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跨區域糧食基地建設路徑探討
區域
作者:樓佳
糧食、能源和水是人類賴以生存的三大基本物質, 也是當今世界三大戰略物資,保障糧食安全已成為世界各國日益關注的重大經濟、政治和社會問題。如果說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那麼糧食就是基礎的基礎。解決13億人口的吃飯問題,一直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的大事。但直至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糧食總量仍舊短缺,溫飽並沒有完全解決。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學者甚至提出“誰來養活中國人”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采取有力措施提高糧食生產,實現了從長期短缺到總量基本平衡、豐年有餘的曆史性轉變,以占世界8%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國已連續7年糧食總產穩定在10000億斤以上,並實現了連續10年增產。2012年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2038.7億斤,比上年增長2.1%,並首次突破了12000億斤大關,超出了《國家糧食安全中長期規劃綱要》確定的2020年糧食產量10800億斤的目標。我國糧食安全保障工作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增強了我們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信心。
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自然資源比較匱乏和人口基數過大,我國糧食安全保障的基礎仍不穩固,一直存在脆弱平衡、強製平衡、緊張平衡的“弱質三性”。尤其是浙江等東部發達省區,糧食生產規模出現較大幅度下降,糧食自給率進一步降低。浙江人多地少,人均耕地麵積僅有0.54畝,是全國第二大缺糧省份,再加上二三產業迅速發展,本省自主糧食產出遠遠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浙江“米袋子”工程任務艱巨。因此,浙江省認真貫徹落實2013年末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的抓好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設,根據浙江的實際情況,在省外建立糧源基地、多渠道掌控糧源對確保浙江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一、浙江糧食生產存在的問題
(一)糧食產需缺口不斷擴大
浙江是全國第二大缺糧省,65%的糧食需要從外省調入。2010年浙江糧食缺口1205萬噸,2011年缺口1270萬噸,2012年缺口1335萬噸,預計2015年全省糧食產需缺口將達到1295萬噸,2020年達1600萬噸。當前,我省從糧食主產省年調入糧食1000萬噸,水稻的調入地以東北、江蘇、安徽、江西為主,玉米以東北、河北為主,小麥以河南、山東為主。粳稻每年從外省調入約340萬噸,其中黑龍江約占122萬噸。今後一段時期,浙江省對外省的糧食倚重度將進一步增加。
(二)糧食產量穩定困難重重
一是種糧比較效益依然偏低。雖然糧食補貼政策每年都在加大,國家稻穀最低收購價也是逐年提升,但種糧效益仍然偏低,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不高。目前我省種糧效益為250元/畝左右,遠低於其他經濟作物。大多數農民隻種口糧,不願多種糧食。2013年流轉土地用於種糧的比重僅為43%,比2012年下降3個百分點。二是種糧成本持續上升。近年來我省土地流轉價格、雇工價格大幅上漲,據農業部門測算,2013年種糧成本每季上漲100元左右,早稻增加117元,連作晚稻增加82元,單季晚稻增加130元,基本衝抵了政策補貼效應。三是糧食產量存在脆弱平衡,我國糧食雖已實現十連增,形勢越好越容易產生拐點,一旦東北、河南、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區發生大的災害,就有可能引發全國性糧食安全問題,到時我省購糧的難度比廣東更大,因為浙江的近鄰上海是個糧食大銷區。
(三)現有生產模式對提高糧食保障水平的製約
2013年我省糧食種植麵積1880.55萬畝,比上年增加3.22萬畝,增長0.17%;單產390.3公斤,比上年減少19.7公斤,降低4.8%;總產733.9萬噸,比上年減少35.9萬噸,降低4.7%。從目前情況來看,生產技術和種子技術已相當成熟,要在擴大種植麵積和提高單產上非常困難。根據2004年度全省土地利用變更調查的結果,全省土地利用構成中,農用地麵積為12961.2萬畝,占全省土地總麵積的82.0%,可開墾土地麵積11.096萬畝, 其中大麵積集中連片分布的有海塗灘地和荒(坡)草地等類型。可開墾荒草地麵積為12.29 萬畝,相對集中地分布浙西南、浙西北山丘盆(穀)坡地, 浙中東和浙中西丘陵崗台坡地和盆坡地區,耕地後備資源短缺。此外耕地分布破碎化和產權分散化問題比較突出,農業就業呈現老齡化、兼業化,90後農民基本不會種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