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當初學人問話,便是一句錯問。問此話時,已經抱持了一個我心我執著,強為分別你的阿賴耶,我的阿賴耶。豈知第七識本身便是阿賴耶所造作,根本沒有一個恒常不斷的我,又何來一個你的阿賴耶,我的阿賴耶呢?

大家其實都是大河中的一滴水,水滴強起分別,以為有你有我,殊不知,大家的肉身都好似機關木人,根本沒有一個實相存在。怎麼能說有一個共同的阿賴耶,不共的阿賴耶呢?問之處,就已經落於情見,更別說想從我這裏得到答案。

我們輾轉來看“玄則求火”的公案。當初玄則和尚初參青峰,如何是佛法大意。青峰妙哉!慈哉!憑麽老婆哉!回他一句:“丙丁童子來求火”。當時餘觀此公案,也和玄則一般,執著這句“丙丁童子來求火”,死咬硬啃,希望能啃破句意,照見真如。

殊不知,青峰根本沒有直接宣說佛法大意。因為悟了後方知道,佛法大意不可說。但是可以間接說,這種間接說就是一種接引方式,這種間接說就是那麼多的公案。其實按照現在的說法,也可以說青峰和尚使了一個圈套讓玄則來鑽。先把他悶死在這個疑情裏,然後再破解之。

且不說佛法大意無法直接點出,就算青峰善談法要,明說真如,玄則一顆妄心,也不能受持如來聖意。如是,當看見玄則自以為開悟,青峰和尚就達到了目的,成功的將他裝進了一個無形的罩子內。

這個罩子就是我執。其實人時時刻刻都有我執。青峰和尚用這種特殊的方法,讓玄則和尚的執著得到最大的放大。

玄則和尚下山之後,前往著名禪師清涼文益。因為清涼文益也是證悟者,他很明白青峰和尚的良苦用心,知道青峰和尚已經將玄則裝進套子內,就等他來進行下一步,幫玄則透關。

清涼文益故意問他在青峰處悟了個什麼。玄則乃是假悟,他說:“丙丁五行屬火。丙丁童子來求火,其實就是火來求火。青峰和尚的開示意思其實就是我本來是佛,還求什麼佛呢?當下成佛嘛,人人皆有佛性嘛,這個很符合佛經上說的嘛”如是以為自己開悟。

清涼文益不給他印可,這下子可把玄則和尚惹惱了。和清涼文益大吵一架。然後扶袖下山而去。清涼文益這個時候說了一句話:“此僧若回,猶可救得;若去而不回,救不得也”。就是說,玄則和尚要是回來受教,他還有的救,要是不回來了,就完了。

為什麼說完蛋了?因為玄則和尚執持玄峰談空義,他體驗的這個空,乃是有落處的,還是執著的,還是粘著的,甚至連解悟都算不上。更別說體悟,更別說悟後起修的證悟。

結果玄則和尚畢竟是一個和佛有緣的和尚,輾轉思索,還是決定回來。他既然回來,必定是經曆過心理鬥爭的。自己在路上,一邊走一邊思考,最後還是放棄了自己的見解,才決定回來。如果他當時不放棄自己的勝解(自以為絕對正確的見解),那麼他不可能回來。

所以玄則回來重參清涼文益之時,他的心理狀態已經發生了一個翻天覆地的變化,就等著清涼文益拉他一把,一下桶穿心關,親見本來。

後來很有意思。他再問:“如何是佛法大意”清涼文益的回答是出乎他意料的。清涼文益依然一字不易的回答:“丙丁童子來求火”。後來的結果清涼文益一句“丙丁童子來求火”。想必玄則聽見此語,必然是心根狂震,兩腎燙煎,十方俱滅,大地平沉,待萬境歸於虛無,此時玄則之眼,即名法眼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