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開國部長梁希:共和國綠色事業的先行者(2 / 3)

1947年5月,南京發生五二○慘案,梁希站在鬥爭的最前列,保護營救了不少進步師生。1948年,南京市萬名大中學生在中央大學大操場舉行五四運動29周年營火晚會。特務包圍了校園,肆意挑釁鬧事,衝擊會場,掐斷電源。就在大會秩序將亂之際,梁希趕到會場,挺身屹立在操場中央,大聲疾呼:“同學們!不要亂!天色就要破曉,黎明將要到來!”一席話頓時讓與會的萬名青年學生精神大振,同學們挽起手臂,驅逐了特務,增強了鬥爭信心。青年們的鬥爭精神,讓梁希激動不已,當夜寫下了感人肺腑的詩句:“以身殉道一身輕,與子同仇倍有情。起看星河含曙意,願將熱血薦黎明。”

1948年冬,國民黨反動派加緊鎮壓進步人士,梁希的處境十分危險。他的友人曾請他到杭州暫避,但沒住幾天,梁希就急著要回南京,並情真意切地說:“此時此刻離開了戰鬥的同誌們、同學們,我於心不安呀!”充分表現出一個革命知識分子追求光明,置生死於度外的革命獻身精神。

“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走馬上任林墾部長

1949年9月21日,梁希作為科學界的代表出席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在會上他被選為政協第一屆全國委員會常委,被任命為林墾部(後改為林業部)部長。這是梁希沒有想到的。他一生淡泊名利,在國民黨統治時期,國民黨多次以高官相誘,他堅決拒絕。而共產黨任命他為林墾部部長時,梁希說:“為人民服務,萬死不辭。”於是,在北京東城區米市大街無量大人胡同的一個小四合院門口,掛起了“中央人民政府林墾部”的大牌子。這裏既是宿舍又是辦公室,部長梁希、副部長李範五和其他幹部們共12人住在一起。新中國的林業建設,就是從這裏起步,走向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梁希高興地說:“院子雖小,能裝三山五嶽;房舍簡陋,可裝下五湖四海。我們在這裏就可以研究中國林業的方針大計,小屋就是個起點。”

身為林墾部部長,梁希麵臨的任務是艱巨的。對於中國林業的現狀和家底,他心中有一本非常清楚的賬。他知道,在國民黨統治時期,森林的遭遇隻有摧殘,沒有撫育;隻有破壞,沒有建設。按照當時的估算,我們麵對的是40多億畝的荒山荒地,是年年有不同程度的種種自然災害的襲擊,僅存的隻占國土麵積5%的殘破林相。梁希說:“這就是舊中國留給我們的全部林業遺產和情況,也是新中國林業建設開始的客觀環境。”梁希下定決心要改變這種局麵,他對林業部的其他領導說:“我這樣的年齡應該在家裏哄孫子,享受天倫之樂,歡歡樂樂度過晚年。但是黨中央委我以重任,要為中國的林業做一點貢獻,我這也是老驥伏櫪。”

新中國的一切都要從頭開始,梁希和李範五等商量,決定首先抓3件事:一是搭架子,組建林墾部機關和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健全林業機構;二是摸清情況,查明全國現有森林資源;三是打好基礎,為林業事業的大發展做準備。為了辦好這幾件事,梁希常常是親自動手,細查、細問、細算,並和周圍同誌反複研究。

梁希非常注意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他一再表示:“雖然我的年齡大了一些,隻要我能行走,我就要爭取到全國各地多跑跑、多看看。”1950年至1955年,他先後6次,用300多天時間親赴西北、東北及浙江等地林區進行實地考察,其中花時間最多、下工夫最大的是對黃河流域水土保持和林業建設問題的考察。

1950年9月,梁希率領6名林業科技人員,赴渭水和小隴山林區調查。為了弄清在小隴山林區東岔河右岸修築一條森林鐵路進行采伐是否科學合理,梁希在考察完渭水後又趕赴小隴山。小隴山在渭水南岸,那裏的森林起著保土作用,流出的水透明見底。如果大規模采伐,可能會導致河水變濁。林區道路十分難行,梁希先乘牛車,後又換騎小毛驢,行走20公裏才到伐木現場。他在現場連續考察好幾天,早出晚歸,進行調查,最後做出決定:停建即將開工的為運輸木材而修的窄軌鐵路,設立育林實驗站,把秦嶺林場在小隴山的業務範圍擴充到護林造林,伐木為副業,調東北枕木支援大西北。梁希離開小隴山時為伐木場負責人題寫了兩句唐詩:“卻願所來徑,蒼蒼橫翠薇。”

為了解黃河另一條重要支流汾河的情況,梁希不顧辛勞,於1950年10月又赴山西考察。1952年11月,他考察了涇河流域。1953年3月,他又在延河、洛河和無定河流域考察。在考察前,梁希召集西北地區農林、水利、畜牧3部門召開了座談會,了解當地的農牧業生產情況和水文狀況。在考察中,邀請當地黨政人員座談。最後,梁希把考察的情況歸納綜合,分別寫成了詳細報告,提出了水土保持、造林防沙的初步意見,為製定黃河流域水源林和水土保護林的營造方案作了充分準備。

對中國林業教育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梁希從事教學30多年,講授森林利用學、林產製造化學、木材學和木材防腐學等課程,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林業專門人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繼續為新中國的林業教育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

梁希是我國林產製造化學的奠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