舉攻打江浙一帶,京城臨安(今杭州)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詩人滿心熱望朝廷能全力抗敵,收複失地,但南宋小朝廷卻軟弱無能,且耽於享樂,麵對這種局麵,他萬分激憤痛心,於是寫下了這首詩表達自己的愛國之心。
“一心中國夢”十分感人地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表示他的日思夜想,都是社稷的複興和民族、百姓的安危。拳拳的愛國之心,躍然紙上。“萬古下泉詩”更深一步顯示出他憂念國家的命運,與其休戚相關、血脈相連,生死不渝的深厚感情和赤膽忠心。字字催人淚下,句句感人肺腑。
鏈接:2008年3月18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後,溫家寶總理與中外記者見麵並回答記者提問時說:“我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我腦子裏總是在想‘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們將繼續擴大同台灣經貿交流的範圍,包括投資、貿易、旅遊、金融,提高合作的層次。”溫總理在此段講話中,引用鄭思肖這句詩,充分展現了他博大的愛國情懷和感人的赤子之心。
德佑二年歲旦(其一)
力不勝於膽,逢人空淚垂。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日近望猶見,天高問豈知。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
15.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文天祥《過零丁洋》
譯文:人生自古以來,有誰不會死去,要留下報國的赤膽忠心在史冊上光輝照耀。
解詞:丹心:赤紅的心。汗青:史冊。
解析:這一詩句千百年來,廣為流傳,詩中所含的悲壯情懷,血性風骨,讀來動人心魄,熱血沸騰。文天祥以自己的精忠報國、視死如歸的崇高氣節為後人詮釋了正確的生死觀。從古至今,來到世界的每一個人,先後都要一一回歸自然,從人世間消失。這是萬古不變的自然規律。有生命的動物也是如此,但人和動物最大的不同,在於人的生命不是僅僅隻具有生物性,而是有思想、有精神的。因此,人可以主宰、把握自己的生命。也就是說,人可以決定自己走什麼道路,做什麼樣的人。文天祥生於亂世,為國家、民族的興盛,竭盡全力,堅持抗敵,直到戰敗被俘。元人對其威脅利誘,屢次勸降,但他毫不動搖,仍堅貞不屈。“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他為報國而生,為盡忠而死的生死觀的生動寫照。這種英氣、忠義、氣節,光照天地,千古流傳。
人的生命隻有一次,文天祥作出了正確的抉擇,使他留芳千古。人的生命的開始和結局都一樣,但過程卻不一樣,或者大不一樣。其原因在於對生命的存在有沒有質的認識,在於會不會充分使用生命,在於是奉獻還是索取在推動著生命的進程。如果你選擇了奉獻,那就活得有價值,活得有光彩;如果你選擇了索取,那就活得無意義,活得灰暗。人人都要直麵人生,直麵生與死。要生得有真義,死得無愧疚。
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幹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歎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6.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明·高啟《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譯文:從現在開始,四海成為一家,長江不再成為劃分南北兩朝的界線。
解析:金陵(現南京)由於處於長江天險,曆史上作為兵家必爭之地,經曆了風風雨雨,幾度南北對峙,分庭抗禮,致使國家分裂,民不聊生。明太祖推翻了元代的統治,定都金陵之後,全國統一。詩人在飽受戰亂之苦後,在金陵登山遊覽之時,撫今追昔,不禁感慨萬千。和曆來常常抒發悲情離愁的懷古詩所不同的是,詩人此時的思緒和感情是激昂、飽滿的。麵對浩浩長江,想到祖國的強大統一,他的內心深處,不僅蕩漾著無比的興奮、歡快之情,而且由衷地發出對祖國統一的讚美之聲,表達出對永久和平的強烈希望。熱愛祖國的深情溢於言表,也展示了其寬闊的胸懷和氣質。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這樣的詩句,讀之深受鼓舞,大大生發出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豪情壯誌和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而奮鬥終生的堅定決心。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節選)
前三國,後六朝,草生宮闕何蕭蕭!
英雄乘時務割據,幾度戰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聖人起南國,禍亂初平事休息。
從今四海永為家,不用長江限南北。
17.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明·戚繼光《馬上作》
譯文:在大江南北策馬疾馳,轉戰沙場,為的是報答君主重用之情,江邊的花兒和邊塞的月亮笑著見證了我的戎馬經曆。
解析:戚繼光是我國曆史上著名的愛國將領,生平轉戰南北,戰功卓著。“南北驅馳”描繪出戚繼光鏖戰疆場、奮勇殺敵的颯爽英姿。“報主情”表現了他忠君報國的決心和壯誌(古人由於時代的必然局限,以忠君的形式表示愛國,這可以理解,且毫不減弱其對祖國的忠誠)。詩句中的一個“笑”字,突顯出英雄的滿腔豪情和強烈的必勝信念。
戰場拚殺是愛國,建設創業也是愛國。愛國對生活在任何時代的人,都是首要必須具有的心誌和大愛。
馬上作
南北驅馳報主情,江花邊月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18.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清·鄭燮《濰縣署中畫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
譯文:晚上在官衙的書齋裏躺著休息時,傳來了風吹竹葉的蕭蕭聲,以為是老百姓為艱難的生計而痛苦呻吟。我們是一些官職低微的地方小官,風中吹著的竹子的一枝一葉就像民間疾苦一般,都寄寓著深切的關心。
解詞:些小:微小。句中形容官職低微。吾曹:我們,我輩。關情:關心,惦念。年伯:是對一起參加科舉考試,同榜登科的同年(即同學)的父親的尊稱。包大中丞括:指作者的年伯包括。中丞:官名。
解析:這是一首題畫之作。畫名是《風中竹》,是呈送給其年伯包括的。鄭燮寫此詩時,正任山東濰縣縣令。作為一個地方小吏,鄭燮心中所想,不是自己如何升遷、富貴,而是時時念及百姓。竹葉被風所吹,與大眾的生活現狀,本無什麼聯係,但當他聽到蕭蕭的風竹之聲時,那一枝一葉,卻使他立刻聯想到黎民的疾苦,惦記著他們的冷暖安危。一個舊時代的小官吏與百姓之間,竟然如此血肉相連,如此息息相關,這種情懷,是何等可貴、何等感人!
新時代的政府官員,更應是人民的公仆。
鏈接: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美國哈佛大學所作的《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說:“我的心裏常默念著鄭板橋的兩句詩:‘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作為中國的總理,每念及我們還有3 000萬的農民同胞沒有解決溫飽,還有2 300萬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的城鎮人口,還有6 000萬需要社會幫助的殘疾人,我憂心如焚,寢食難安。中國要達到發達國家的水平,還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的長期的艱苦奮鬥。”溫總理如此親民愛民的情感和作風,應在各級領導和各級政府中大力提倡。讓所有的官員真正成為公仆,把人民的冷暖疾苦放在心上,為提高勞動大眾的生活水平而殫精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