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未來導致糧價波動加劇的因素增多
近年來,受國際政治、經濟、氣候、軍事、投機等因素的交疊影響,國際市場糧食價格波動較大較快,未來糧價的波動幅度和頻度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保持省內糧食市場價格平穩的難度很大。同時,由於我國糧食市場價格形成機製的一些特殊性,出現了糧價“產區銷區價格倒掛、原糧與成品糧價格倒掛、國際國內價格倒掛”的市場扭曲現象,使得大批糧食經營企業麵臨連續虧損的狀況,這對我省糧食安全保障也非常不利。
二、國內外經驗
(一)國外
建立海外糧食基地,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是我國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的重要內容。截至2012年,吉林省企業在俄羅斯、哈薩克斯坦、菲律賓、讚比亞、斯洛伐克等國家已投資建設8個示範農場,總投資額超5億元人民幣,以種植玉米、水稻、大豆為主,示範麵積已達2.33萬公頃,比2011年增加1萬公頃。浙江省農業處於走出去的起步階段,但投資領域和地域分布趨廣。投資領域涵蓋農林牧漁各業,涉及糧食種植、經濟作物種植、設施農業、森林采伐、遠洋漁業捕撈、農業機械等,投資地域分布在五大洲31 個國家和地區,其中亞洲8個,包括日韓、香港和東南亞國家;歐洲6 國,除俄羅斯外,均在西歐;南、北美洲5 國,北美的美國、墨西哥和南美的阿根廷、秘魯、烏拉圭;大洋洲僅斐濟;最多是非洲,有11個國家。浙江福地農業有限公司在巴西投資達4860 萬美元,從事大豆、糧食作物種植以及林業生產,實施土地開發項目16800 公頃。
(二)上海
浙江的近鄰上海市預計到“十二五”末糧食總需求600萬噸,產需缺口80%。上海市政府決定以上海良友集團為主體建設糧食主產區糧源收儲基地。為了在糧食主產區建設糧源收儲基地,上海良友集團製定了“26248”計劃:在糧食主產區建設2個糧源收儲體係、6個糧食收儲基地(東北4個、蘇北2個),每年可實現糧食收購經營量200萬噸(東北160萬噸、蘇北40萬噸),覆蓋糧源播種麵積400萬畝(東北320萬畝、蘇北80萬畝),每年可實現糧食物流吞吐量800—1000萬噸。
目前,已實施4個基地建設。其中黑龍江省虎林市通過控股綠都集團公司建立緊密型糧源基地(倉容21.5萬噸),其他3個分別位於黑龍江省大慶市(倉容4.5萬噸)、江蘇省大豐市(倉容15萬噸)和灌雲縣(倉容5萬噸),以參股、租賃場地、建立協議合作平台等方式落實。按照“上控糧源、中控物流、下控渠道”的戰略思路,在糧源基地建設方麵取得了顯著成效。2012年收購糧食42.47萬噸,2013年上半年收購糧食27.32萬噸。綠都股份借助良友集團在上海糧食市場的渠道和品牌優勢,銷售虎林大米。2012年累計銷售糧食22.24萬噸,其中:上海市級儲備糧就地轉儲 7.52萬噸,發往上海 12.87萬噸;2013年上半年銷售糧食6.85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