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架構
作者:
《新智囊》與《智囊悅讀》、中國管理傳播網共同推出
在這個飛速變化的曆史時期,企業組織無法維持舊有的日常運作,持續變革已經成為企業常態。未來的組織發展必須要與整個社會和環境融為一體,企業組織變革雖是一個較為古老的研究命題,但在新的時代、新的環境下,又是一個極為前沿的研究課題。
為此,《新智囊》與《智囊悅讀》共同推出“‘新型組織成長’10大指導圖書”,將圖書大致分為10個類別,如價值觀、領導力、創新等,每個種類中分別列舉了一本具有代表性的圖書,希望通過我們所列舉的較有代表性的圖書,使大家能深入理解、麵對動態的、變化不斷而又必須去適應的外部環境,以“變”應“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們應當針對競爭環境的變化適時調整組織戰略,通過組織文化建設來創造凝聚力,確保統一任務和目標的達成。
《活法》《領導力》《創新者的窘境》《第五項修煉》《從綠到金》《必要的革命》《世界咖啡》《下一代企業》《萬曆十五年》《世界是平的》
可持續發展
《必要的革命》可持續發展:你別無選擇
本書的核心是給個人和組織提供各類戰略和策略,包括具體的思考方法和應用工具,以幫助我們建立信心和能力,來有效應對時代的最大挑戰。本書對我們所有人都是一個必要的指南——我們要認清共同行動、協同工作的必要性,認清必須現在就行動起來:為我們自己和子孫後代,開創一個可持續發展的世界。
曾以《第五項修煉》聞名於世的彼得·聖吉近年來開始投身於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和實踐,而其新著《必要的革命》正是對這些經驗的總結。到目前為止,我們一直都在用超級廣角鏡,來看待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我們所有人的行動對整個地球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對地球的影響又會如何反過來影響我們自己?作者之所以用《必要的革命》為這部書命名,是因為這些問題已經不能再回避了。
《必要的革命》為我們深刻理解“可持續性發展”提供了最佳文本,其重要的貢獻是探討了很多為開創一個可持續的世界,個人和組織是如何共同工作的問題。
這本書收集了大量富有啟迪的真實故事,描述了世界各地積極應對社會和環境問題的個人和組織的經曆。這包括社會各層麵的普通人如何轉變了自己的企業和社區,他們如何通過跨界合作,探索史無前例的解決方案,並把它落實到實際當中,因而超越了處於“不像以前那麼壞”的應付狀態,進入了創新的軌道,並在相互依賴性不斷增加的世界裏,增長生機活力。故事包括瑞典“綠區”的演變發展過程、美國鋁業公司節水目標的建立、通用電氣公司的綠色暢想計劃,以及第七代公司把廣告工作轉變為青年領導的社會變革項目的經曆。
在彼得·聖吉看來,工業時代的泡沫,即過去二百年主導發達國家的“攫取-製造-廢棄”的思想方式,正在走向破裂。我們所麵對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的挑戰:氣候變化、自然資源的枯竭、消費主義泛濫的副作用,以及經濟貧富差距的擴大等等,為變革提供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契機。然而,真正的問題並不在於這些危機本身,而在於我們的應對之道,可能完全不適當、也根本不充分。今天的世界不是隻由多個個人塑造的,而是由企業、政府和非政府機構組成的網絡塑造的;這些網絡影響著我們生產的產品、吃的食物和使用的能源,也影響著我們如何應對這些係統中出現的問題。隻有用另一種不同的方式思考,可持續的世界才有可能。觀察係統、跨界協作,以及立足創新而非解決問題,這些核心能力成為這場思想方式轉變的基石,也最終會成為其工具和方法的基礎。
這絕不是空中樓閣的詞藻,也不是學術的理想主義,這實際上是當前組織機構和個人在共同工作中已經體現出的方式。有很多組織和個人已經開始實踐新的管理模式、領導方式和最終的創造價值方式;不僅是為了今天的實際需求、還是為了明天。他們的實踐,正在全世界成百上千、各種規模的企業和非企業組織中傳播。把這些理念廣泛付諸實踐沒有靈丹妙藥,但還是有一些基本原則、實踐案例和起步方法的。
