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為國為民(3 / 3)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

譯文:民眾最重要,其次是國家,君主最輕。

解詞:社稷:“社”指土神。“稷”指穀神。因古代君主都重視祭拜社稷,所以,社稷後來就用來代表國家。

解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突出地表明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在幾千年之前,君主一統天下,百姓俯首聽命的社會環境裏,孟子就深刻地認識到以人為本的重要,而且還明文寫了出來,確實十分難得、可貴,真正令人歎服。人類社會是人民大眾創造的,人民大眾是推動曆史發展的原動力。這是社會規律的本質屬性。重視、發揮了廣大民眾的力量,社會就興旺發達;忽略廣大民眾的作用,或壓製、殘害民眾,社會就停滯不前,君主統治就會毀於一旦。這是被曆史所充分證明過的。

有了百姓,才有社會,才有國家,才有領袖。

38.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孟子·盡心上》

譯文:天下以道義治國,政治清明,就為道義獻身;天下無道,政治黑暗,就挺身衛道。

解詞:殉:為自己所奉行的信仰和理想而犧牲、獻身。“以道殉身”中的“殉”,可作“獻身”解。“以身殉道”中的“殉”,可作“捍衛”解。

解析:繼孔子之後,孟子也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他十分崇尚儒家學說,儒家的道義在他的心目中,是至高無上的,是他的生命線。“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正是道出了他對信仰的執著和忠誠,及為之獻身的決心和信念。在當今時代,也應當如孟子對道義的執著和忠誠一樣,將為國強民富,加速現代化建設而獻身的誌向和理想,作為精神世界中的支柱,和生命融為一體,堅定信仰,奮鬥終生。

39.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公孫醜下》

譯文:遵循道義的人,就能得到很多人的擁護、幫助;違背道義的人,擁護、幫助他的人就少。

解析:孟子的這句流傳千古的名句,道出了一個永恒的真理:凡是正義的事業,造福人類的善舉,推動社會前進的創造,都必然會得到廣大群眾的擁戴和支持,因而具有強國富民的堅實基礎和無堅不摧的巨大力量,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一個執政者能堅持正義,就會擁有這樣的優越條件,就必然會成為一代英明的領袖,其領導的國家,就必然繁榮富強;一個執政者,如果不堅持正義,不為民為國著想,肆意損害國家和民眾利益,倒行逆施,禍國殃民,就必然會遭到廣大群眾的反對,從而失去群眾基礎和治國的力量,其惡果必然是個人和國家的覆滅。這個永恒的真理,千百年來,已被無數曆史事實充分證明而深入人心。這應當成為執政者在施政中永遠應遵循的座右銘。

40.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孟子·梁惠王下》

譯文:執政者如果能時常憂慮百姓所憂心的事,老百姓也一定會憂慮國家和執政者所憂慮的事。

解析:此句典型地表現了孟子可貴的民本思想。“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十分準確而鮮明地表示出當政者和人民群眾所應有的血肉相連、休戚相關的不可分割的關係。治理好國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人民群眾能過上豐衣足食的富足生活。所以,當政者一定要深入和關心群眾,了解群眾的意願和疾苦。重視民生,改善人民的精神、物質生活。而當百姓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切切實實感受到了國家領導人為民服務的高度責任心和忘我精神時,就會從內心深處衷心愛國愛政,關心國事,體諒政府的難處,並堅決貫徹執行各項方針政策。同時,還會生發出高漲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投入到生產建設中去。

政府愛民,人民擁政。國家必強,民眾必富。

鏈接:2007年2月16日在中共中央、國務院舉行的春節團拜會上,溫家寶總理講話說:“‘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隻要我們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事,盡最大努力解決民生問題,就一定會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就能越來越充分地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活力。”溫總理引用了孟子的話在於強調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不可分割的血肉聯係,也突出地表現了他對人民群眾的關懷和對民生問題的密切關注。

