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0萬美元,這個數目顯然比哈特原來的估價的要高出許多,這是他始料未及的,當然就順利成交了。在這場談判中,哈特一言未發,反而最終贏取了這樣談判,這就是沉默的力量,是沉默形成的氣場給予的強大力量,擁有氣場有時也需要善用無聲的力量。
《雙贏談判》黎滔編著中國紡織出版社,20071
氣場加油站!
在我們的生活中,與人相處也是需要沉默的,而且是一種藝術。眾所周知,藝術是要求分寸和火候的,不可濫用無度。誠如黑格爾所言:“一切人世間的事物,皆有一定的尺度,超越這尺度,就會招致沉淪和毀滅。”所以,在我們的運用沉默這個無聲的力量,也一定要把握好這個度,既不能濫用,也不能不用,最終達到能夠善用無聲的力量,這樣才能起到應該有的氣場的作用。
細節054:活用“稱謂”讓你更得人緣
俗話說,好禮如春風。一個禮貌的稱謂,一個會心的微笑,一句溫馨的問候,始終是人際交往中怡情悅性的重要手段。稱謂是否恰當、得體,體現對人的尊重、有禮。得體的稱謂是最悅耳的聲音,是打開對方心扉的一把鑰匙。稱謂用得好,可以使對方感到很親切,可以幫助自己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事半功倍,給別人一個良好的印象。反之,如果稱謂用的不得體,往往會引起對方的不快,使雙方的交流陷入尷尬的境地,導致交流不暢甚至中斷,甚至還會傷害別人,也有損自己的禮儀形象,當然不利於一個人氣場的形成與凝聚。
怎麼稱呼別人,其實也是一件非常有講究的事。中國是禮儀之邦,從古至今都重視社交禮節,當然也包括稱謂。中國人的稱謂是宗法、習俗、等級、地位、聲望等的反映,長輩、後輩、上級、下屬各有各的一套稱呼,誰也不能逾越。中國人的稱謂既反映了人們的等級觀念,又透射出一種謙恭的態度。無論任何職業,溝通能力特別是人際溝通能力都是一項基本的素質能力。正由於稱呼禮儀是交際禮儀中的一個基本內容,所以改善和提升人際溝通能力,就一定不能忽視稱呼這一環節。但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卻不得要領,不是讓別人產生誤解就是惹出笑話。事實上,隻要掌握了必要的一些技巧,就能讓你在廣泛的交際之中彰顯魅力,更得人緣,更加有利於你個人氣場的凝聚。
合理使用恰當的稱號。所謂恰當,是指要根據不同身份、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時代、不同國家、不同場合而使用不同的稱呼。長輩對晚輩稱呼可以直呼其名,而晚輩對長輩一定要呼尊稱,特別是當你有求於人的時候如應該使用一些"老爺爺"、"老奶奶"、"大叔"、"大娘"、"老先生"、"老師傅"、"您老"等稱呼。對於不同職業的人,應該有不同的稱呼。比如,對農民,應稱"大爺"、"大娘"、"老鄉";對醫生應稱"大夫";對教師應稱"老師";對國家幹部和公職人員、對解放軍和民警,最好稱"同誌"。我國的稱謂大多是男性在前,女性在後,而西方,除特殊情況(如稱呼主賓)外,則講究女性稱呼在前,男性稱呼在後。最常見的是“女士們,先生們!”如果不清楚這些規範,就可能在稱呼別人時冒犯對方或引起不快。
運用稱謂的時候也應考慮到自己與對方的親疏關係,不能亂用。比如,和你的兄弟姐妹、同窗好友、同一車間班組的夥伴見麵時,還是直呼其名更顯得親密無間,歡快自然,無拘無束,否則,見麵後一本正經地冠以"同誌"、"班長"之類的稱呼,反而顯得外道、疏遠了。當然,也是有例外的,倘若是為了打趣故作"正經",開個玩笑,也是可以的。
合理運用稱謂時也要注意人的順序。通常說來,稱呼人的順序為:先上後下、先長後幼、先疏後親、先女後男。比如,在進入別人家的時候,如果不從長輩開始叫起,那就是失禮的,因為應該先與最受尊重的人打招呼。而在我們中國又講究“論資排輩”,又講“長幼有序”,什麼樣的人配上什麼樣的稱呼都有板有眼。對於家庭中的最年長的男性,要尊稱祖父、大父、太公,對祖母則稱為大母、王母、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如今對祖父、祖母最常見的稱呼則是爺爺、奶奶。
氣場故事
有一位大一的新生,剛剛開學,對於學校周圍的環境不是特別熟悉,她想去餐廳吃飯,卻不知道餐廳在那裏,正在發愁,這時她看到自己宿舍樓的樓管是一位頭發花白的老大媽,就上去問到:“老奶奶,去餐廳怎麼走呀?”
