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內蒙古生態型城市建設研究(2 / 2)

據內蒙古電台報道,到2011年內蒙古自治區水資源總缺口已達10億立方米,未來10年,將達到30億立方米,水資源短缺狀況不斷加劇。目前,內蒙古西部黃河沿岸地區實際用水量超出分水指標,而東部錫林郭勒盟、通遼市等地嚴重缺水。內蒙古水資源短缺問題非常突出,將製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三)城市環境問題

城市形成、發展和布局一方麵得益於城市環境條件,另一方麵也受所在地域環境的製約。城市的不合理發展和過度膨脹會導致地域環境和城市內部壞境的惡化。城市環境質量好壞直接影響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

1.大氣汙染。內蒙古的傳統工業所占比重較高,排汙量較大。“十一五”期間,內蒙古雖然加大了大氣汙染的防治力度,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實施電廠脫硫設施改造和區域聯防聯控,加快推進集中供暖、減少原煤散燒、清潔能源替代等多種措施,減少了汙染物排放量,使全區城市空氣環境質量明顯好轉,但是結構性汙染在短期內仍難以發生大的轉變。據內蒙古環保廳的空氣質量實時發布平台顯示,2012年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包頭市、赤峰市、烏海市四城市的空氣質量仍為輕微汙染,其餘城市空氣質量均為良好。

2.水汙染情況。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有4200多億立方米的汙水排入江河湖海,汙染了5.5萬億立方米的淡水,這相當於全球徑流總量的14%以上。水的汙染有兩類:一類是自然汙染,另一類是人為汙染。當前對水體汙染較大的是人為汙染。城市水汙染中主要包括工業汙染和生活汙染。隨著城市工業的發展,內蒙古一些城市水汙染也不可忽視。如2009年發生在赤峰市自來水汙染事件就值得我們警醒。

另外,隨著城市機動車的數量增長及城市建築的增多,汽車噪音及建築噪音汙染也不可忽視。

(四)城市土地資源利用問題

城市生存和發展離不開城市土地,它是城市人口和各種經濟要素的載體,給城市生產、生活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對城市經濟發展起著直接的促進或製約作用。城市各種用地比例失衡,勢必造成城市中各種機能失調,從而降低城市土地的整體功能並阻礙城市經濟社會發展。

從表2可看出,2011年內蒙古城市人口是2005年的1.1倍,建成區麵積是2005年的1.3倍,城市建設用地是2005年的1.48倍,其中工業用地增長較快,是2005年的1.66倍;耕地的漲幅雖然較大,但是總量仍然很小。目前,內蒙古很多城市內部學校、醫院之類資源社會資源分配不均,城市住房緊缺,交通阻塞,中心城區商業、企業缺乏發展空間,住宅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突出,使城市土地利用總體效益也有所下降。

三、構建內蒙古生態型城市建設的初步構想

(一)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內蒙古是資源富集區,在資源開發的同時生態也受到了不小的創傷,因此,在創建內蒙古生態型城市時,要特別重視城市生態係統的建立、維護和發展,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

(二)製定生態型城市建設領導幹部責任製

把生態型城市建設作為領導幹部政績考核的一項,建立領導幹部的終身責任製。製定生態型城市建設各階段的目標和任務。建設生態型城市,時間跨度大、涉及麵廣、工作任務重,不能停留在規劃和口號上,必須做到任務、責任、舉措和投入四落實。要引入“綠色GDP”的觀念,不僅看經濟指標,還要看人文指標、資源和環境指標。

(三)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要把城市作為生態建設的重點,同時要把廣大農村、牧區和原生態保護區作為生態型城市建設的重要領域。按照生態型城市建設規劃,圍繞生態建設的重點領域,認真組織實施一批生態環境建設的重點項目。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積極探索發展循環經濟的有效途徑,走低碳化路線,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四)大力推進城市生態文化建設

加強生態環境教育,提高公眾生態意識;推行積極健康的生活方式,正確引導消費方式;保護優秀傳統民族文化資源,發展民族生態文化;控製內蒙古大城市的人口增長、適當放寬中小城市的準入,提高人口素質,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生態體係。

本文係2013年內蒙古社會科學院院課題。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研究所)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