41.水能載舟,亦能覆舟。——《荀子·王製》

譯文:水能負載著船,也能將船傾覆沉沒。

解析:作者將主宰一國的君主及其掌控的政權比作船,把百姓比作水,是很貼切而具有深刻含義的。國君把舵,撐船在水上行駛,如同治理國家。但百姓是水,沒有水,船就無法行駛。所以,國君掌控國家,靠的是百姓。或者說,國家的基石是百姓。脫離百姓,就沒有國家的存在。如果國君一心為民,得到百姓支持擁戴,國家就興旺發達;如果國君不為民謀福,任意搜刮民脂民膏,貪圖享樂、作威作福、昏庸無為,百姓就會群起反抗,推翻國君。所以,一國之主,必須重視百姓、愛護百姓,依靠百姓,以人為本。這是治理國家至關重要的大事,任何時候,都要牢記於心。

舟與水的關係,亙古不變。

鏈接:2007年3月16日上午,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中央電視台記者就陳良宇、鄭筱萸案件提出了“如何有效地遏製一些行政領域權錢交易的現象”的問題。溫總理在回答時說:“……讓每個幹部和領導者懂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對於那些貪汙腐敗分子,不論發生在哪個領域,涉及什麼人,不管他職務多高,都要依法嚴肅處理。”溫總理在此段講話中引用此句,為的是要告誡廣大領導幹部要一心為民,嚴於律己,把人民利益放在首要地位,全心全意為人民謀福利。

42.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強,本亂則國危。——《管子·霸業》

譯文:把人民群眾視為根本,根基理實了國家就強大,根基紊亂了國家就會處於危難之中。

解詞:理:治理、整理。

解析:此文句提出了治國的根本出發點,既具有深刻的曆史意義,又顯示出了現實的指導意義。“以人為本”有兩重深刻含義:其一是充分認識“人”的重要作用。“以人為本”之中的“人”,不是指個體的人,而是指群體,即人民大眾。“本”即根本。把人民大眾視為國家的根本和血脈,就極其準確地表明了廣大的人民群眾是推動曆史和社會前進的原動力,是社會中不可替代的主體。因此,為了國家的發展和興盛,就必須認清人民大眾的偉大作用和重要地位,從而采取各種有力措施充分發揮、調動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其二是要充分認識到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國家最高的價值目標,從而把人民大眾的利益和需求作為社會發展的明確而重要的原則、尺度、標準和目的,全心全意、切切實實地為廣大群眾服務。這樣堅持下去,迎來的必然是國強民富,一派欣欣向榮、興旺發達的盛景!

每一位執政者都應將“以人為本”所體現出來的科學理念和唯物史觀,始終全方位地、堅定不移地貫穿到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中去。

4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禮記·禮運》

譯文:大道通行於天下時,天下就是人民大眾公有的天下。

解析:《禮記》在先秦時代,就十分明確地提倡“天下為公”,實在難能可貴。我國從有君主開始,國家的所有財富,都屬於君主所有,都是皇家的私有財產。這是極為悖理的。廣大人民群眾是創造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主體,是推動曆史和時代前進的原動力,是國家的主人。千百年來,廣大百姓為爭取應得的權利,前仆後繼,浴血奮戰,但卻未能如願成為國家的主人。直到革命先驅孫中山,高舉“天下為公”的大旗,率領革命群眾,艱苦卓絕地與封建統治者作鬥爭,終於推翻了清封建王朝,實現了三民主義,才奠定了實現“天下為公”的民權思想的基礎。待到無產階級革命取得勝利,成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大道”已行,“天下為公”的理想,才得到了實現。

曆經了數千年的奮鬥、變遷,再提“天下為公”,曆史的體驗應最為深刻和真切。

44.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禮記·檀弓》

譯文:活著的時候,要做有益於人之人,死了也不有害於人。

解析:此名句流傳兩千多年,至今已成為錚錚古訓,光芒永放。它教導世人,活於世上,從始至終,都要做個好人,都要做於民有利的事,甚至死後,也絕不有害於人。這是何等的無私,何等的崇高,何等的可貴!“生有益於人,死不害於人”直白而質樸,其中所蘊涵著的精神內涵和現代社會所提倡的大公無私、全力奉獻的價值觀、人生觀實質上完全一致。

