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康熙讀書治天下(1 / 3)

清朝康熙皇帝,姓愛新覺羅,名玄燁。順治十八年(1661)即位,時年8歲,取年號康熙,於康熙六十一年(1722)去世,在位61年。

康熙帝一生,勤苦為政,勵精圖治,在中國封建社會曆史上開創了一個政通人和、空前統一、經濟與文化繁榮昌盛的新時代。他去世前,曾自評其人生:“數十年來,殫心竭力,有如一日。此豈僅‘勞苦’二字所能該(概)括耶!”

康熙帝不僅“勞苦”治國,就是讀書,亦達到“勞苦”的地步。他執政時期,正是國家多事之秋,可謂“日理萬機”。但無論軍機政務多麼繁忙,他仍堅持每天讀書不止。藉書籍文字,以古聖先賢之智慧,為行政處事之借鑒。晚年自以為治理天下60餘年,尚無大過,均為書籍之賜。

四種境界

康熙讀書,有四種境界——欣然、憤然、敬然、陶然。

一是欣然境界。欣,是欣喜。1684年,康熙曾對大臣高士奇講過他學習儒家經典的經曆:朕自五齡即知讀書,八齡踐祚,輒以學庸訓詁詢之左右,求得大意而後愉快。日所讀者,必使字字成誦,從來不敢自欺。及四子之書既已通貫,乃讀《尚書》,於典謨訓詁之中,體會古帝王孜孜求治之意,期見之施行。及讀大《易》,觀象玩占於數,聖人扶陽抑陰,防微杜漸,垂世立教之精心,朕皆反複探索,必心與理會,不使纖毫扡格。實覺義理悅心,故樂此不疲。

正是這種樂此不疲,讓他讀120遍《大學》(1753字)、《中庸》(3567字)、《論語》(15876字)、《孟子》(35261字),合計56457個字,直至老年,還能背誦。

二是憤然境界。憤,是發憤。《論語·述而》:“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康熙初年,以楊光先為首的本土派和以湯若望為首的西洋派在曆法製訂上引起爭訟,本土派先贏後輸。這場中西曆法之爭,讓年幼的康熙深切地感到:自己不懂得,怎能定是非?於是,他在理政之餘,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來學習西洋科學,尤其是西方數學和天文學。

康熙學習西方數學非常刻苦。據當時向他傳授數學知識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記述:每日破曉我就進宮,立即被引入康熙的內殿,並經常到午後三四點鍾才告退。我單獨與皇帝在一起,為他讀書和講解各種問題。

法國傳教士白晉在撰寫的《康熙帝傳》中也有類似的記錄:“康熙帶著極大的興趣學習西方科學,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同我們在一起,晚上還要用更多的時間自學……盡管我們謹慎地早早就來到宮中,但他還是經常在我們到達之前就準備好了,他急於向我們請教一些他已經做過的一些習題,或者是向我們提出一些新的問題。”

三是敬然境界。敬,是尊敬、恭敬。在康熙晚年口述的著作《庭訓格言》中,“敬”字出現41次。有了敬心,才會好學:向智者學,向長者學。康熙說:“人多強不知以為知,乃大非善事。是故,孔子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朕自幼即如此。每見高年人,必問其以往經曆之事,而切記於心,決不自以為知,而不訪於人也!”

四是陶然境界。陶,是和樂。他自己也說“讀書樂誌”。中年以後的康熙開始讀經、史、子、集,每次講官給他講書,他如果不滿意,就自己再講一遍,重新感受書中的內容。他認為經學可以增長智慧,史學可以增強治國的能力,把經史子集、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打通來博學。康熙老年讀書就不求博了,他說書不貴多,而貴精,一個人小時候讀書少,重在培養興趣,貴在養成習慣;青年讀書多,重在打下基礎,貴在讀懂紮實;盛年讀書重在博覽群書,貴在提高素養;老年讀書重在回眸人生,貴在融會貫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