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鏞到任以後,一反前任知府等人的做法,大開城門,收留前來避難的鄉民,供給他們吃穿,還給安排住處。流亡的鄉民陸續歸來,城內漸漸地容納不下了,孔鏞就在城的東北角另外建造一城,給鄉民們居住。他還建立義塚,收葬因染疫而死的無人安葬的死屍,鄉民們都非常感激。
這時,高州境內,作亂的瑤民中有十幾個部落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對地方危害很大。孔鏞多次派人招降,他們隻當是耳旁風,毫不理會。
一天,孔鏞騎著馬,帶了兩個隨從,沿著崎嶇的道路一直向茅峒走來。他要來會會這裏的山大王鄧公長。茅峒離城有10多裏路,孔鏞一行走著走著,突然路旁竄出幾個賊徒。孔鏞大喝一聲:“幹什麼的?”賊徒回答說:“我們是鄧大王手下的士兵,你們是幹什麼的?”孔鏞回答說:“我是新任太守孔鏞。回去告訴你們的大王,就說新太守來了!”賊徒們半信半疑,趕快回去向鄧公長報告。
鄧公長突然聽到新太守到來,非常緊張,急忙召集黨徒,披掛上馬,出來迎戰。誰知到了近前,看孔鏞卻是單槍匹馬,從容自如地走來,鄧公長反而一時不知怎麼是好。
孔鏞跳下馬來,直入庭院中坦然坐下,顯得既不膽怯,也無敵意。鄧公長看到新太守灑脫豪爽,膽識過人,有一種不怒而威的尊嚴,打內心裏敬畏。他帶領部卒,解去盔甲,放下武器,跪下來磕頭謝罪。
孔鏞耐心地安慰他們說:“你們原來都是良民,隻是迫於饑寒,才這樣鋌而走險的。從前的太守不知道愛護你們,還對你們實行屠殺政策,也難怪你們反對他。現在,我奉命做你們的父母官,那麼你們就是我的子民。你們如果相信我的話,或各自散夥回去,做個良民;或投降官府,為國家效力。如果不相信我,就把我一刀殺了!”
鄧公長還在猶豫不決,但士卒們都已泣不成聲了。鄧公長撲通一聲跪在地上,說:“太守愛民如子,草民們怎敢與太守為敵?”
鄧公長命令擺下酒菜,請孔鏞享用,孔鏞也不推辭。吃過酒飯以後,天色已晚,鄧公長熱情挽留孔鏞說:“天黑了,太守就在這裏過夜吧!”孔鏞仍不推辭。
夜間,孔鏞解衣酣睡,絲毫不加戒備。鄧公長等看到孔鏞如此坦然地休息,無不驚歎佩服。一連過了兩夜,鄧公長率幾十個騎兵,簇擁著孔鏞還城。
城中的人遠遠見到賊人的騎兵到來,都大驚失色,急忙關上城門。孔鏞命令護送的騎兵在外邊等候,選兩個身材瘦弱的人隨自己一同進入城來,立即命令設宴招待,開倉取出財物和布匹等賞賜給他們。鄧公長感激不盡,回去後立即放火燒掉了巢穴,率領部眾數百人前來歸降孔鏞。
自從鄧公長歸降以後,各地的叛亂瑤民也陸續前來請降。
◎故事感悟
孔鏞作為一方父母官,對待經常鬧事的瑤民首領,沒有采取官府慣用的手法去抓、殺,而是以其超人的膽識和灑脫豪爽的性格,一舉威服了他們,使他們放下了手中的武器,磕頭謝罪。這說明,在處理一些容易激化的事物中,心態越平和,待人越寬容,事情就解決得越好。
◎史海擷英
宗澤衛京
宗澤是北宋的一位抗金將領。北宋滅亡之前,宋高宗了解到了宗澤的勇敢,就派宗澤為開封府知府。
這時,金兵雖然已經撤出了開封,但開封城經過戰亂後,城牆已經全部被破壞了,金兵還經常在北岸活動。開封城裏人心惶惶,社會秩序很亂。
宗澤到了開封後,積極聯絡各地民眾組織起來的義軍。當時,河北各地的義軍聽說了宗澤的威名,都自願接受他的指揮。這樣一來,開封城的外圍防禦鞏固了,城裏也日益變得人心安定,存糧充足,物價穩定,重新恢複了大戰前的局麵。
但是,就在宗澤準備北上恢複中原時,宋高宗和黃潛善、汪伯彥等人卻嫌南京不安全,準備繼續南逃。不久後,金兵又大舉進攻。金太宗派大將兀術向開封進攻,宗澤事先派部將分別駐守洛陽和鄭州。兀術帶兵接近開封時,宗澤派出幾千精兵繞到敵人後方,把敵人退路截斷,又和伏兵前後夾擊,把兀術打得狼狽而逃。
金軍將士對宗澤是又害怕又欽佩,提到宗澤,都稱他為宗爺爺。宗澤依靠河北義軍,積蓄兵馬,認為完全有能力收複中原,便向高宗上了二十幾道奏章,然而卻都如同石沉大海,沒有回音。
這時,宗澤已是一位70歲的年邁老人了,他見朝廷沒有收複中原的想法,一氣之下,背上發毒瘡病倒了。部下一些將領去看望他時,宗澤已病得很重,他激動地說:“我因為不能報國仇,心裏憂憤,才得了這個病。隻要你們努力殺敵,我就死而無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