牢記古訓,實踐古訓。

45.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禮記·大學》

譯文:老百姓喜歡什麼,當權者就喜歡什麼;老百姓厭惡什麼,當權者就厭惡什麼,這樣才稱得起是老百姓的父母官。

解析:先哲們的君民同心的新觀念,在封建帝王私家統治下的時代,是很難得、很可貴的。同時也是對封建統治的大膽、有力的挑戰和衝擊。時代發展到當代,此觀念仍具有積極意義和鮮活的生命力。無論治國、治市、治鄉,執政者的方針、政策製定的依據和基礎,都應當是為民所需,都應從維護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這樣,才能使國家繁榮昌盛,人民安樂富足。

執政者要時時想著人民,要處處為人民。

46.時移世易,變法宜矣。——《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時代和世間都在不斷地變化,變法是很適宜的。

解詞:易:改變。宜:合適、應當。

解析:此句旗幟鮮明地提出應隨著時代的變遷,大力推動變法。在兩千多年以前,“法先王”的複古觀念占主流的情況下,就能如此大膽而鮮明地提出變法的主張,確實難能可貴。變法是完全正確、必需的。因為,時代在前進,社會在變化,這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自然規律。時代變了而法卻一成不變,這種因循守舊的落後觀念,必然會引起社會的大倒退,這是廣大人民群眾所不能接受的。為此,變法必須進行。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充分地證明了這個顛撲不破的真理和規律。

變法革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

鏈接:2003年12月7日下午,溫家寶總理訪問美國期間,在聯合國總部會見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談到聯合國的作用和改革時,溫總理說,聯合國最具代表性和權威性,《聯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仍是國際關係的基石,它的作用必須得到發揮。隨後,溫總理引用中國古代典籍《呂氏春秋》中的“時移世易,變法宜矣”一語說:“麵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挑戰,聯合國需要進行合理和必要的改革。”溫總理還表示中國支持聯合國為進行改革而成立了高級別名人小組,並願繼續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溫總理引用此句是為了表明中國政府對聯合國改革的支持。

47.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東漢·王充《論衡》

譯文:想知道屋子是否漏雨,要在屋下;想了解政績有何缺失,要深入民間。

解詞:宇:屋簷。草野:指民間。

解析:“知屋漏者在宇下”,是指生活中常見而熟悉的小事,即是否下雨了,隻要站在屋簷下感知一下,就清楚了。而就是這樣的日常小事,卻引出來“知政失者在草野”的大事。這其間的內在聯係點,就在於直接感受,在於是直接的知情者。由此,將此句用於治理國家的範疇裏,貼切而適當。一個當政者,要想國強民富,必須緊密聯係廣大民眾,與其同命運、共呼吸,建立血肉般的情感,直接傾聽人民的要求、意見和呼聲,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當政者若能如此堅持深入,政績得失、執政方略、努力方向等,就必然會了如指掌、成竹在胸了。

當政者必須具有草根情懷,必須心中有民眾。

鏈接:2009年2月28日,全國“兩會”召開前夕,在接受中國政府網和新華網的聯合專訪時,溫家寶總理說:“我曾經多次引用過這樣一句話:‘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最能了解政府的是群眾,最有資格評價政府的也是群眾。群眾信任你,你才能坐在這裏,你坐在這裏就要為群眾服務,我將本著這信念為群眾服務到底。”溫總理的話既表明自己要密切聯係群眾,同時也是對各級政府官員的要求。加強群眾觀念,認真聽取民意,才能真正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大眾服務的堅定信念。

48.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國·諸葛亮《後出師表》

譯文:恭敬謹慎竭盡全力恪盡職守,直到死去為止。

解詞:鞠躬:小心謹慎的樣子。瘁:過度勞累。

解析:諸葛亮此句表明心跡的名言,千百年來,廣泛流傳和被運用。短短的八個字,深刻而生動地表明了一代賢相,赤膽忠心、盡心竭力,全心全意報效國家的願望和決心。讀來感人肺腑。諸葛亮已經離開人間一千多年了,但他的人格魅力和獻身精神,仍散發著強烈的光輝。他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一名言,有著深遠而經久的感人力量和教育意義。

