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東 水向東流千緒亂心頭
聚焦
作者:蘇西
陳丹青曾多次在不同場合對劉小東不吝讚美。“我很佩服劉小東,有人問我,為什麼不畫,在劉小東麵前,我望塵莫及。”“劉小東是新寫實裏最活躍的畫家,他做了我想做卻沒有做到的事。他穩重,很猛的往前走,我現在完全不在這個狀態。”不久前,在接受一家新創刊的藝術雜誌采訪時,陳丹青也依然如故,甚至稱劉小東是“寫實領域的畢加索”,“世界範圍內活著的寫實畫家,比不過劉小東。一群人站麵前,你生生給我畫幅有趣的畫來,沒人比得過他。他是寫實領域的畢加索,無所不能、手到擒來,他比弗洛伊德(Lucian Freud)好。弗洛伊德一輩子在房間裏畫那幾個人,當然他也因此偉大……”
1980年到1990年,這一時期正是劉小東這一代“學院派”年輕藝術家成長和個性形成的時期。他在1990年的首次個展掀起了“新生代”藝術序幕,並被冠以“新生代”代表性藝術家,同時期參與多部獨立電影製作,是中國獨立電影的起始參與者。作為中國最成功的藝術家之一,劉小東的代表性作品《田園牧歌》《燒耗子》《新十八羅漢》《三峽係列》《青藏鐵路》《易馬圖》等已經成為中國當代美術史的經典和藝術市場的神話。
從2005年開始,劉小東把他的繪畫和創作變成了繪畫項目,或者說“一場事先張揚的藝術事件”:選擇現場—團隊前期調研—在現場搭帳篷建立臨時畫室—專業電影團隊伴隨記錄創作全部過程。除了創作巨幅油畫,劉小東的藝術手法還係統地拓展至速寫、手寫日記和攝影,他的團隊和顧問則通常集合了著名策展人、學者、導演,最終,包括紀錄片、曆史研究及係列文化座談在內的所有成果和畫作一並呈現。
“現場”具有戲劇性的魔力,能講述出小說家無法編織出的現實,這也成為劉小東這些年繪畫的關鍵詞。劉小東曾經在三峽、金城、古巴、和田等等現場作畫。他關注移民群體與民工群體,關注海峽兩岸各九位大兵,關注地震後的災區,關注不同信仰人群的共性,關注東北老工業區平民的生存狀態與遠遊客回歸故鄉的本真。從把畫布拿到三峽大壩與泰國曼穀畫的《溫床》,到在中國大陸和台灣的軍營裏分別搭起畫架畫的《十八羅漢》;從在甘肅鹽官鎮馬市旁搭起帳篷畫的《易馬圖》,到後來被改編成電影的《三峽新移民》,他畫“紮根於瑣碎生活中的人”,他們的身上散發著自然氣息和人性,這些人的生活跟藝術八竿子打不著,卻能讓劉小東脫掉很多藝術家的矯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