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世紀與十八世紀之交,猶如電光乍閃,中國和俄國的天空,幾乎同時出現了兩顆驚人相似的巨星。這兩顆巨星就是震古爍今的康熙大帝與彼得大帝。
他們都是大氣磅礴的傳奇君主,一個是運籌帷幄、力挽狂瀾的中國皇帝,一個是銳意改革、狂飆突進的俄國沙皇。兩位大帝不僅出生時代相同,在位時間相當,而且都具備非凡的雄才大略。他們嘔心瀝血,勵精圖治,把各自的國家推向鼎盛高峰:康熙使中國一舉擺脫明末清初大動蕩後滿目瘡痍的局麵,成為東方最強大的王朝;彼得使落後愚昧的俄羅斯一躍而起,成為令歐洲列強刮目相看的封建強國。然而,他們又是兩艘巨大航船的舵手,在重要的曆史關頭駛向截然相反的方向:彼得使俄羅斯迅速走上近代化道路,雄踞歐亞,傲視全球。雖然康熙最終沒能跨越封建政治體製雷池,致使所開創的盛世王朝與工業革命失之交臂,但在理政治國經略方麵絕不遜於彼得大帝。
一、逆境中登上王位
生於憂患的“全能皇帝”
如果不是上帝插了手,誰也無法解釋康熙和彼得一生波瀾壯闊的曆程,竟然充滿那樣複雜而神秘的巧合。他們同是少年登基,同樣博學勤政,甚至連幼年的曲折命運,也充滿讖語般的暗合。
年幼的康熙和彼得都是不幸的。康熙的生母佟佳氏隻是皇宮中一名不受恩寵的庶妃。康熙降生時,父親順治皇帝正對滿洲大臣鄂碩之女董鄂氏愛得死去活來,哪有精力顧得上這個不請自來的小兒子。出生不久,康熙即遭到當時被人視如洪水猛獸般的天花的侵襲,命懸一線,盡管憑借頑強的生命力僥幸存活下來,卻讓後來的康熙大帝從此留下臉上的麻點。不幸接踵而至,他八歲喪父,十歲時疼愛他的母親又死了。兩年之間父母雙亡,形影相吊,這給他留下很深的心靈創傷。康熙後來回憶,那年母親生病的時候,他日夜守候在床邊,滴水不進。母親去世時,他號啼悲愴,不思飲食。直到晚年,康熙回憶起這一幕幕還不無悲傷地說,他在父母的膝下沒有得到一天的歡娛,“此朕六十年來抱憾之處”。
但康熙又是幸運的。他有一位寬仁博大的祖母孝莊皇太後,十分關心他的成長。這位富有政治頭腦、品性賢良的祖母,對他的培養傾注了大量心血,為他成為一代明君打下了堅實基礎。她一直以帝王的標準嚴格訓練孫兒,教育他要“寬裕慈仁,溫良恭敬”,甚至連一舉一動都要“儼然端坐”,中規中矩。
康熙一生既受到滿洲騎射文化的訓練,又受到蒙古草原文化的熏陶,還受到漢族儒家文化的影響,可謂“全能皇帝”。正是這種嚴格認真的教育,孕涵了康熙雄渾博大的學識修養,培養了康熙果斷堅韌的人格力量。
康熙的一生,既能縱橫疆場、運籌帷幄,又能經世濟民、安邦治國,達到儒家標準的“內聖外王”境界。在中國曆史上,也可稱得上“千古一帝”。
命運多舛的少年彼得
在地球的另一端,比康熙晚十八年出生的沙皇彼得同樣命運多舛。他來之不易的皇位,顯得更為血腥。彼得的父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老年得子,欣喜若狂,對彼得寵愛不已。可惜好景不長,彼得年僅四歲,老沙皇突然病逝,勢單力薄的彼得母子命運岌岌可危。彼得十歲那年,經過一係列血腥的鬥爭,同父異母的索菲婭公主先發製人,以謊言和承諾贏得射擊軍的支持,兵圍皇宮。擁戴彼得一派的皇後親屬紛紛人頭落地,一顆顆血淋淋的頭顱被挑到射擊軍的矛尖上。索菲婭陰險狡猾,翻雲覆雨,在鬥爭中占據了上風。她給年幼的彼得以深深的影響,促使他崇尚暴力,對待敵人殘酷無情。
和康熙幼年生活在野心勃勃的鼇拜的陰影下一樣,彼得母子在索菲婭公主高懸頭頂的利劍下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彼得雖然是名義上的沙皇,而真正的大權卻緊握在索菲婭公主手裏。彼得母子曾一度被索菲婭公主趕出莫斯科,流放鄉間。
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天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強的彼得在首都之外,有如同脫籠之鳥,自由翱翔。與從小生長在深宮紅牆內錦衣玉食的康熙不同的是,彼得不認為手工是賤活,他對實用技術有著瘋狂的熱情,辦公室裏有木匠、石匠、鐵匠的全套工具,一生精通十二種手藝。然而彼得並沒有隻荒嬉沉醉於一己之好,他更講求融會貫通,學以致用,對曆史、地理、炮學、造船都充滿濃厚興趣。而他最如癡如醉的還是軍事遊戲。廣闊的鄉間成為他最好的訓練場。他的兒童玩具幾乎全部是由馬刀、戰鼓、小火炮組成。他十一歲就學會發射大炮,十三歲就會使用手槍和毛瑟槍。他在住所旁邊構築了帶炮塔的兵營,周圍挖了壕溝和陣地,他常常組織村裏的小孩們玩打仗遊戲,帶領他們衝鋒陷陣。
後來,年幼的彼得心血來潮,竟向索菲婭公主申請索要一批真槍實彈。索菲婭暗暗歡喜,這個羽翼未豐的小子,一直是威脅她獨霸王權的一塊心病,如今眼見他玩物喪誌,不問世事,索菲婭求之不得,不禁喜從中來。她不但送去了大批槍支彈藥,甚至還送去了大炮並給予了正式的編製。索菲婭做夢也沒有想到,正是這些看似玩鬧的遊戲斷送了她的權柄。
彼得搜羅了一批外國軍人,招募了六百名童子軍,立誌將他們訓練成紀律嚴明的軍隊。為了鼓舞士氣,他親自擔任了鼓手。他甚至舉行真槍實彈的軍事演習,導致他的二十名“士兵”喪命。而這些與彼得玩耍長大的孩子,後來有不少人成為他的重臣,比如兒時當過豬倌的雅古仁斯基當上了總檢察長,賣過肉餅做過馬夫的緬什科夫做了他的陸軍大元帥,而這支童子軍也成為俄國真正意義上的正式軍隊,精銳程度遠遠超過了政府當時控製的射擊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