這本《必要的革命》搜集了世界各地的先驅者們是如何用自己的理念凝聚成一個“低碳”部落,並最終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低碳就是金錢!在低碳道路上探索的先驅者們,最終成功地將他們的技術和商業模式轉化為經濟價值。這本書就是探討企業如何實現環保而又賺錢的雙重目標的。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10年1月刊(總第5期)
創新
《創新者的窘境》留意破壞性創新
在這本書中,管理大師克萊頓·克裏斯坦森分析了計算機、汽車、鋼鐵等行業的創新模式,一針見血地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導致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那些良好的商業手段,比如把資本和技術集中在當前最高端客戶所需求的最大、最能獲利的產品之中,最終會削弱大公司的力量。
在《創新者的窘境》中,證明,麵對破壞性創新的競爭對手,那些大公司注定要失敗,因為它們不得不取悅於最有價值的客戶,而且別無選擇——它們受到重力一樣的力量牽引走向末路。
作者主要區分了兩種創新:維持性創新和破壞性創新。維持性創新以挑剔的高端產品消費者為目標,而克裏斯坦森提出的“破壞性創新(Disruptive)”概念,成為當時商業世界最常用的詞語。破壞性並不旨在為現有消費者提供更好的產品,而是引入與現有產品相比不夠好的產品或服務,它們也常常是比較簡單、更加便捷與廉價的產品。這一區別不是著眼於技術本身,而是著眼於人們、著眼於企業的“價值體係”,即人們用以評價產品的標準的變化,沒有預測到這種變化的競爭者將會失敗。正如許多被符號化的管理詞語一樣,破壞性創新也常被誤解,被認為就是“新的”或“突破性的”。
克裏斯坦森認為,那些良好的商業手段,比如把資本和技術集中在當前最高端客戶所需求的最大、最能獲利的產品之中,最終會削弱大公司的力量。他指出,那些真正重要的、突破性的創新或突破性技術,開始是怎樣因一時派不上用場而被主流客戶拒絕的。這可能使一些極其重視客戶意見的公司忽略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創新。過分地關注客戶意見,會使公司不去開拓新市場,也不去尋求未來產品的新用戶。由於他們不明智地錯過了這些機會,實際上為那些更加靈活的、有眼光的公司捕獲下一波產業增長的機會鋪平了道路。
本書講述的是在麵對某些類型的市場和技術變化時,公司無法保持其在各自行業中領先地位的原因。這裏所講的並不是任何一般的公司,而是那些以精於管理著稱的公司。它們是大多數經理們羨慕並盡力效仿的公司,是以很強的創新和執行能力聞名的公司。這些公司無法回避困境,但也可能走出困境。
作者指出,就算經營最好的公司,盡管他們十分注意顧客需求和不斷地投資開發新技術,但都可能被任何新產業所影響而導致失敗。
“創新者的窘境”使許多大公司的管理人員陷入恐慌。克裏斯坦森可以證明,新興公司如果掌握了某種能打破現存經濟模式的新發明,就可以打敗幾乎任何一家大公司:無論是20世紀70年代發明微處理器的英特爾公司、還是90年代掌握重新利用金屬廢料方法的紐科公司,都證明了這一點。不僅如此,他還預言,那些德高望重的公司注定要走向滅亡,因為它們一直在做被認為應該做的事情;取悅於最有價值的顧客。而且,它們似乎別無選擇。
克裏斯坦森指出,良好的管理是導致這些企業衰敗的原因。在這樣的原則下,積極投資於突破性創新不是這些企業的理智的財務決策,所以績優企業反而難以應對突破性創新。
全書提出了一個理論性強、具有廣泛適用性,並在管理上有實際意義的分析框架,可用於解釋突破性技術以及這類技術是如何促使一些曆史上管理最好的企業失去在行業中的領導地位的。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10年9月刊(總第13期)
企業社會責任
