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參的同時,應該時時刻刻保任內心,千萬不可將“無門關”想象為一扇門,甚至是大腦中都不能出現這樣一個影子和門的形像。一出現就是執著,必須馬上舍。

我們用唯識的教理來通禪門。唯識說萬法唯識,阿賴耶識造作根身和器世界。也就是造作人心和外部世界。也就是造作七識,構成人心,人的前五識提供資料給第六識思考,第七識則執著為我。然後造作器世界,構成外境。

無門關已經說了,不是一個現實中存在的門,因為器世界中不存在沒有門的關。所以這個無門關存在於人的內心中。隻有在人心中,在七識中,才可能有一個古怪的無門關。

這個無門關阿,其實也叫心關。是心造作出來的,是第七識的執著造作出來的。

好,我們怎麼具體的參呢?其實大家都想聽實修的經驗,喜歡聽技術性的細節。我們來到自己內心,來到無門關前。本以為就算是我執造作的無門關,也應該有個門的樣子吧。哈哈!對不起,不光外部世界沒有這個無門關的影子,就連你到內心中去找,親自到第七識哪裏去闖,它冷冰冰的讓你闖,但是卻不告訴你無門關在哪裏。他隻是說,無門關無所不在,就在你麵前。你闖就是。

同修們!我們想要創無門關,證人無我。但是到了絕頂一看,無門關啊,還真是名副其實,根本是一個看不見的關,讓你闖,讓你過,讓你透脫。

有敵人在還好,偏偏去打仗,看不見敵人。有關還好,那怕你門關的嚴嚴實實,我砸不開,我給你炸開總成吧。偏偏他玩太極,讓你神力打空,石牛入海,天神神力,一點也使不出來。

想闖無門關?沒門兒!

沒門我怎麼進呢?要是你一直睡在這個“我”上,那我恭喜您了,今生甭想見性。為什麼?已經跟你說的很清楚了,無門關是無門的。你有一個“我”在,你有一個我想進的心,你就永遠進不了。

怎麼進?當下消滅我執,刹那間好消息來到。將他一把擒住。你會發現,剛才拚命要過,但是一旦透脫了後,證悟人無我後,才明白,根本沒有一個能過的“我”,消滅我執,便是別教聖人。

悟了後才明白,關鍵不在結果,而在過程。關鍵不在於最後透脫了沒有,而在透脫的過程中,你已經親證了,你已經開悟了,破了初關了。如果你還執著說,我最後應該透過無門關了,我闖過無門關了。那依然是沒有見性,依然是魔見。

若真是已經透脫無門關的修行人,透脫之後,無門關這勞什子早就扔掉了,不落悟相上。關於這一點,我們可以看看金剛經上須菩提是如何跟如來談這個悟後之境。人家是一點不執著,甚至連開悟本身也不執著。

“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淨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金剛經》第九品一相無相分)

說了這些,不曉得大家能夠受用多少。趁機我們再破一則。我們隨便選吧,看看《碧岩錄》第二卷;舉僧問洞山:“如何是佛?”山雲:“麻三斤。”這個公案,多少人錯會,直是難咬嚼,無爾下口處。何故?淡而無味。古人有多少答佛話,或雲“三十二相”,或雲“杖林山下竹筋鞭”,及至洞山卻道“麻三斤”,不妨截斷古人舌頭。

談“如何是佛”,其實問的就是真如佛性。洞山回答說:“麻三斤”,一般未梧學人和禪師,大多未悟強說,說什麼“萬物皆有佛性”雲雲,用來糊弄學眾。學眾自不知,亦不知師不知。師知自己不知,亦知學眾不知自己不知,故而為了名利聞養,敢於開口胡說。

“萬物皆有佛性”。狗屁!誠然,萬物皆有佛性,但是如果用此句籠統解釋,定然是胡說八道,亂解一通。我們學人參公案,其實也不能亂參一通,有時候還是要看看上下文,因為禪宗語錄大多用當時口語寫成,當時的僧人們看起來沒有文字障礙,但是我們現在看起來,因為不了解當時的文化氛圍,有時候不僅參不透公案,冤枉的是,有時候連禪師的話是什麼意思都沒搞清楚,參個鬼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