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仁德之心見風度(4)(3 / 3)

將領們聽了,個個都感動得熱淚盈眶。宗澤臨死前,用足全身的力氣,呼喊:“過河!過河!過河!”然後才閉上眼睛死去了。開封軍民聽到宗澤去世的消息後,沒有一個不傷心流淚的。

宗澤去世後,宋朝派杜充接替宗澤的職位。杜充是個昏庸無能的人,一到開封,就把宗澤的一切防守措施都廢除了。沒多久,中原地區又全部落入金軍手裏。

◎文苑拾萃

感 時

(宋)宗澤

卿士辱多壘,天王憤蒙塵。

禦戎要虓將,謀國須雋臣。

百戰取封侯,未必亡其身。

懷奸廢忠義,胡顏以為人。

籲嗟世道衰,大戮加縉紳。

平居事奔競,梁汴分雲屯。

一旦國步艱,四迸如星繁。

輔相已擇棲,守令仍逾藩。

冠蓋陸西竄,舳艫水南奔。

鄙夫用慨然,策馬趨修門。

勤王羞尺柄,悟主期片言。

時來倘雲龍,峨冠拜臨軒。

逶迤上玉除,造膝伸元元。

措世於泰寧,歸來守丘樊。

李泌保韓滉

◎意誌堅如鐵,度量大似海。——格言

李泌(722—789年),字長源。京兆(今西安)人。唐朝大臣。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言。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肅宗為他在南嶽煙霞峰下兜率寺側建房,名之為“端居室”,後人稱之為“鄴侯書院”,是中國書院史上最古老的一所書院。

唐德宗貞元元年,北方水、旱、蟲災不斷,糧食幾乎絕收,農民流離失所,朝中大臣不去設法賑災,卻在那兒攻擊鎮海軍節度使韓滉,說在前年“涇原兵變”事件發生時,韓滉聽說皇上聖駕暫離首都長安,便在駐地潤州聚集兵力,修了五座石頭城,這顯然包藏了謀反的禍心,應予追究。唐德宗聽了就對韓滉的忠貞起了疑心,他征求大臣李泌的意見。

李泌說:“韓滉為人公正忠誠,‘涇原兵變’發生後,韓滉為了趕運漕糧支持中央軍隊,親自到江邊背糧裝船,並激勵將士們說:‘天子如今蒙受塵埃之苦,這是我們做臣下的恥辱!’韓滉一向清貧廉潔,他的府第狹小,破敗到不能避風躲雨的程度,他還不肯修葺;但他支持中央卻慷慨大方,自從陛下聖駕在外,韓滉的供應一直源源不絕,這是陛下親眼所見,這樣的人會謀反嗎?”

唐德宗又問:“韓滉既然忠心不二,那他為什麼要修石頭城?”

李泌說:“韓滉之所以要修石頭城,是因為看見中原戰亂不絕,考慮到陛下可能南下,所以修城作迎駕的準備罷了。這是做臣子的一片拳拳忠心,怎麼能把它當作罪過呢?”

緊接著,李泌又說:“韓滉性情剛正、不阿附權貴,又有偏激嚴苛的缺點,所以得罪人極多。我知道彈劾他的奏章多得很,他的兒子韓皋現在陛下身邊做員外郎,因為知道彈劾他父親的奏章太多了,竟不敢提出要歸家省親。不過,請陛下放心,臣保證韓滉絕沒有謀反之心。”

唐德宗說:“韓滉的兒子尚且害怕受到牽連,你何苦要保他呢?”

李泌說:“我與韓滉是舊友,對他十分了解,所以我願意保他。”

唐德宗說:“朕正要重用你,你還是謹慎一些,不要與多數人的意見相左,‘眾口爍金’,朕怕你保不了韓滉反使自己受到連累。你回去好好想一想再說吧。”

但唐德宗沒能說服李泌,李泌回到家裏,立刻寫好奏章,願意以自己一家百餘口人的性命來擔保韓滉。

奏章交上去後,唐德宗壓住不發,再次召見李泌,對他說:“你還是不聽朕的勸告,硬要保韓滉。朕能理解你與韓滉的友情,但你豈能不顧自家百口人的性命!”

李泌正色回答說:“陛下,臣縱然不顧百餘口家小的性命,也不會為了袒護私情而辜負陛下的厚望。我呈上奏章實在是為了朝廷著想。”

唐德宗疑惑不解地問:“怎麼是為朝廷著想?”

李泌說:“現在,關中、關東到處發生旱災、蟲災,關中的米價已上漲100倍,一鬥米要1000錢。老百姓嗷嗷待哺,但朝廷的糧庫已空空如也。北方雖然歉收,江南卻是連年豐收,官糧充足,為賑濟北方,必須要從江東調運大批糧食。隻要陛下盡早發下臣擔保韓滉的奏章,製止住那些誹謗他的流言蜚語,再令韓皋歸江東探親,那麼韓滉就會感激朝廷,迅速運來大批糧食。而且,韓滉在江東極有威信,我相信,他帶頭運糧後,必然引起連鎖反應,江東的糧食將源源不斷地運往北方。陛下,我擔保韓滉難道不是為朝廷著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