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浙江跨區域糧食基地建設路徑探討(3 / 3)

三、跨區域建立糧食基地的途徑研究

跨區域建立糧食基地有利於緩解浙江省的糧食短缺問題,為市場提供足夠的糧源,實現省內糧食生產和消費的基本平衡,將糧食產量和糧食價格波動水平控製在一個科學合理的範圍之內。跨區域建立糧食基地又是一項係統工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必須與浙江省的實際情況相符。

(一)選址

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耕地麵積約3億畝,占全國耕地總量的1/6,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地著稱於世,是世界僅有的三大塊黑土區之一。從耕地麵積來看,2008年底,東北三省的耕地麵積分別為1183.01萬公頃、553.46萬公頃、408.53萬公頃,占全國耕地的比重分別為9.72%、4.55%、3.36%。2010年,東北三省的糧食總產量分別為501.3萬噸、284.25萬噸、176.5萬噸,其中玉米和大豆產量最高,玉米年產量4000萬噸,占全國產量的1/3,居全國首位。東北大米占全國總產量的10%,由於其口感好,非常受市場的歡迎,能賣出較高的價格。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三省有建立糧食基地得天獨厚的優勢。

(二)合作形式

商品糧基地是指具有發展糧食市場優勢,能夠穩定地提供較多的商品糧,在地區上連片分布的產糧區。基地宜以糧食收儲能力建設為核心,以訂單生產為重要糧源組織方式。基地的基本要求要符合以下條件:一是在糧源充足的主產區,收購糧食的腹地縱深較大,且能夠建立較為穩定的契約關係,在糧食緊張時期也能保證收購;二是對外交通便利,一般應具有鐵路專用線;三是現有一定的倉儲、烘幹等較為齊全的配套設施,或有足夠布局這些設施的空間;四是產權清晰、管理規範,企業經營管理比較接近浙江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五是當地政府支持,能在糧源掌控、土地、稅收、人員安置等方麵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

(三)倉儲

從糧食生產出來到消費,需要經過運輸和倉儲兩個環節。通運能力緊張使東北糧食運不出去,因此建立中轉倉庫是東北糧食收購、倉儲、中轉的重要節點。國家提出力爭再用3至4年時間提前完成全國1000億倉容建設任務,浙江省可積極爭取國家政策、資金扶持,在東北三省建立符合現代倉儲要求的糧食儲備庫,實現科學保糧儲糧,減少因儲糧不善等造成的損失。

(四)物流中轉

根據糧源基地的選點布局,結合浙江省人口分布特點和應急投放需要,采取以鐵路為主,水路、公路為輔並開展多式聯運的方式,應用物聯網等先進技術提升糧食供應鏈管理水平,進一步優化、暢通省外糧食調入通道。黑龍江基地均布設鐵路專用線或臨近專用線,一般情況下,糧食通過鐵路直運省內。同時還可充分利用長江和大運河黃金水道優勢,將安徽北部糧食通過公路集裝箱運輸集並到沿江港口,以內河船舶運輸到省內各地。在省內糧食供應緊張時,采取公路直運或公鐵聯運方式。

(五)銷售

為確保糧食調入省內以後,能“及時、足量、平價”投放到全省各地市場,要進一步完善市場網絡和分銷渠道,充分整合社會資源,形成布局合理、有較強市場影響力的銷售供應網絡。

(作者單位:浙江大學理學部)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