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雀形目鳥類精選(4)(2 / 3)

原棲息於森林中,現在鄉鎮公園和郊區花園也十分常見。是一種地麵捕食的鳥類,可從地麵撥出蠕蟲並在樹葉中捕食昆蟲和蝸牛,以及在果園內取食果實。早春可聽到其短而悅耳動聽的鳴唱。

細枝、草和泥組成的大型巢,位置各不相同,從地麵到樹梢都有。

地理分布

加拿大、美國、墨西哥和危地馬拉。

附注

在殖民地時期,因胸部紅色而被稱為“鴝”,但嚴格說來應屬一種鶇類。

新幾內亞鶉鶇(Painted Quail-thrush)

很少離開地麵,在熱帶森林的低地很難見到,細弱的囀鳴聲十分獨特,成對或集小群悠閑地漫遊於濃蔭處,覓食昆蟲。

尚無記錄,其近緣種類所築敞開的杯狀巢,位於地麵低凹處。

地理分布

新幾內亞南部低地。

栗鶉鶇(Chesfnut-backed Jewel-babbler)

生活於熱帶森林,成對或集成小群,在地麵覓食昆蟲等無脊椎動物。

樹邊淺洞裏的深杯狀巢。

地理分布

新幾內亞。

短尾鷦鶥(Short-tailed Babbler)

典型的步行性畫眉,從不離開林木下層地麵,捕食甲蟲和其他昆蟲,鳴聲為刺耳的哨音緊接著顫鳴和啁啾聲。

由大片落葉遮擋住的地麵巢。

地理分布

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及婆羅洲等東南亞地區。

鷦雀鶥(Wrentit)

尾羽翹起,個性活潑,生活於濃密的常綠闊葉灌木叢及半幹旱的濃密灌木叢中,平常隻能聽到鳴聲。為強健的食蟲鳥,在很小的領域中度過一生,雄鳥大聲鳴叫炫耀自己。

植物纖維、毛發和蜘蛛網築成緊密的杯狀巢,位於低灌木叢內。

地理分布

美國西部的俄勒岡、加利福尼亞到墨西哥部分地區。

栗冠彎嘴鶥(Chestnut-crowned Babbler)

體型修長,具有長尾和纖細而前彎的喙,生活於開闊的灌木叢、半沙漠和由澳大利亞無脈相思樹形成的雜樹林中。活潑好動,成小群取食低植被或地麵的昆蟲,見到人時會躲避。常發出連續的啁啾聲,受到刺激時聲音更大。

細枝築成大的半球形巢,旁邊有入口,內襯草或羊毛,位於樹上。

地理分布

澳大利亞南部的內陸地區。

紅腰穗鶥(Chestnut-rumped Babbler)

腿足強壯有力,能在低地熱帶雨林的下層林叢中攀爬,常集成小群,有叫離開下層樹冠到中層尋食,主食昆蟲,也吃容易取食的小果子。體型雖小,但活潑而喧鬧,鳴聲由一連串的短音組成,常常接著發出囀鳴聲,鳴叫時鼓出喉部,露出頸部兩側的兩塊亮藍色裸斑。

以枯葉鬆散築成的球狀巢,位置稍高於地麵,在枯葉和地麵植物纏結處,僅有一則較可信的記錄。

地理分布

馬來半島、蘇門答臘和婆羅洲。

黑領噪鶥(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thrush)

好奇且好炫耀,常和其它種噪鶥類生活在一起,成群結隊在開闊的地域穿梭,以大步跳躍的方式在林地上移動。取食昆蟲、果實和草籽,頻頻以高亢刺耳的叫聲相互對鳴。

植物築成的寬碟形巢,位於樹上或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從喜馬拉雅東部,經中國南部到越南北部,已被引入夏威夷群島。

眼紋噪鶥(Spotted Laughing-thrush)

生活於山林灌叢中,體羽具有小斑點,叫聲嘈雜,膽大而好奇,隨處可見。成群地在灌木叢活動,組成混合食群環繞地麵跳躍,尋食昆蟲、草籽和果實。具有噪鶥特有的強健腿足,適於地棲。

懸掛於灌木叢或細枝椏分又處,由細枝、竹葉等枯葉築成的杯狀巢,大而稀鬆,內襯細根。

地理分布

喜馬拉雅山東部、緬甸北部和中國西南部。

銀耳相思鳥(Silver-eared Mesia)

產於山區灌木叢或次生灌木叢內,集成6~30隻不等的群,在落葉堆裏搜尋昆蟲,並以啁啾聲相互對鳴。

由草、苔蘚、地衣築成杯狀巢,內襯細樹根。

地理分布

從喜馬拉雅山東部和中國南部向南延伸至蘇門答臘。

藍翅希鶥(Blue-winged Minla)

常由5~15隻集成群,加入混合鳥群中在山林地區遊蕩,是敏捷的捕食者,在樹葉上搜尋昆蟲,也在飛行過程中捕食。

竹葉和細樹根築成的杯狀巢,經常包在苔蘚裏藏於灌木叢中。

地理分布

從喜馬拉稚山東部山區到馬來半島。

紅尾希鶥(Red-tailed Minla)

生活在山丘地帶的橡樹林和杜鵑林中,捕食樹梢的昆蟲。

苔蘚築的杯狀巢,具內襯,位於高的枝叉上。

地理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