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剛才休息了一下,大家又精神了許多,剛才還有很多同修有打磕睡的現象,昏沉啊,嗬嗬。剛才在下麵,有很多同修要求我再講一則公案。我想了想,還是講一則,正好用這一則公案來對治大家不愛實修,愛聽公案故事的毛病。

講公案不是不好,而是大家要知道,任何對公案的評唱,都是頭上安頭,想從拈提中得到開悟,是不可能的,最多隻能得到一些解悟而以。下麵說的這一則公案叫做“玄則求火”。玄則禪師未悟以前,和你們大家一樣咧,喜歡東參西求,自心不定,而且未悟以為自己開悟,比你們大家未悟言悟更嚴重哦。你們還好,知道自己自己沒有悟,但是玄則法師不同,他雖然沒有悟,但是卻固執的認為,很自信的認為自己開悟了。

嗬嗬,我一講公案,大家耳朵都尖了(大笑)。我講,大家慢慢聽,仔細體會公案中的言外之意。會通禪意,即可和我平起平坐,坐到我旁邊來。傲視天下老僧了。

金陵報恩院玄則禪師,師初參青峰,問雲:“如何是佛?”青峰曰:“丙丁童子來求火。”師得此語,藏之於心。及謁淨慧(清涼文益禪師)詰其悟旨,師對曰:“丙丁是火,而更求火,亦似玄則將佛問佛。”淨慧曰:“幾放過,元來錯會。”師雖蒙開發,頗懷猶豫。退思既殆,莫曉玄理,乃投誠請益。淨慧曰:“汝再問,我與汝道。”師乃問:“如何是佛?”淨慧曰:“丙丁童子來求火。”師豁然知歸。

公案難參,學人參悟公案,時有錯解。當初在寫《夢觀莊嚴金鬘疏》之時,對此公案予以剖析。然而當初吾疑情未掃,思惑紛飛;無明根深,未能盡斬;理事未圓,不能通達。以至於今日觀之,當初之言,並不妥當,謬誤處甚多。當初自信彌滿,以為已斷人我執,勝解真如,親見法性,然而今日觀之,隻屬解悟,僅歸於學理,於實修實證之悟遠亦,於證悟人我執,遠矣。今日方知,學人常道,學佛之人,最重要乃是證斷人執、法執。解悟人執,已經是殊勝難得,更勿論解悟法執。如是觀之,證斷人法二執,當入聖流,此言不虛。

回憶當初,佛經開示,不執於我,亦不可執著“我已斷我執”,否則依然墮入我見,如是流轉,三界難出,聖道難證。餘於今日再觀公案《玄則求火》,方明清涼文益言“丙丁童子來求火”實則不曾說一法,然而卻有慈悲無限,普渡眾生之心。禪師之心,憑麼老婆,渡人心切,實是功德無量。

當初研習唯識諸典,經典中明說,人有八識。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賴耶。唯識本屬究竟圓滿教法,本應一聞得渡,然而今日學人,業障深重,執著句意,累批死於句下。保持我心,於外界中尋伺真如。焉有得呼?

有學人問:經典上說,人有八識。根身、外界都是阿賴耶所變現。佛經雲大修行人心能轉境。然而每個人都有一個阿賴耶,那麼所謂的境到底隨誰的阿賴耶轉呢?莫不是隨修行深的學人之阿賴耶轉?如果誰修為深,便能轉境,然而此外境應該是眾人阿賴耶共同成立,如此其他學人阿賴耶置之何地?眾人阿賴耶所成之身體,獨自享有,不同他人,這個道理我們知道,那外境呢?每個人的阿賴耶所成就的外境也應該是不共他人的,怎麼能被其他修為深湛的修行人所轉呢?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這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困擾廣大學人的問題。極其簡單明了,也極困難。因為說簡單,隻在當下,一句話即可讓一切疑情盡掃;說極難,若是抱持我執求見性,則圓滿佛親至亦難渡。

人誠然不錯,有八識。前五識隻有了別,而無分別,第六識統攝前五識,集起覺知心,以此覺知心造身口意業,由此第七識我執之心恒常不斷,執著內為我,外為非我,以此因緣而流轉六道輪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