對國家、對社會、對事業,都要有此種精神。

“鞠躬盡瘁”現為常用成語。

49.天下稍安,尤須兢慎。——唐·吳兢《貞觀政要》

譯文:天下稍稍地安定下來,尤其需要小心謹慎。

解詞:兢慎:小心謹慎。

解析:此句深含告誡之意。一個當政者,在國家處於安定、發展時期,必須具有憂患意識;必須胸襟開闊、眼光遠大;必須清醒冷靜,萬不可有絲毫的放鬆。須知一個國家的繁榮富強、壯大興盛,需要不斷地治理和開拓。任重而道遠,前進的道路十分漫長、曲折、艱苦。兢慎必興,驕逸必衰。這是被曆史所充分證明了的規律。

“長治”才能“久安”,“居安”要常“思危”。

鏈接:2005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溫家寶總理在招待會開始時說道:“大會順利結束了,但是我們麵前的道路是不平坦的,要保持頭腦的冷靜,形勢稍好,‘尤須兢慎’。”溫總理在講話中,強調“尤須兢慎”,表現出了他的憂患意識和清醒的頭腦,他告誡大家,越是形勢大好,就越要時刻兢慎。

50.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唐·柳宗元《賀赦表》

譯文:廣開直言的路,打開善意進言的門。

解析:“直言”和“進善”都是指人民群眾對執政者直言不諱,誠懇善意所提出的各種意見。這對政府來說,是最可寶貴、最為需要的精神財富。因為廣大群眾生活在社會各個層麵,並投身於各項生產建設之中,了解並掌握來自各個方麵的大量實情。他們憑著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政府的信賴,及發自內心的責任心所提出來的各種意見,都是中肯、可信、正確的。對於國家的發展、建設,都具有很重要的價值。所以,作為國家的各級領導,必須廣開言路,主動、熱情、自覺、廣泛地聽取群眾意見,以形成一個開放、和諧、理想的政治環境。

莫忘“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

鏈接:2007年9月24日下午,溫家寶總理來到國務院參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館看望國務院參事和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在與大家的交談中,溫總理引用了柳宗元的“廣直言之路,啟進善之門”來說明:“隻有不斷聽取意見,工作才能有進步;隻有發揚成績,克服缺點,才能多為人民辦好事。”

51.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宋史·列傳第一百七十六》

譯文:招賢納才的路要開闊而不應狹小,廣納善言的路要大開而不能堵塞。

解析:國家的振興與強大,當政者必須舉賢任能、從善如流,這是重要的治國之道,而且從古至今,已被無數曆史事實充分證明。如平民皇帝劉邦,所以在楚漢之爭中,打敗了原本兵力雄厚的項羽,一統天下,主要的取勝之道就是善於招賢納士,把張良、蕭何、韓信等良將謀士聚在旗下,各盡其才,竭力輔佐。又如唐太宗李世民采納了賢相魏徵的“兼聽則明,偏信則暗”的良言,廣開言路,從諫如流,從而開啟了貞觀盛世。所以,任何時代的執政者,都應高瞻遠矚,胸懷寬廣,具有招賢納言的戰略思想,廣開賢路、言路,集中民智、群策群力,齊心協力。治理好國家。

鏈接:2007年3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參加全國政協十屆五次會議經濟界、農業界聯組會上,在談及對政府部門各部長的要求時,引用《宋史》中“賢路當廣而不當狹,言路當開而不當塞”的名句,強調引賢招才、廣開言路的重要性。

52.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文:在朝廷做官,就替廣大民眾擔憂;退隱之後在遠離朝廷的江湖上,就替君主擔憂。

