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文壇殺手”姚文元(1 / 3)

姚文元從青年團上海盧灣區工委宣傳部部長的位置逐步登上了他所執掌的“文壇”寶座,自1955年,批判胡風文章《分清是非,劃清界限》引起張春橋的注意後,他一路成為文壇的瘋狂“殺手”——1965年11月10日在上海《文彙報》發表《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一文引起不小的轟動;1966年5月10日在《解放日報》、《文彙報》發表《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的反動本質》,揭開文革大戲的序幕,為文革一係列批判定下基調;1970年,參與組織了批林批孔和評《水滸》、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等政治運動;他是“池恒”等禦用寫作班子主管,並一直主管中央的“宣傳口”,堪稱六、七十年代紅得發紫的筆杆子;在文革浩劫高潮時期,毛澤東更封姚文元為“南姚(文元)北戚(本禹)”;文革中,他與江青、張春橋、王洪文結成“四人幫”,1977年,其反黨集團被摧毀。

名噪一時的文壇新“星”

姚文元,1932年出生於上海一個文化人家庭。1948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7月參加工作,擔任新民主主義青年團上海盧灣工區委宣傳部幹事。1953年~1956年期間,擔任盧灣區黨委宣傳部理論教育科科長。

從文化家庭中走出來的姚文元,在高中時代起,就一直幻想著當一名作家。

他仰慕胡風,為此,他在父親指點下寫成了《論胡風文藝思想》一文。

此文完稿之時,正值1954年“批胡”運動發動之際。此時的姚文元,秉承了其父姚蓬子——文化投機商人的遺傳本領,馬上轉向,“反戈一擊”,在上海文壇以一幅標準的“左派”麵孔作了第一次亮相。

也就是在這次運動中,身為《解放日報》社社長兼總編的張春橋看中了姚文元,在張春橋的支持下,姚文元先後發表了13篇批判胡風的文章,他的“棍子”第一次打出了棍威。

1957年6月10日,是姚文元曆史上的轉折點。

這天,毛澤東打開《文彙報》,發現了一篇短文《錄以備考——讀報偶感》。作者名字姚文元。

這篇“偶感”是由新華社5月25日電訊引出的,它報道了毛澤東5月25日下午在北京接見中國新民主義青年團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時的講話。

在各報刊對這一消息報道的編排中,姚文元看出了“門道”。大發感歎,寫下了《錄以備考》。

毛澤東看完,頗為讚賞,當即通知《人民日報》加以轉載。毛澤東還囑令以“本報編輯部”的名義,寫了《文彙報在一個時期內的資產階級方向》,與姚文元的文章一起刊於1957年6月14日《人民日報》第一版。全國各地報紙轉載了這兩篇文章,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節目中摘要播發。

《人民日報》編輯部的文章,第一次公開點了《文彙報》和《光明日報》的名,讚揚了姚文元的文章,全國矚目。

於是,姚文元作為一顆文壇新“星”,在全國名噪一時,他一躍而成為上海作協黨組成員、反右派領導小組成員。

隨後的日子裏,姚文元跟隨張春橋,炮轟《文彙報》、《新觀察》,“棍打”王若望、施蟄存、流沙河、魯莽、徐中玉、徐懋庸、馮雪峰、艾青、巴金、丁玲……

26歲的姚文元已成了地地道道的文壇打手。

如果說,在反胡風的時候姚文元不過是個小棍子,在反右派時是銅棍子,那麼在批吳晗的《海瑞罷官》中,他成了江青手下的金棍子。

有張春橋等人的支持,江青把上海當“基地”。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她在上海北京之間來來往往。

