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歐美“紅色書店”60年(2 / 3)

新中國書刊最早進入法國,依托的是法共所辦的報刊發行中心、圖書發行中心和1953年法共所辦的巴黎文學社。據統計,1954年中國對法貿易額僅為1000英鎊,4年後的1958年新中國對法貿易額超過1萬英鎊。

國際共運組織發生分裂後,法國共產黨(馬列派)1965年創辦鳳凰書店。迄今為止,它仍與中國保持業務關係。由於當時法國當局采取極力封鎖新中國的政策,因此鳳凰書店受到法國政府的嚴密監視,便衣警察經常出沒在書店周圍,甚至向書店打威脅電話、放冷槍、投燃燒彈。1968年,法國爆發了聞名世界的“5月風暴”,法國當局宣布禁止中國《人民畫報》和《中國建設》兩刊物進口,讀者不敢去書店購書,導致1968年~1970年間發行量大幅下降。鳳凰書店的創辦人、原法國共產黨書記處書記雷吉斯·貝熱龍一度被捕,不久被釋放。經過被捕事件之後,雷吉斯·貝熱龍認識到,書店的一切活動都應符合公開化、商業化、合法化原則,而不是任何黨派的附屬物和使用工具。1970年法國當局撤銷對華書刊禁令。貝熱龍不久也脫離法共,全力經營鳳凰書店。他在《世界報》上刊登圖書廣告,擴大影響,取得了十分滿意的效果。1970年當年,僅鳳凰書店一家發行圖書、藝術品的數量就達到83.4萬冊(張),期刊發行量最高達到1.75萬份,占整個中國書店法文期刊出口量的一半以上。

美國的紅色書店是“美國中國書刊社”。整個20世紀50、60年代,在美國本土經銷新中國書刊極為困難。當時美國采取的是許可證管理製度,申請來自東方的新中國書刊進口許可證相當困難,一次許可證有效期僅半年時間,也隻能辦理一、兩次發貨,因此中國書刊在美國市場的圖書發行量很小。最初主要由美國共產黨所辦的“出版物和產品進口公司”(通稱為IPP公司)來發行新中國書刊,訂貨量占美國90%。

1960年之後,原美國共產黨芝加哥地區負責人亨利·諾伊斯與美共發生分歧,脫離美共,獨立創辦了“中國書刊社”,經過國際書店的多方支持和“中國書刊社”的不斷努力,60年代後期逐步發展起來,年發行量曾經達到30多萬冊。

1972年,中美兩國關係正常化後,美國政府對華進口書刊的政策沒有取消,但對代理人的經濟控製有所鬆動,在美國的大批僑胞、美籍華人渴望了解新中國,1972年以後的短短幾年間,就新增了40多家代理商,麵向華僑的中文書刊發行業得到了很大進展。

“紅色書店”有多紅?

與這些“紅色書店”一道發行新中國書刊的,還有一些長期致力於對華友好的人士,根據中國國際書店歐美處楊潔回憶,瑞中友好協會有一個德古龍先生,多年來一直擺攤賣中國書刊,並視這一事業為生命。他曾經被妻子從家中趕出來,在野外建一幢簡易住房,做點鐵器活謀生,家具也是從大街上撿來的,房屋中央是一支單人床,但四周全部是中國書刊。在意大利有個叫格希諾的老人,也是年近八旬,當地人稱之為“胡子”,多年來不遺餘力推銷中國書刊,從麵包鋪作坊的工人到警察局局長都一一去拜訪。為推銷《人民畫報》,他騎自行車跑遍城鄉聯係上百個訂戶。他家裏一直收藏著《北京周報》、《中國建設》、《人民中國》創刊以來至1988年的合訂本。

在意大利,有一個意中友好協會的成員(神父兼經濟學家)——德馬基教授,自1972年開始,與中國國際書店建立聯係後,就利用授課、講學等活動機會,到處推廣意大利文《人民畫報》。德馬基教授曾在1979年~1983年征集訂戶4000個,占整個意大利訂戶的50%。他不僅費心血管理這些訂戶,還在有些訂戶不支付訂費時,就自己掏腰包代為支付。他說:“讓更多的意大利人從中國書刊了解偉大的中國,這是繼承先哲馬可波羅的事業。”

剛剛成立的新中國迫切需要西方的一些科技文獻,難度極大。中國國際書店的另外一個任務就是想方設法進口科技期刊,突破西方的封鎖。於是在西歐、北美地區剛剛組建的中國書刊發行網不同程度上起到了“反封鎖”的前哨作用。英國的柯烈茨書店、法國的鳳凰書店、美國的中國書刊社都在銷售中國書刊的同時私下幫助國際書店完成新中國急需科技期刊的訂購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