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內部收益率(IRR)

內部收益率是指項目在計算期內各年淨現金流計算現值累計等於零,即淨現值為零時的折現率。

部內收益率是投資於項目的資本在每個時期的收益率。或者說,如果項目能回收投資和運行成本,並且仍然達到收支相抵,則內部收益率是該項目對所使用的資源能支付的最大利率。

當獨立項目的內部收益率等於或大於投資的機會成本(或某個基準收益率)時,項目是可接受的,反之則拒絕。

使早內部收益率進行方案比較時,應遵循如下決策規則:

規則1按相同的分析期限比較所有的方案。不同經濟壽命的方案的內部收益率相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規則2計算每一方案的內部收益率,選擇所有內部收益率大於投資機會成本(或基準收益率)的方案。如果其中包括互斥方案,按規則3辦理。

規則4按照成本增加的順序,將一係列互斥的方案排隊,從成本最小的方案開始,依次計算內部兩方案的增量成本和增量效益的內部收益率。如果增量內部收益率大於投資的機會成奇(或基準收益率),選擇成本較高的方案,否則選擇成本較低的方案。按照成本增加的順,繼續進行分析,每兩個之間進行比較,一直到成本最高的方案為止。

一個超越方程,要從中直接解出的代數解是困難的,除非極個別的情況。因此一般隻能求出近似解。求近似解的方法有圖解法和試探法等。

圖解法取幾個折現率值,折現率之間要有適當的差距,計算相應折現率卜的淨現值,以折現率為橫坐標,淨現值為縱坐標,畫出淨現值曲線,曲線與橫坐標的交點即折現率值內部收益率。試探法取兩個分別使淨現值為正和負的折現率,則內部收益率應是這兩個折現率之間的一點。當道近到使淨現值正負相異的兩個折現率之間的距離較近,采用線性插值法求得內部收益率。

四、三種決策準則的比較

三種決策準則之間具有一定的關係,內部收益率是使淨現值正好等於零,效益成本比等於1的折現率。如果采用投資的機會成本作為折現率或站準收益率,根據這三種決策方法,可以從任何可能的備選項目中挑選出完全相同的一批項目以供實施,即接受所有淨現值大於零,益本比大於1和內部收益率大於投資的機會成本的項目。

分析人員選用哪一種準則沒有一記的標準。有些人員喜歡用淨現值來選擇互斥方案,因為這種衡量標準簡單、明確而且直截了當。但在計算淨現值之前必須確立合理的投資機會成本,這是比較困難的。一般情況下,投資機會成本是由國家確立的。內部收益率法不用事先確定投資機會成本,它也很容易被理解,如果所有的資金都是借來的話,蘇內部收益率,就能很容易地被解釋為該項目能夠支持的最大利率,因此它可以解釋項目所使用資金收益的一種標準。但在互斥方案選擇時,要注意用增量效益與增置成本來計算內部收益率。

實際上,在項目分析中,符合決策準則的項目均可能被選中。至於項目之間優劣的排序不僅取決於經濟標準,還取決於包括實施項目的能力在內的其它非經濟的理由,諸如地區和部門平衡,對低收入農戶的影響,或者行政管理可行性等。

第三節最小成本比較方法

成本效益分析是通過項目的總成本(現值)與總效益(現值)的比較確運項目的取舍和優劣。當麵臨著多個具有相同產出效果的項目時,可以通過各個項目的成本的比較進行決策,在眾多項目中選擇具有最小成本的項目,這就是在效果相同的條下的最小成本決策方法。尤其適用於產出的效益難以用貨幣衡量的項目。在最小成本方法中一般有現值成本比較,年金成本比較和單位產出成本比較法。

一、現值成本比較法

現值成本比較法即將迗到相同目的的各方案的計算期內的成本折現,按現值成本由小到大進行方案的排序。現值成本的計算式為

用現值成本比較法比較不同投資方案時,必須在相同的計算期中進行經濟壽命不同時,必須對每個方案現金流周期進行處理,使計算周期完全相同。一般的處理方法是將各方案的周期都延長至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的年數。

案例:方案A與方案B每年產出的效益相同,即二者都能滿足同樣的目標。方案A的經濟壽命10年,方案B的經濟壽命5年。其成本投入為:方案A,第一年投資1000元,以後每年運行成本50元,方案B,第一年投資600元,以後每年運行成本50元,用現值成本法比較應選哪種方案。

兩方案的經濟壽命不同,它們的最小公倍數為10年,將方案B的計算期延長至10年,即要選用方案B的話在第6年,需再投資600元,以後每年運行成本50元,於是得到方案A與方案B的成本現金流。

二、年金成本比較法

年金成本法也稱等額年金法,它是在達到目標的方案中,比較它們的等值年金成本,其等值年金成本最低者為優。

用年金成本法時,需將其々命期內所有的支出成本,不管支付序列是否規則,都必須換成等值的年金成本。也就是說使其每年的支出金額都化成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