解詞:廟堂:指朝廷。

解析:此句的靈魂在於一個“憂”字。它集中地體現了範仲淹憂國憂民的高尚精神境界和愛國愛民的真摯、深厚情感。他認為,在朝為官,就要時刻記惦廣大民眾,關心其冷暖疾苦,為民解憂排難;退隱之後,雖遠離朝堂,也要關心國情政局,為君主分憂解困。一片赤誠之心,躍然紙上,感人至深。範仲淹是為官者的楷模。這樣的好官、賢臣,代代需要,今日更需越多越好。

53.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宋·範仲淹《嶽陽樓記》

譯文:憂在天下人之先,樂在天下人之後,解詞:先:在……之先。後:在……之後。

解析:這是世代相傳的名句。“先憂”、“後樂”生動而感人至深地體現了範仲淹寬闊的胸襟和吃苦在先、享受在後的無私精神,及愛國愛民,願為振興國家、民族而奮鬥的赤膽忠心。一千多年以來,此名句廣泛流傳,為世代民眾所頌揚。時至今日,雖然時代、社會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範仲淹的先人後己的精神仍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仍應廣泛推廣。

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世世代代傳揚下去。

鏈接:2006年4月6日,在新西蘭訪問的溫家寶總理會見了當地華人華僑,並向大家介紹了過去近三十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發展建設成就。談到自己為政的風格,溫總理說:“天下最大事,莫非萬民之憂樂。行事要思萬民之憂樂,立身要‘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就是我的座右銘,我要用行動來實踐它。”溫總理在這裏引用這句話,是為了表明自己吃苦在先,享受在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赤膽忠心,十分感人。

54.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宋·蘇轍《上神宗皇帝書》

譯文:解除百姓的禍患,就好像除掉自己心髒裏的病一樣。

解詞:腹心:指心髒。

解析:此句充分地體現了可貴的民本思想。“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這個比喻十分貼切而感人。把百姓的疾苦,視為自己體內重要器官患病一樣地去解除。就把和群眾之間不可分割的血肉關係,鮮明地表現了出來。具有這樣的知民心、察民意、解民苦的真摯感情的執政者和各級官員,必然會得到廣大群眾的衷心擁戴。官民一心,從而化為一股強大無比的力量,以高漲的革命熱情,為國家的繁榮富強貢獻一切。

“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是一種情懷、一種責任、一種力量。

鏈接:2006年11月23日,第十二次全國民政會議在北京舉行,溫家寶總理在會前會見了與會代表並發表講話。溫總理指出,從一定意義上來說,總理就是最大的民政部長,就是一個最直接的民政工作者。溫總理還說,當人民群眾遇到困難時,想到的第一個部門就是民政部門,要找的第一個幹部就是民政幹部。做好民政工作,最重要的是要對群眾有深厚的愛,有真摯的感情,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改善民生。“去民之患,如除腹心之疾”。人民群眾的事情涉及他們的切身利益,再小也是大事。溫總理的這一番話,是在諄諄教導民政幹部必須愛民為民,其情真切、其意明了,發自肺腑,感人至深。

55.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宋·張載《張載集》

譯文:為世人正確認識自然界和社會發展的規律,確立一個科學的理論體係;給民眾選擇自己的命運方向,確立生命意義,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認識論;為古代聖賢延續、發揚絕傳的不朽學說傳統;為千秋萬代開創太平的偉大基業。

解詞:往聖:曆史上的聖人。絕學:中斷了的學術傳統。

解析:張載這段名言充分體現了儒家期盼民族興盛、承繼先聖、德治教化、天下太平的寬闊的襟懷和宏願。今日讀來,仍然能深悟其所含深意。激勵大眾,傳承民族優良傳統,立誌、立德,堅定為中華民族的興盛而奮鬥的決心和信心。

鏈接:2003年12月10日,溫家寶總理在哈佛大學發表題為《把目光投向中國》的演講中說:“中華民族的祖先曾追求這樣一種境界:‘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今天,人類正處在社會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秀文化的明智選擇。我呼籲,讓我們共同以智慧和力量去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我們的成功將承繼先賢,澤被後世。”溫總理在講話中引用張載的這句話充分表現了一個大國總理的理想抱負和寬闊的胸懷,也向世界展示了中華民族傳統精神的巨大魅力。

