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暗中要保護同黨人的安全,當晚下令把燕王的部將全部逮捕,說是有造反嫌疑,要押赴朝廷處決。這一招無非掩人耳目。他又暗中派出精壯士兵,埋伏在東殿兩旁,宮門內外。
第二天,說燕王的病已好了,要召見張咼和謝貴,商量如何把這批陰謀造反的將領押解入朝。
張謝兩人雖然不疑,但也有防備,帶了很多衛隊前往。到了禮端門,燕王扶杖把他們迎進去,衛隊卻被拒於門外。酒間,一片歡樂氣氛,左右獻進幾個西瓜,大家都吃起來。燕王忽像有所感,停食站起來,氣忿地說:“想起我目前處境,有吃都難以下咽,就是做老百姓,兄弟叔侄間也應該相互憐恤啦。我身為皇帝叔父,反而要惶恐度日。今皇帝待我這樣,國家還有什麼希望呢?”
說完,燕王將手上的西瓜往地上一摔。兩旁埋伏的士兵一見,立即擁了出來,不由分說就把張昺、謝貴等斬死,再揪出葛誠來,一同處斬示眾。隨即宣言,起義兵,清君側,直向南京進軍。最終燕王搶了帝位,是為明成祖。
◎故事感悟
燕王麵對朝廷不公平的對待一忍再忍,可謂用盡心機,為的是以圖大事。否則,自己的力量達不到除去不平待遇的能力,就隻能被人消滅,連身家性命都保不住。
◎史海擷英
明成祖的對外軍事戰爭
永樂年間,為了徹底解決蒙元貴族的殘餘勢力,從永樂八年(1410年)開始,明成祖朱棣就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這次北伐,明軍在飛雲山大戰中擊破了五萬蒙古鐵騎,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明朝稱臣納貢,永樂帝封韃靼大汗為和寧王。隨後,明朝大軍一直進入到極北的擒狐山,在巨石上刻字為碑——“翰海為鐔,天山為鍔”。
永樂十年(1414年),永樂帝舉行了第二次北伐,擊敗了蒙古的另一部瓦剌。瓦剌遣使謝罪之後,永樂帝班師回朝。
永樂十七年(1421年),永樂帝舉行了第三次北伐,大敗兀良哈蒙古。蒙古勢力在遭到了永樂帝的連續打擊後,此後的數十年都無法對明朝構成威脅。
◎文苑拾萃
賜太子少師姚廣孝七十壽詩(二首)
(明)朱棣
壽介逃虛子,耆年尚未央。
功名躋輔弼,聲譽籍文章。
晝靜槐陰合,秋清桂子香。
國恩期必報,化日正舒長。
玉露滋芳席,奎魁照碧空。
斯文逢盛世,學古振儒風。
未可還山隱,當存報國忠。
百齡有餘慶,寫此壽仙翁。
心胸寬廣救人危難
◎欲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晉書》
魯迅(1881—1936年),浙江紹興人。原名周樹人,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他時常穿一件樸素的中式長衫,頭發像刷子一樣直豎著,濃密的胡須形成了一個隸書的“一”字。毛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在白色恐怖時期,魯迅的信件、錢款往往由內山書店代為收轉,與人接頭,也經常是在內山書店。
一天,魯迅因為急於用錢,他估計有一筆稿費該送來了,便到內山書店跑了一趟。果然,這筆錢已經到了,計100元。
魯迅收下後,在那裏和內山先生正說著話。忽然,有一個婦女急匆匆地來了。
她是來找魯迅的。她低聲地向魯迅訴說了一番什麼之後,魯迅便毫不猶豫地把這100元都交給了她。那個婦女說了聲“謝謝”,又匆匆地走了。
內山先生知道:在魯迅的生活裏,100元錢決不是一個小數目,何況他正急於用錢,怎麼就這樣給了那個婦女呢?
魯迅解釋說:“她的丈夫被人出賣了,最近被抓進了蘇州監獄,她正在設法營救。監獄方麵說,拿300元錢來才能放人。她東借西湊的湊出了200元,還差100元,希望我借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