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熙治國不遜彼得大帝(2 / 3)

當索菲婭公主終於認識到彼得原來是一顆即將孵化的蛇卵,為時已晚了。和康熙借摔跤角力的滿洲少年“善撲營”智擒鼇拜一樣,十七歲那年,彼得統領由他組建的“少年團”一舉粉碎索菲婭公主的攝政集團,把這位凶殘的女大公主關進了修道院,彼得開始行使皇權。

但不甘失敗的索菲婭公主,趁彼得到國外學習之機,於1698年再次挑動射擊軍發動兵變,但很快被效忠於彼得的謝英將軍成功鎮壓。這次彼得要新賬老賬一起算了。他以最殘酷的方式懲罰敵人,下令殺死一千多人,那些已死去的貴族被從墓中挖出來鞭屍。他親自揮舞馬刀砍下叛亂射擊軍的頭顱,還逼著大臣們跟他一道下手。他把叛亂者的頭顱掛在索菲婭公主的窗外,他要讓這個女人知道,和他作對就是這個下場。

彼得在一片血海中,建立起他的絕對權威。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製服了俄國的野蠻。”

性格決定命運。現代心理學早已證明,人的早期經曆對其性格形成至關重要。這條真理對康熙和彼得來說同樣適用。康熙即位時年僅八歲,彼得即位時也隻有十歲。他們都曾有過受製於人的傀儡皇帝經曆,又以相似的暴力手段重新奪回屬於自己的王權,顯示出過人的膽魄與能力。專製王朝血腥殘酷的宮廷鬥爭,成為孕育他們早期性格的雷同土壤。但在他們邁出人生第一步時,不同的文化底蘊,又鍛造出他們不同的性格氣質。少年時代那些以暴製暴的經曆,使彼得終生崇尚強權,充滿強烈的叛逆精神,推動他以疾風暴雨的方式抽打著俄羅斯一路飛跑;而康熙自幼酷愛中國的儒家文化,信奉恪守仁政寬懷的人生理念,並終生用它來治理中國。

二、截然相反的治國之路

康熙的政治藍圖

康熙和彼得都生活在由古代轉入近代的關鍵時刻。站在同一起跑線上,他們鞠躬盡瘁,勤政不怠,試圖為國家開辟出一條富強之路。但康熙和彼得又都是由自己的民族所塑造出來的,他們注定將在兩條永不相交的平行線上並駕齊驅。康熙是渾厚博大的中國傳統文化土壤堆積起來的泰山雄川,彼得則是俄羅斯廣袤原野上自由瘋長的參天巨樹;康熙好似一座嚴謹的廣廈,彼得則是衝決一切的洪流。

康熙深諳“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君王之術,謹記祖母當年“得眾則得國”的教誨,一生尊奉“敬天、法祖、勤政、愛民”的信條,他對於老百姓的仁慈寬厚,在中國曆史上並不多見。康熙有一次出外巡察,路遇一人倒臥地上。攔擋聖駕非同小可,侍衛正要嚴加懲處。康熙立即加以阻攔,令人問明情況,得知他叫王四海,是個傭工,回家路上因為饑餓暈倒了。康熙說不要驚嚇他,讓人馬上喂熱粥救他。王四海喝了熱粥之後蘇醒過來了。康熙得知此人家裏貧寒,又送他盤纏讓他回老家。當今聖上的愛民功德,四處傳揚。這件小事是康熙治國愛民的一個縮影。他常說,我不用長城,我用人心,人心就是我的長城!為了體現自己的“仁政”,他慎重使用皇帝對死刑犯的勾決權力,甚至於以犧牲法紀為代價,在康熙五十四年(1715)全國僅僅處決十五名死囚。

中國曆代皇帝都把“家給人足”作為最高的治國目標。在一個多災多難的小農社會裏,這不僅僅是家家戶戶夢寐以求的願望,也是曆代君主的政治理想,構成全社會的共同追求。康熙竭力維持的也是這樣一種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形態,他清楚地給自己設計了為政的藍圖——“期於家給人足,百姓樂業而已。”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位六十一年中,康熙廢寢忘食,鞠躬盡瘁。有時為追殺敵軍,一連三天不下馬,其驍勇與頑強絕非常人可比。他對送來的奏折是有奏必簽,右手患病拿不住筆,左手也要執筆批簽。即使秋季圍獵習武,白天縱橫奔馳,每晚仍不辭勞苦,與隨行學士“舉火讀奏章”。《康熙起居注冊》中真實地記載,他每天早上“未明求衣,辨色視朝”,把禦案搬到乾清門前去辦公,辰時準時上朝,禦門聽政。巡遊在外也要在行宮的大蒙古包裏按時辦公,無論酷暑嚴寒,從不間斷。清朝皇帝的禦門聽政,由於康熙的榜樣一直到光緒都堅持下來。當時的法國傳教士白晉以這樣充滿敬意的筆調記述康熙皇帝:

“他有處理複雜紛繁事務的剛勁毅力,他有製定、指揮、實現宏偉規劃的堅強意誌。他的嗜好和興趣高雅不俗,都很適於帝王的身份。他為人公正,伸張正義,倡導德行,愛護臣民。他具有服從真理的性格以及絕對抑製情欲的克己之心。諸如此類高貴品德,不勝枚舉……”康熙皇帝在政治上公正無私,按國法行事;在用人上任人唯賢,並把這些視為施政中嚴守的信條。因此,從未發生過因徇私情或出於個人利益而反對康熙皇帝的事件。

天道酬勤。當康熙終於看到天下太平,國勢日盛之時,隨即提出了“持盈保泰”的思想,構建百姓歲足年豐、人民鼓腹謳歌的社會圖景。

用鐵索勒激起俄羅斯向上

在另一條道路上,彼得則用嚴酷的鞭子趕著俄羅斯在近代化道路上一路急行軍。

如果說康熙的勤政多少還受少數民族政權入主中原後時刻潛藏的危機意識、憂患意識所驅使的話,彼得則幾乎是帶著與生俱來的勃勃雄心,不惜一切代價“用鐵索勒激起俄羅斯騰躍向上”!(普希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