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上不是說真如如鏡,心外法如影嗎?心外法全部都是鏡的影像,如是知道心外無法,萬法唯心。好!現在我們不這麼說,換個門進去,剛才這個方法是走前門,現在我們走後門。
以後大家在做鏡影觀的時候,後麵一句不變,依然是心外之法,如我、外界器世界如影,這個大家都好理解。這個還是這麼解。而至於表征真如,如如不動的鏡呢?大家要知道,這個鏡,我們在觀的時候,慢慢把他虛化掉,慢慢的,慢慢的,讓鏡子消失掉。
要知道,這個鏡,是一個無相鏡。根本就沒有一個鏡的本體。如果一下子觀不過來,就把腦海中的鏡變的薄一些,薄的跟一層透明玻璃一般,然後再薄一些,鏡還是有,但是無形無象。
這個時候,大家在來看真和妄的關係,在來看真如和我、我能、我所、器世間的關係?有什麼感受?這個叫什麼?這個叫萬法皆空,本性不空。是相空,而不是性空。如果你說,鏡也完全沒了,蒸發掉了,那你完蛋了,惡趣空了。
有一句話,叫做“百尺竿頭,更進一步”這其實是一個公案。百尺竿頭,如何能更進一步呢?那不掉入虛空了嗎?那豈非沒有落點了?在這裏,學人分為兩撥,一撥墮落入惡趣空,一撥則看見了一個更為精彩的世界。看見了什麼?看見了真妄一如,染淨一體。
為什麼?為什麼真妄一如,染淨一體,我們還要說真如和無明呢?真如和無明都是假名,道理上必須這麼劃分,否則體係沒辦法建立。但是真如和無明的關係呢?嗬嗬,關鍵就在這裏咯。他們的關係就是一心分別。分別則染,無分別則淨。
分別則染,大家都能理解,那無分別則淨呢?學人往往理解錯誤。以為說,啊,我看見什麼都不起一個分別,看見壞的,我也當沒看見,看見好事,我也當沒看見。對於正法,我不讚歎,對於惡法,我也把他完全不理會,都一樣的待遇。
這個就是惡趣空,這個就是拔無因果,這個就是理事不圓,這個就是死於句下。隻有證悟之後,你才能夠不分別。而不是你還沒開悟之時,便堅持無分別觀。還沒開悟的人,內心明明有分別,有各種粗大,細小的分別心,但是如果他依然強製壓製自己不起分別,想通過這個方法開悟,這就是癡愚,這個就是顛倒因果。
有些人看中觀八不中道“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以為隻要堅持這八不中道的觀點,就能看見佛性真如。癡愚!!
中觀是龍樹菩薩寫的。龍樹菩薩是登地菩薩,這個中觀八不揭,乃是他正悟人法無我之後,對所見真如的描述語。你們就以為通過這八句話,抱著啃,就能見性?這就好像一個吃過蘋果的人,給你全方位描述蘋果的味道,你聽了後,不僅銘記在心,而且還能對別人宣說,並深深以為自己也知道了蘋果的味道。
你說這是不是癡愚。這個和學人執著於法,執著於句下,是多麼的相似阿。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其實和真妄一如,染淨一體其實說的都是一個意思。隻不過表達方式不一樣而已。不相信自己好好體會。為什麼這麼說呢?為什麼真妄一體呢?真是真嘛,虛妄則是虛妄嘛。怎麼能一如?
不懂?!那我問你,佛經上說煩惱即是菩薩。你們怎麼解?
其實這麼多的揭語,都是一個意思,都是想讓你做一件事情。但是又不敢明說。做什麼?讓你用心去體會,去試驗,去親自感受一下,真和妄都是一心所變的。關鍵的地方不是要你從學理上解個什麼,而是想讓你自己悟,自己悶出來,自己爬出來。等你爬出虛妄沙坑,你會發現,哦,原來原先執著的真如,不過是另外一個坑而以。再仔細一看呢。發現。哦。原來這裏全部都是一片沙海啊。哪裏有什麼虛妄坑,真如淨土的分別呢?都是沙。這個就是了。
說了這麼多。口幹舌燥。關於真妄,人們往往棄妄求真,執著於真。豈知最後抱著的真,也不過是一個妄執而以。大乘起信論說的好,一心生二門,心生滅門,心真如門。當你看破,看透,看廢掉那個二門,從而隻有圓坨坨,光燦燦的一心之時,就是真如現量了。就是淨土的喜登極樂了,就是禪門所唱的親見本來麵目了。
說真如,談虛妄。說著容易參著難。一不小心就墮落到惡趣空,執於斷見、常見。還是那句詩送與大家。
執持玄峰談空義,不設權巧廢方便。
如是妄談真如意,不知不覺墮惡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