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勘記
[一]長春路原作“平春路”,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亡遼錄雲“三路錢帛司:長春、遼西、平州”。長春州置錢帛司又見於遼史興宗紀三與食貨誌上。
[二]錦州原作“綿州”,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亡遼錄載錦州為遼四十三節鎮州之一。錦州乃節度州,又見遼史地理誌三。
[三]蘇州原作“薊州”,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亡遼錄載蘇州為節鎮州,而薊州乃刺史州。遼史地理誌二、三同。
[四]菜州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作“業州”。
[五]刺史州七十餘處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雖曰“刺史州七十”,但所錄僅六十三,其中見於國誌者:德、黔、榆、營、灤、勝、溫(一本作隰)、岩(一本作嚴)、歸化、恩、山、武德、通、韓、烏、靖、寧邊、祥、新、衛、降聖、燕、海、淥、銀、遼西、鐵、保、蘋(又作瀕)、北安、嘉、集、連、演、肅(一本作蕭)、文、蘭、拱、安、河、涿、易、檀、順、薊、雍、東勝、景、招、康(一本作廣)等五十州,餘當考。
[六]榆州此與上之榆州複出。
[七]鬆州或即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之鬆山州。
[八]蘋州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作“瀕州”。
[九]古州席本引一本作“石州”,與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同。古州,見畢恭遼東誌等書。
[一○]仙澗州當即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之遷潤州。
[一一]東勝州“東”字原闕,從席本補。
[一二]曷董“董”,原誤“童”,從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
[一三]閭州原誤作“問州”,從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
[一四]沙漠府控製沙漠之北“府”字原闕,從席本補。
[一五]置西北路都招討府“北”字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增。
[一六]奧隗部族衙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奧隗”下複有“烏隗”二字。案:“奧隗”又作“奧隈”、“奧畏”等,而“烏隗”又作“烏隈”等,均見遼史。
[一七]節製馬步軍控鶴指揮使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節製”作“侍衛”。
[一八]湯河詳穩司“湯”原作“陽”,據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湯河詳穩司,亦曰南女直湯河司。
[一九]杓窊司原倒作“窊杓司”,從席本及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改。遼史卷百十六國語解:“杓窊,鷙鳥總稱”。案:即鷹鸇之謂。
[二○]置黃龍府兵馬都部署司“司”字原闕,從席本、大典本、明抄本及會編卷二十一引亡遼錄增。
[二一]衣裝耕種屋宇言語與女真人異“言語”二字原在“女真人”下,據席本意轉。
[二二]居民言語衣裝屋宇耕養稍通阿裏眉等國“眉”字原闕,用大典、明抄、席氏三本補。
[二三]次東北至靺羯國“羯”,席本作“鞨”,當是。
[二四]惟以細鷹鶻鹿細白布青鼠皮銀鼠皮大馬膠魚皮等與契丹交易明抄本“細鷹鶻”作“細鴉鶻”,亦通。
[二五]離來州數十裏即行海岸至不知所際此本之會編卷二十引許亢宗宣和乙巳奉使行程錄,惟“數十裏”彼作“三十裏”為異耳。
[二六]有訥都烏河至有居人瓦屋及僧舍此從長編卷九十七所收宋綬出使錄鈔來,但多刪削。錄作:“自中京……北六十裏至羖?河館。過惠州……七十裏至榆林館。館前有小河,屈曲北流。自此入山,少人居。七十裏至訥都烏館,蕃語謂山為‘訥都’,水為‘烏’。七十裏至香山子館。前倚土山,臨小河。其東北三十裏即長泊也。涉沙磧,過白馬澱。九十裏至水泊館。度土河,亦雲撞水(馬端臨文獻通考[下稱通考]載此文重”撞“字,與國誌引者同)。聚沙成墩,少人煙,多林木。其河邊平處,國主曾於此過冬。凡八十裏至張司空館。七十裏至木葉館。離中京皆無館舍,但宿穹帳,欲至木葉三十裏許,始有居人、瓦屋及僧舍。……”
[二七]契丹圖誌雲案:宋史藝文誌三史部地理類有契丹國土記、契丹疆宇圖二卷、契丹地理圖一卷,並不知作者名,未悉何者與此契丹圖誌相當。
[二八]乃古冀州之域至真用武之國也此節全本許亢宗行程錄。但“勝負不相當”一句乃作“勝負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