1963年,江青求助於柯慶施,對廖沫沙的《有鬼無害論》進行了批駁,打響“大批判”的第一炮。

第二炮是對準吳晗的。可在北京江青得不到支持。於是1965年,江青再次南下,她要物色“筆杆子”來批吳晗的《海瑞罷官》。姚文元被遴選為“筆杆子”。

姚文元的創作處於“絕密”狀態。由於他隻是高中畢業,對明史一竅不通,他調人來給他查資料,回家求助於他的父親。他擔著風險批《海瑞罷官》。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推出了他的《評新編曆史劇〈海瑞罷官〉》。《文彙報》一發表,罵聲四起。

1966年2月3日~7日,彭真、陸定一、康生、周揚、吳冷西“文化革命五人小組”舉行擴大會議。彭真主持製定了《二月提綱》,主張“要堅持實事求是、在真理麵前人人平等的原則,要以理服人,不要像學閥一樣武斷和以勢壓人”。

同時,上海以江青為首,還有林彪指令總政治部派出的劉誌堅、李曼村、謝鏜忠、張春橋,推出《林彪同誌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簡稱《紀要》),它的主題是:“文藝界在建國以來,被一條與毛主席思想相對立的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專了我們的政……”

由於林彪支持,毛澤東同意《紀要》,戰勝了《二月提綱》。

這時姚文元又拿出了《評反黨反社會主義的大黑店“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的反動本質》,江青送到毛澤東手中,毛主席以為題目過於冗長,於是寫下《評“三家村”》四個字。於是“經主席親手改定”後,在1966年5月10日,在《文彙報》上刊出了《評“三家村”——〈燕山夜話〉〈三家村劄記〉的反動本質》。這篇文章充滿殺氣,血光照人,把鄧拓、吳晗、廖沫沙打成反革命集團。

文章發表的第六天,大火燒到“三家村”的“後台”,即中共北京市委第一書記兼北京市市長彭真身上。

這一天——5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著名的文件《五一六通知》,標誌著“文化大革命”的開始。

18日,林彪又炮製了“彭羅陸楊反黨集團”的大冤案。

如果說,攻廖沫沙、批吳晗、揪鄧拓是“文化大革命”的序幕,那麼清除“彭羅陸楊”則是“文化大革命”的開幕第一仗。從挖後台彭真,由彭真牽連羅瑞卿、陸定一、楊尚昆,姚文元立下了“汗馬功勞”。

爬升為“國家輿論總管”

冤獄遍地,慘禍四起。姚文元的禿筆所到之處,淚汪汪,血斑斑。

主演《海瑞罷官》的馬連良也受到禿筆撻伐,在“文化大革命”的鑼鼓剛剛敲響之際便飲恨而亡。

《海瑞上疏》遭到株連。《海瑞上疏》與《海瑞罷官》被誣為一“罵”一“罷”,南口北應。主演《海瑞上疏》的是“麒派”創始人、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共產黨員周信芳,被打成了反革命,受盡淩辱,在沉沉黑夜中屈死。

一“馬”一“麒”,都是中國京劇精英,全被姚文元禿筆一筆勾銷!

由於批駁了姚文元的謬論,上海三位著名學者李平心、周穀城、周予同被打成“上海的三家村”。

著名史學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曆史係李平心教授被姚文元誣為“自己跳出來的反麵教員”,“反黨反社會主義”。他在1966年受迫害致死,時年53歲。臨死前,他還錚錚如是言:“有幾個問題是我事先絕對料不到的:第一,曆史人物要全盤否定;第二,對清官一棍子打死,這無論如何也不合邏輯;第三,現在忽然從學術討論完全轉入政治鬥爭。現在問題很難說,很可能今天沒有問題的人,明天有了問題。(吳晗)哪裏會打著紅旗反紅旗呢?現在反正就是一頂帽子戴上去……”

曆史學家翦伯讚教授、翁獨健教授,《南包公——海瑞》的作者蔣星煜《海瑞上疏》編劇許恩言……文網恢恢,他們一個個被押上批鬥台。

姚文元批判《海瑞罷官》所引起的株連,創造了中國曆史上的“奇冤”,令人觸目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