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袁世凱為做皇帝賄買三大名家(2 / 2)

嚴複於1877年留學英國,學貫中西,回國後翻譯了《天演論》、《法意》等世界名著,呼籲救國圖存,影響幾代人,聲望非常高。所以袁世凱不僅拉他入夥,而且感覺在這個時候,隻有這位當時中國的第一號西學人才主張君主立憲,才能“鎮”得住同樣聲望極高的梁啟超。不想在嚴複這裏也吃了閉門羹。

嚴複拒絕了袁世凱的“好意”之後,種種“惡意”便接踵而來,他收到二十多封匿名信,“或喻以利害,或嚇以刺殺,或責其義不容辭”,都是要他捉刀擬文駁梁請袁當皇帝。嚴複軟硬不吃。袁世凱“知其不可奪,駁任公(梁啟超號任公)之文,乃改令孫毓筠為之”。

這個孫毓筠1906年在日本加入中國同盟會。同年去南京運動新軍,響應萍瀏醴起義,事泄被捕,楊度從東京寄來托保信。孫毓筠因此特別感激楊度。楊度成了袁世凱的得力親信之後,要為其做皇帝提供“理論支撐”,就把孫毓筠拉進籌安會,因為孫毓筠在任參政院參政時曾組織“憲政研究會”,也致力於憲政研究。這時,被視為最有名望的學者嚴複不肯出手相幫,袁世凱隻好讓孫毓筠濫竿充數。

這一次關於君主立憲的筆仗應該說袁世凱輸定了,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發,袁世凱也顧不得梁啟超的冷嘲熱諷了,重要的是把帝位搞到手再說。為了讓自己登基更顯合法性,他又使出“左手持金錢”的辦法,收買名家撰寫勸奉他趕緊稱帝的“勸進電”,此時,知識界頗有名望的王闓運進入了他的視線。

骨酥筆軟的王闓運

王闓運是晚清很有名的經學家、文學家,其經學研究自成體係,獨樹一幟,且王闓運敢為直言,頗有古之狂士品性,被認為是晚清學術嬗變過程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奉為一代宗師。民國二年,王闓運受袁世凱之聘入國史館任館長,編修國史,袁世凱對他的敬重可見一斑。就在袁世凱忙著為當皇帝做最後衝刺之前,王闓運已辭去國史館館長之職回老家湖南養老。袁世凱就囑托自己的心腹、被袁世凱安排為湖南巡按使、後來又加封“靖武將軍”的湯薌銘,拿三十萬元去“請”王闓運寫一封勸進電,借王闓運的聲望為自己臉上貼金。

於是王闓運的勸進電就新鮮出籠了:“共和病國,烈於虎狼,綱紀蕩然,國亡無日。近聞伏闕上書勸進不啻萬餘人。竊讀漢語記(當為《後漢書》)有雲:‘代漢者當塗高。’‘漢’謂漢族,‘當塗高’即今之元首也。’又明讖雲:‘終有異人自楚歸。’項城(袁世凱老家河南項城)即楚古邑也,其應在公。曆數如此,人事如此,當決不決,危於積薪。伏願速定大計,默運淵衷,勿諉過於邦交,勿撓情於偏論,勿蹈匹夫闓守之節,勿失兆姓歸命之誠,使衰老餘生重睹天日,闓運幸甚!天下幸甚!”

一封不到一百五十字勸進電,穿鑿附會、鬼話連篇、肉麻吹諛之文,值三十萬元,王闓運賺這個錢真是太輕鬆容易!然而,一個知識分子本該有的脊梁也折斷了,自視甚高的一代宗師終究不過是一個泥胎粉金的學僚。

在袁世凱右手挾利刃,左手持金錢的攻勢下,王闓運投其所好,不惜承命作拍馬舔溝之文獲賞;也有梁啟超這樣始終不為名利所動,堅守立場,絕不騎牆者;嚴複雖然被“拉”進了籌安會,但不為袁世凱寫一個字,就是用金錢賄買也不給袁一個字,讓“大總統”為此灰頭土臉,三個名家在權勢麵前的態度各有特點。

在一個風雲際會的亂世,一個知識分子難免會麵對種種利害和選擇(又何止知識分子),隻有認清世界文明趨勢潮流,曆史前進的大方向(而不是小曲折),才會站得比常人高,看得比常人遠,利害權衡得比常人準,才會為自己當下的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不為眼前利益所遮障,不為後人所恥笑。

(摘自《名人傳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