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烏鎮戲劇節 向生活挖牆腳(3 / 3)

除了原有的水劇場以及新落成的烏鎮大劇院,西柵景區內新增的四座小劇場全部由賴聲川一手設計改建。“烏鎮同阿維尼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為世界遺產,空間相對封閉,我不知道遊客會怎麼想,如果換作是我,在烏鎮住上一周,白天閑逛,再看個五六部戲,是很過癮的一件事。”

在烏鎮戲劇節另一個發起人黃磊看來,完全沒有必要規避商業色彩,“因為它是由民間發起的,是一群有夢想的人要做,而不是城市要做。戲劇節永遠將是非盈利的,大家可以來算筆賬,一個美國的戲千裏迢迢來演兩場,你賣多少錢一張票能掙?”因此,在戲劇節的宣傳片中,黃磊動情地說:“戲劇節是烏鎮送給我的禮物,而我送給烏鎮的禮物就是來自於全球注視的目光。”

“文藝複興”

烏鎮戲劇節之所以有這樣的品質,恐怕要歸功於其所在的烏鎮西柵景區成熟規範的整體管理。把烏鎮打造成一個充滿夢幻感“烏托邦”的人,是烏鎮子弟、政府要員陳向宏。

陳向宏被稱為烏鎮開發的“總規劃師”,自詡為“包工頭”。1999年,他成立烏鎮旅遊公司,開始對烏鎮進行保護與開發,將整個古鎮劃分為絕對保護區、重點保護區、一般保護區和區域控製區四個不同等級的保護區域,提出不同等級的保護措施,保護範圍和緩衝麵積達198公頃。

烏鎮一期保護工程,成功地保護了烏鎮寶貴的曆史風貌和遺產,也給烏鎮帶來了蓬勃生機。但烏鎮還有大量的經典明清建築群尚待保護修複,所以從2003年開始,啟動了烏鎮古鎮保護二期工程,投入巨資對西柵街區實施保護開發。

曆時十餘年,默默無聞瀕臨消亡的江南小鎮變成了著名的江南古鎮典範。無論是早年獨創性的“曆史街區再利用”保護思路,還是斥5億元巨資打造的烏鎮戲劇節,陳向宏對古鎮的改造思路都在當時飽受爭議,但事後卻都獲得商業口啤。陳丹青說,烏鎮的成功完全源自於陳向宏的“人治”,他甚至稱陳向宏是一位“民間英雄”。

陳向宏他從不避諱商業化,在他看來,文化與商業本就是江南小鎮的曆史底色。他希望烏鎮戲劇節不是“因烏鎮旅遊而生”,而是“因烏鎮而生”,他反複對媒體說,戲劇節隻是一個片段,他的願景是希望烏鎮從一個觀光小鎮轉變成文化小鎮。

“做戲劇節是深思熟慮的事情,不是一時衝動,是經過了幾年的反複比較。平遙有攝影節,唯獨戲劇節是空白,同時戲劇跟烏鎮市場的品牌導向是吻合的,消費人群是重合的,更主要是文化的重合。但是烏鎮並不等於戲劇節,戲劇節也並不等於烏鎮,包括我們現在正在籌備的烏鎮雙年展,我們的目標是做國際性的藝術展覽。我孜孜不倦做的事情就是塑造烏鎮的個性,不易抄襲。”

去年除了戲劇節,還有一個大事件,就是木心紀念館的建成。

木心是陳丹青的尊師,陳丹青一向不吝為先生鼓與呼,稱他是文學史上“被冷落的一位大家”。木心是烏鎮人,離鄉多年,邀請他回來前後花了五年時間,因為他跟家鄉所有的人都斷絕了往來。因為王安憶的認真熱心,給陳向宏引薦了陳丹青。木心從遙遠的大洋彼岸邀請回故鄉,飲食起居受陳向宏的照顧,直至離世,一如家人。

有人曾經問這個精明的商人,你跟烏鎮什麼關係,他很文藝地回答:烏鎮就像一個圖書館,很大的圖書館,而自己就像圖書館管理員,一邊修補“殘本、破本”,一邊發現“善本、孤本”。

“木心先生跟我談的最多的是‘文藝複興’,他說烏鎮就是在文藝複興,所有國家的文藝複興都是從小城鎮起來的。這也是我有勇氣做藝術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