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希在30多年的教學實驗中,編寫了許多講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他花了一生心血編寫成的《林產製造化學》,這是一本60多萬字的教科書。林產製造化學是以林產品為原料的製造化學,以前統稱林產製造學。由於林產物的機械工藝利用部分已在森林利用學中講述,因此梁希改用林產製造化學這個名稱,專述利用木材或樹皮、樹葉、樹實等副產物為原料製成其他物質的製造化學。此書初稿完成於20世紀30年代,但由於他治學嚴謹,不願草率付印,以至初稿雖經多次增補,也未問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任林業部部長期間仍繼續收集資料,充實內容。遺憾的是,他生前未能見到該書的出版,直到他去世後,1983年才由他的學生們將原稿加以整理出版。該書內容充實,體例嚴密,立論精辟,是一本價值很高的林業科學巨著,對當前中國林產化學生產的發展仍有重要指導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林業得到了發展,林業技術人才匱乏問題凸現出來。梁希身為林業部部長,深感培養新中國林業技術幹部的重要性,立即與林業部幾位領導商議,提出了盡快發展林業教育,解決幹部缺乏問題的意見。1952年,在梁希的建議下,經國務院領導同意,林業部配合教育部,對農林高等院校做了調整,分別在北京、哈爾濱、南京成立了3所獨立的林學院,並在13個農學院擴大了森林係,增加了招生名額。從此,林業界形成了“辦學熱”。到1958年,全國獨立的林業高等學院已達11所,設在農學院中的森林係有10個,在校師生達3萬多人。對此,梁希曾激動地說:“我在舊中國教了30年的書,培養了那麼多的學生,想改變中國林業麵貌,想讓中國的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我的宣傳活動隻不過是書生的議論,紙上談兵,毫無用武之地。隻有解放後在毛主席、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的理想才能實現……國民政府幾十年培養的林業技術人員沒有新中國兩年培養的多,中國的林業是大有希望的。”
共產黨人的諍友
作為民主黨派成員,梁希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部長長達9年,他十分尊重和信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同中國共產黨真誠合作。林墾部剛剛成立時,中共中央派李範五、李相符給梁希當副手,他們密切配合,相得益彰,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後來李範五要調到黑龍江省工作時,梁希派人找有關領導挽留。挽留不成時,他激動不已,老淚縱橫,緊緊拉著李範五的手不肯放鬆,深怕這位得力助手走後影響林業部工作。李範五等林業部領導對梁希也十分尊重。梁希去世後,他們在回憶文章中寫道:“梁希先生在長期工作中,十分尊重和信賴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每逢中央作出重大決定,他總是認真地結合自己的實際工作加以貫徹執行;凡有建議和意見,他都能坦率誠懇地及時提出,真正表現出肝膽相照的精神。他與周圍黨員幹部合作共事,親如手足。凡遇大事情事先與黨組商量,取得一致意見後,通過部務會議作出決定,然後付諸實踐。”
梁希在擔任林墾(業)部部長期間,不但對中央的林業方針政策能誠懇地提出建議,對中央在政治方麵的政策也能直言不諱地發表意見。1956年,在開展“百家爭鳴”時,梁希撰文對當時社會上一些糊塗觀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為了學術昌明,為了文化發達,‘家’的尺度應該放寬,‘鳴’的園地應該擴大。隻要不是反革命,大家都可以伸出手來寫,張開口來說。博學鴻儒要鳴、一技之長和一得之見也要鳴,長期刻苦鑽研過的老前輩要鳴,初出茅廬的小夥子也鳴。這樣才能夠生氣勃勃地從‘百鳴’中產生出成千成萬的青年優秀科學家來,向科學進軍,向社會主義進軍。”
1957年8月,梁希在一篇未發表的文章中,坦率地對共產黨在知識分子改造運動中一些過“左”的政策提出了中肯的批評,反映了一些受傷害的知識分子的辛酸事,說出了他們的苦悶和悲傷。對一些黨組織和黨員的錯誤做法所造成的不良後果表示了極大的痛心。在文章中,梁希提出了如何尊重科學家和表彰大、中、小學人民教師的建議。梁希的這些肺腑之言,難能可貴。
1958年,梁希的健康狀況逐漸惡化,他知道留給自己的時間已經不多了,卻仍拖著病體繼續工作。1月,他發表了《貫徹農業發展綱要,大力開展造林工作》,進一步強調要加快綠化速度,提高造林質量和經營管理好國有森林。2月,他參加全國第二次水土保持會議,作了題為《進一步擴大林業在水土保持上的作用》的報告。2月5日,他在全國人大一屆五次會議上作關於發展林業的發言。3月,梁希因發高燒,進入北京醫院治療。退燒後,他不顧體弱有病,仍堅持工作。9月,他出席全國科聯、全國科普聯合會召開的全國會員大會,會議決定將兩個協會合並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協會,他當選為副主席。9月27日,他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他生前最後一篇文章:《讓綠蔭護夏,紅葉迎秋》,為綠化祖國而呐喊。
在9月參加全國科聯和科普召開的全國代表大會期間,梁希被確診為肺癌。他身體異常消瘦,體重隻有35公斤。1958年12月10日,梁希病逝。1983年12月15日,梁希百年誕辰前夕,全國政協、九三學社中央、中國科協、林業部、中國林學會、中國農學會在北京聯合舉行紀念大會,回顧了梁希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一生,高度讚揚他是“中國共產黨的真誠朋友,我國林業界的一代師表,我國科技界的一麵旗幟”。(責任編輯:周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