《從綠到金》“綠色”就是生意
本書探討的正是每一個企業高管在應對企業與社會所麵臨的環保挑戰時,所必須了解的一切。丹尼爾和安德魯以多年的經驗和對全球數百位企業領導人的采訪為基礎,介紹了企業如何通過將環保思維融入其企業戰略,以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價值——削減成本、降低風險、增加收入,並建立強有力的品牌。
近年來,無論是政府、學者、NGO(非政府組織),還是作為推動環保的主力之一的企業,都對環保問題關注有加,為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等環境問題出謀劃策。尤其是企業,在承擔社會責任呼聲日益高漲的今天,環保的壓力和責任已經成為無法推卸的一部分。但是,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標的企業,如何才能在環保和盈利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也正是企業界的一大難題之一。
為了解決這一難題,耶魯大學的兩位教授——丹尼爾·埃斯蒂和安德魯·溫斯頓,前後花費十幾年的時間,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討,並將極富價值的研究成果撰寫成《從綠到金》一書,為企業如何打造綠色競爭力提供理論和實踐指導。
本書探討的正是每一個企業高管在應對企業與社會所麵臨的環保挑戰時,所必須了解的一切。丹尼爾和安德魯以多年的經驗和對全球數百位企業領導人的采訪為基礎,介紹了企業如何通過將環保思維融入其企業戰略,以創造出源源不絕的價值——削減成本、降低風險、增加收入,並建立強有力的品牌。即便是最好的企業也會出乎預料地遇到環保問題。它並不是可有可無的附加議題,而是會令企業實實在在地付出經濟上的代價。
兩位作者也提供了明確的建議,通過世界各大企業在這方麵的成功和失敗,對企業的“從綠到金”之路提供了切實的工具和方法。而書中的眾多案例,很生動有趣,也頗能啟發人思考。
任何一個企業,無論是大是小,是屬於製造業還是服務業,都麵臨著環保風險與機遇。丹尼爾和安德魯向我們展示了企業如何通過把這些挑戰變為戰略契機而獲利。同時,他們向我們詳細說明了,為什麼一些環保計劃會遭到失敗。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的案例,都有值得我們學習的重要經驗教訓。對於很多企業來說,環保問題和社群的關注越來越成為公司的核心商業模式和日常業務。《從綠到金》為企業高管們提供了如何進行實際操作並取得“環保優勢”的最前沿指導。
書中有多個極有說服力的案例,如索尼曾因環保失去數億美元商機的教訓。通過這些極有說服力的證據,說明公司應如何規避潛在風險、吸引利益相關方、發展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以及把環保思維融入企業文化之中,並通過這些努力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並瓦解了等有了錢再做環保的觀念,過去讓企業豁免的公共成本現在不豁免了,中國企業不做環保就沒飯吃。聰明的企業會選擇走上綠金之路,通過對環保挑戰的戰略管理取得行業市場中的競爭優勢。
實際上,很多書籍與文章都用鼓舞人心的調子來陳述。95%以上的案例和實例都隻講到環保思維帶來的益處——減少對環境的影響並節約資金。但作者認為,沒有任何一種商業戰略在任何時候都是行之有效的。
通過閱讀本書您可以了解到哪些做法是奏效的,哪些是不可行的並一一做出詳盡的檢視,為企業在將環保納入企業戰略時做一個參考。
更多內容詳見《智囊悅讀》2009年12月刊(總第4期)
學習型組織
《第五項修煉》不僅“學”,還要“習”
本書描述了公司如何通過采用學習型組織的戰略和行動對策,來排除威脅組織效率和事業成功的“學習障礙”。以開放的胸懷吸納國內外優秀管理理念和方法,是培育團隊整合與協作能力和組織創新與變革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