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是因此,有了這本《行動中的繪畫:劉小東筆記1998—2014》。這是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統籌策劃的“劉小東全方位”研究項目的出版成果,包含藝術史家巫鴻對劉小東藝術道路的全景綜述和訪談,並首次係統整理劉小東1998年至2014年間17本筆記本的全部文字內容。從書中劉小東瑣碎而真實的記錄中,我們不難看出,他的才華不僅在畫布上,他同時也像是個文體家。
從20世紀80年代起,劉小東逐漸形成了在筆記本上思考和構想作品的習慣,常年下來積累了多個這種本子,其中包括了速寫、草圖和大量的文字。這批材料不但保留了有關他的繪畫過程和思考過程的大量信息,而且更重要的是反映出他在觀察世界和藝術創作方法的持續性變化。他的筆記語言儉省,像是畫布上故意的留白,讀起來頗有韻味,而他本人,也呈現出一種真實感性的樣子。
比如2005年7月他開始在三峽寫生,日記中寫道:“先到重慶,長途車至萬州,快船到奉節,長途車至巫溪,包船順小三峽直達巫山,再船到三峽大壩,後乘車到宜昌,飛回北京。我想在奉節或巫山的老縣城請12個僅穿內褲的民工打牌,我將2.6米×10米的畫布鋪在地上直接寫生,他們的身後是壯闊的夔門,或長江大山。淡勃與我同行感想頗深,因賈樟柯的德方投資有問題,淡勃想投此片,他的原話是讓兩個現實主義大師做一件作品。偉大的投資人,他真是有希望成為最好的藏家。”
9月28日,與賈樟柯頗為磨人的劇本探討終於結束,“一大早,送走劇組,他們去巫山拍戲。回來時,院已空,房門打開,留下一些他們的東西,他們9月2日返回奉節再用。心墜入空靜。昨天將所有的畫吊下樓頂,6個民工王玉、老潘、葛和楊旭,一隊人馬上下翻騰。傍晚裝入木箱,木箱在垃圾旁,整個縣城彌漫腐臭,圍觀人如蠅。我們苦等卡車。入夜,天黑,巨大的貨車來了,折騰半天,開走了。前天還在畫三明,有劇組拍攝,手感忽好忽壞,沒到理想程度,再有一個小時就好了,回去再改吧。水向東流,千緒亂心頭。大事小情,時光依舊。”
在現場,繪畫草圖、筆記、Snapshot、紀錄片、談話錄音、出版物,它們呈現出的,是劉小東靈感的軌跡、畫作的原型、與其它媒體的鏈接、過程的反複和畫麵外更廣闊的現實。在筆記中留下的是劉小東生命的痕跡,同時也記錄下他的所思所想,在繪畫背後是他對世界的觀察和對生命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