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原有的水劇場以及新落成的烏鎮大劇院,戲劇節舉辦地西柵景區內新增的四座小劇場全部由賴聲川一手設計改建。“烏鎮同法國阿維尼翁戲劇節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同為世界遺產,空間相對封閉,我不知道遊客會怎麼想,如果換作是我,在烏鎮住上一周,白天閑逛,再看個五六部戲,是很過癮的一件事。”
賴聲川已經成了烏鎮戲劇節的icon。去年烏鎮戲劇節的開幕大戲是他的《如夢之夢》,在彼時簇新的烏鎮大劇院,長達八小時的史詩實驗話劇上演,用現在流行的話來說,“也是醉了”。
西柵是烏鎮戲劇節的大本營。走在這條長街上,隨時可以看見嘉年華的小型演出。不用預約,無需買票,隨到隨看,邊看邊走,因此頗受遊客熱捧。每天自西柵大街的戲劇節售票中心拿到當天的嘉年華劇目表,端看這密密麻麻的劇目和劇團,也不得不讓人感歎民間創作力之充沛蓬勃。
第一屆烏鎮戲劇節的嘉年華就搞得有聲有色,話劇、戲曲、曲藝、偶劇,以及較艱深的舞蹈、行為藝術等都令遊客們目不暇接,人們甚至還把一群青年在街邊吃飯的情景錯當成也在表演。第二年,這群被誤認的青年已組了個劇團“StageN o M ore”,他們報名嘉年華,就表演在街邊正常吃飯,探討傳統觀演關係與遊客凝視形成之間的相通與差異。隻要街上有動靜,立刻有人群圍攏上來,民宿的服務員、商店售貨員也端著飯碗追過來,街上閑逛的遊客更不用說。這讓賴聲川感到滿足:“說明戲劇有很多潛在觀眾。”
戲劇節期間,除了孟京輝、田沁鑫等戲劇大腕之外,共邀請來17台國際知名大戲,同時有12出青年競演的戲劇作品在現場演出要評出座次,超過300組的古鎮嘉年華團隊則穿行在不同街巷,給遊人帶來出其不意的現場即興表演,它們是街頭的,雜耍的,本土的,也是熱忱的。
一向以犀利著稱的劇作家兼說書人史航最會說話,在預熱的新聞發布會上,他說,“戲劇是向生活挖牆腳”。
A加B,不可限量
對於5億元的投資,有人對在以旅遊聞名的烏鎮舉辦戲劇節仍持有疑問。戲劇本身就是小眾的藝術,在戲劇文化相對發達的北京和上海舉辦的戲劇節都是在苦苦支撐,更何況是在一個旅遊小鎮。高票價一直是阻礙觀眾進劇場的主要問題之一,很多大城市的觀眾平時都難得進一次劇場,會有很多觀眾真的跑烏鎮就為看一場演出嗎?
第一屆烏鎮戲劇節因此不啻為驚動文化圈的個案,討論聲不少,質疑聲也不少。第二屆烏鎮戲劇節繼續遭受著評論,不過,明顯的變化是,自國外邀請而至的大戲越來越多,質量也很高,青年競演單元一票難求,大師論壇和小鎮對話環節聽眾擠爆……去年提出質疑的人,也來到烏鎮看戲,似要重新組織對戲劇節的描述。
業界都會把烏鎮戲劇節與法愛丁堡藝術節、阿維尼翁戲劇節相提並論。那種全世界藝術家彙聚一城,劇場街巷、白天黑夜數日為藝術狂歡的氣氛,令人感動震撼,也心生羨慕。而如今,中國有了烏鎮戲劇節,景致、氣氛、檔次,都不遜於他人。不過,仍有評論稱這是屬於烏鎮完善的旅遊產業的文化附屬品。
從開始拓展大陸戲劇空間的那一天起,賴聲川就亮明自己的觀點:“誰也別想靠戲劇來掙錢。”但作為烏鎮戲劇節的藝術總監,他也同意文化與旅遊疊加所呈現出的效果:“如果說旅遊是A,戲劇節是B,那麼A加B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