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政界與學界都在探索一個大問題,那就是21世紀的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以及與這個問題高度相關的對外文化宣傳的策略與途徑。其核心是,21世紀的中國拿什麼影響世界?
新中國在20世紀50~70年代,前後大約進行了30年的海外宣傳,取得的效果是巨大的,一個“紅色中國”形象震驚西方世界。當時大量麵向西方世界發行的“紅色書刊”裏充斥著“革命”、“鬥爭”的詞語,甚至還有“紙老虎”一類藐視與鼓動性語言。以毛澤東著作為核心的新中國書刊,其核心思想是新中國取得民族獨立、擺脫西方列強殖民統治的經驗,這是旗幟鮮明地與西方世界的截然對立,單憑這一點就足以讓全世界吃驚。當時中國幾乎是世界上所有被西方大國侵略的殖民地國家學習的榜樣,中國的經驗成為這些弱小、貧窮民族擺脫殖民統治、求得民族獨立和經濟富強的“指路明燈”。
這種傳播效果的獲得,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得益於新中國不惜財力物力在歐洲、北美乃至全世界逐步建立起一個“紅色書店”的中國書刊發行網,紅色中國的形象是由這些“紅色書店”構築起來的。
如果以1978年為分水嶺,那麼新中國前30年是以“紅色中國”的形象直麵西方世界。1978年至今,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發展撼動了西方世界,這種轉變也直接導致了歐美紅色書店的轉型,由此可見中國海外影響力的變遷軌跡。
“紅色書店”的誕生
自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中國海外書刊發行網,既有圖書出版商、圖書批發商、批發兼零售商、報刊發行商、進口代理商,也有幾十年如一日的對華友好團體、歐美各國共產黨或黨員所辦書店和一些個人代銷戶。其中左派團體、各國共產黨以及屬於國際共運組織的黨派,他們所開辦的出版社、書店通常被稱之為“紅色書店”。
英國的紅色書店首推柯烈茨書店。該書店是由英國共產黨員羅素在1953年創辦的,地址就在倫敦大英博物館的對麵。
羅素先生曾在1953年代表英國共產黨的勞倫斯出版社前來中國,與中國外文出版社洽談出版《毛澤東選集》(1~3卷)英文版。回國後,他自己開辦柯烈茨書店。它不是最早開展中國書刊發行業務的,但卻是英倫三島經銷中國書刊業務最長的一家。英國共產黨所創辦的中央書店最早與新中國專業對外發行機構——國際書店取得聯係,在1950年就開始在歐洲發行中國出版的英文版半月刊《人民中國》和一些少量英文、法文政治性小冊子。1953年之後,柯烈茨書店也成為發行新中國書刊的另一個主要力量。
1958年,隨著新中國政治、經濟以及社會主義建設取得長足進展,中國書刊在英國發行取得了巨大進展。僅1958年就發行各類書刊175802冊,英國共產黨的中央書店、柯烈茨書店兩家訂戶數量占全英倫三島的95%,這兩家書店的長期訂單中政治性書籍為每種600~750冊,文學作品300~350冊,《北京周報》訂戶638戶,零售250份。中央書店還代中國國際書店向拉丁美洲、非洲等轉運中國書刊。除英文圖書之外,還有中文圖書每年1萬冊左右,另外還有一些中國的木板水印畫等藝術品。
1963年~1977年間,國際共運組織發生了分裂,中國與前蘇聯的兄弟關係發生破裂,各國共產黨組織內部開始出現分化、並重新組合。受國際共運組織分裂的影響,英共的中央書店不再與新中國保持聯係。中國國內也開始從“反修”到“文化大革命”的政治動蕩。中國國際書店此一時期的對外發行傳播策略是“擺脫修正主義控製的書店,依靠左派兄弟黨和其他可靠的關係開辟新的發行途徑”,“堅決依靠各國革命進步力量,把一個新的強大可靠的發行網在世界範圍內建立起來”。在這樣一個曆史氛圍之下,柯烈茨書店成為20世紀60、70年代新中國書刊的發行中堅,具有濃厚文革特色的中國書刊通過柯烈茨書店發行到歐洲各地。此間又出現了一個英國革命共產主義同盟主辦的新紀元書店,但經營時間不長。根據原國際書店歐美處楊潔的回憶文章,該書店1963年開始與中國建立業務關係,當年就出版三篇“反修”文件,以後又發行《毛主席語錄》3萬多冊。1965年,柯烈茨書店受中國國際書店之邀,參加了中國的國慶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