56.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清·顧炎武《日知錄·正始》

譯文:國家的興盛和衰亡,每一個國人都有責任。

解詞:天下:指國家。匹夫:一個人。泛指普通人。

解析:此句流傳很廣,許多人都耳熟能詳。是讚頌愛國精神的名言。“愛國”一詞,絕不空泛,有血有肉。國家與人民休戚相關、同為一體、不可分割。國強則民富,國衰則民困。而國家強大興盛,靠的是人民群眾不懈的奮鬥拚搏。愛國對於每一個國人都是第一要義、第一責任。

鏈接:2009年1月15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會見了出席中央國家機關第二十三次黨的工作會議暨第二十一次紀檢工作會議的代表。會上,溫總理指出:每一個共產黨員特別是領導幹部,要在應對金融危機,保持經濟增長中發揮模範作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黨員幹部要有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高標準、嚴要求,兢兢業業地在各自崗位上做好本職工作,圓滿完成黨和國家的各項任務。

57.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清·左宗棠

譯文:我家庭窮困,連半畝土地都沒有,但胸中卻心係天下、憂愁國事;我勤奮學習,苦讀了萬卷書籍,和古人精神上交往很深。

解詞:神交:彼此未曾見過麵,但精神上密切相知、相通。

解析:左宗棠是晚清著名的民族英雄。他帶領軍隊開赴被匪軍強占的新疆,經過一年的浴血奮戰,收複了新疆全境,立下了奇功。這副自勉對聯是他二十三歲結婚時所寫,而且貼在了新房的門上。此後在民間廣泛流傳。這副對聯僅僅十六個字,但卻集中地突顯出左宗棠不慕富貴,為民愛國的誌向和刻苦讀書的精神。正由於他年少有誌,勤學不輟,所以才奠定了成才、報國的堅實思想基礎,日後在戰場上立下豐功偉績,流芳百世。

此對聯對後人的激勵作用,將源遠流長,影響久遠。

58.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清·梁啟超《為黃遵憲所作墓誌銘》

譯文:(黃遵憲)明於事理,見識廣博,辦事幹練,忠於國家。

解詞:墓誌銘:刻在墓碑上的紀念性文字。

解析:這是梁啟超為愛國名士黃遵憲所寫的墓誌銘之中的一句話。是對黃遵憲愛國敬業,積極參與戊戌變法精神的讚揚和肯定。深讀此句之後,還可從其中領會更深層的意義。即:此句除了讚揚、紀念黃遵憲之外,還含有普遍的教育意義。也就是說,作者希望人人都“明於識,練於事,忠於國”。做一個見解明達,辦事精幹,忠於職守,愛國愛民的誌士。

這雖然是墓誌銘裏的句子,但對今人也具有深刻啟示。

59.身貴自由,國貴自主。——清·嚴複《原強修訂稿》

譯文:國民重視而珍貴的是自身的自由,國家重視而珍貴的是自主。

解析:“身貴自由,國貴自主”一語道破了一個重要觀念:對於一個國家裏的民眾來說,最為重要的是個人的自由;對於國家整體來說,最為重要的是自主、自立。

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共識。而個人的自由是建立在國家的自主基礎上的,兩者關係密不可分。也就是說,隻有在國家政權鞏固,獨立自主,繁榮昌盛的條件下,國民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所以,熱切期望獲得自由的民眾,必須愛國獻身,為國家的強大貢獻出一切。

“身貴自由”,更需“國貴自主”。

鏈接:2005年12月1日,溫家寶總理在人民大會堂接受法國《費加羅報》副總編魯斯蘭的采訪時談道:“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後,法國許多啟蒙思想傳到了中國,對中國一代進步的知識分子,產生了影響,‘民主、博愛、自由’為他們所接受。就是在這個時候,中國的大思想家嚴複提出了‘身貴自由,國貴自主’……我們的目標是把中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溫總理在此處引用了嚴複的話,在於強調中國的和平發展,中國在政治、經濟等方麵的自主與改革,必將會使中國的國家自主躍升到一個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