她話音一落,這位大媽竟然把頭一扭,沒有搭理她,這位同學感到很納悶,不明白是怎麼回事。這時,旁邊一位同學過來對她說:“她不喜歡別人叫她老奶奶,你得叫她阿姨,她就對你熱情了”。
原來,這位老大媽雖然年紀有點大了,但是心還是年輕的,所以她不願別人叫她“奶奶”,而喜歡別人叫她“阿姨”。
知道了原委之後,這個同學再次走過去,親熱地叫了一聲“阿姨”,果然這位老大媽很熱情地轉過身來,對她說:“有什麼事嗎?”當她知道這位同學要去食堂時,就一直領著她找到食堂才回來。
僅僅是一個稱謂的變化就收到了超乎尋常的效果。還有這樣一個故事。法國的一家公司有個門衛,本職工作幹久了,生出厭倦和不滿的情緒,表現不如剛到崗位時那般認真負責,滿腔熱忱,而是一味地應付、懈怠,甚至得過且過。不久,公司上級部門派來一位新經理,不知道什麼原因,這個懶散的門衛突然變得勤快、積極,還主動和人打招呼,一如從前上崗時精神煥發。對於門衛判若兩人的變化,大家都感到迷惑不解,不知道他怎麼會變化如此神速。後來打聽到新經理沒花一分錢作獎勵,隻是把門衛的稱謂改成“防衛工程師”。
從上麵的兩個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稱謂的魔力是多麼巨大,那麼一個善於運用稱謂的人的氣場,自然也是不可小看的。
氣場加油站!
稱謂是一門藝術,從一個時代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窺見一個時代的風貌。同時,稱呼也是跨入社交大門的一道“門檻”,稱呼得當,會使雙方感到融洽,心情愉悅,交際就會變得順暢,得體的稱呼,既是對人的尊重,也會顯示自己的禮貌修養。善於運用稱謂還可以充分借用稱謂的神奇魔力為自己的氣場添加風采。
細節055:把握聽與說的平衡
正如上麵的智者所言,在與人交流和溝通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協調“聽”與“說”之間的平衡,這樣才能達到良好的溝通效果。我們都樂於用言語展現個人的影響力和魅力的話,但聆聽同樣是重要的技能。如果我們不注重聆聽,再美妙的演說也會變得蒼白無力。因此,一個能夠把握好二者之間平衡關係的,不是偏頗任何一個方麵,這樣的人才會是一個受歡迎的人,才能做到一個有“氣場”的人。
有人說,多聽少說才是金。其實不然,少說本身不是金,隻是一個煉金的過程。將聽來的信息消化吸收,綜合分析。得出一個正確的判斷,然後再組織你的語言,這樣,你說出的話一定是有質量、有價值的。所以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不僅要強調“聽”的技巧,而且也要強調“說”的技巧,二者不可偏頗。有效的傾聽很重要,但是不能為了傾聽就完全否認挺的重要性,其實,聽別人說話也是為自己說話做準備,所以說聽與說都同樣重要,需要掌握好二者之間的平衡。
在與人交流的時候,說話是社交中傳遞自己意願,與人溝通的最重要的手段。但是那些善於傾聽的人更容易受到歡迎。這是因為有效的傾聽既有對語言信息的反饋,又有對非語言信息的反饋,從這種傾聽中,聽者能最大限度地獲得有效信息,並能全方位地了解對方要表達的意思,然後再做出有效地回應,這便是最佳的溝通。否則,隻聽不說或者隻說不聽,都不能達到目的。
在與人的交往過程中,聽與說其實同等重要。根據人性的特點,人們往往對自己的事更感興趣,對自己的問題更在乎,更喜歡自我表現。善聽者,可以掌握他人的心思,促進感情的交流與互動,表現出對他人的欣賞。當然這裏所謂的傾聽並不是意味僅僅聽著,不作出任何反映,而是不僅要認真聽取別人的每一句話,領悟說話者的意圖,還必須做到即時配合說話者,如點頭、微笑或說一些簡短的附和語,與說者達到共鳴。要達到這樣的交流的效果,傾聽者還應掌握聽人說話的技巧,了解說者的性情,在自己與對方溝通的時候,恰到好處地穿插一些話語,保持“傾聽”與“說話”之間的平衡,這樣還可以縮短與對方的距離,讓對方產生好感,從而願意與你交談,其實這也是你的吸引力所在,也是一個人有“氣場”的一種表現形式。
事實上,那些優秀的談話者也都是優秀的聆聽者。因此,在與人交流的過程,要保持聽與說的平衡,因為不論你的口才如何了不起,如果不注意傾聽,就很難給人留下很深的印象,也很難辦成事。當然,如果僅僅是在聽,無論你是聽的多麼的投入,不及時和對象進行交流,也會給不了對方心靈上的滿足。所以要保持聽與說的平衡,在聽的同時,也要有視野的參與和目光的注視,最重要的是“心”的投入,用心去交流、理解,做出積極的反應(諸如眼神、表情或巧妙的語言等);在說的時候,也要注意對方的神態與麵部表情反應,給對方說話的機會,準備傾聽。
《經濟貿易談判》陳保國蘇蘭勇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1994年04月第1版
《怎麼成為說話高手讓別人喜歡你的說話技巧》周冠中編著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201001
氣場故事
從前,有一個人他聽說一位智者很博學,就想著去拜訪這位智者並向他請教學問。他根據聽到的地址,順利的找到了智者的居所,智者接待了他。
兩個人坐下之後,這個人就開始滔滔不絕地講了起來,他從自己的生活、工作、家庭談起,之後又談到自己的事業,一講就講了大半天,似乎沒有停下來的意思,智者一直在靜靜地聽著,其中有好幾次想插話,都未能成功。麵對這種情況,智者沉思了一會兒,並沒有打斷他,而是站起身來,端來一壺茶水,開始往這個人的杯子裏倒茶。很快杯子就盛滿了茶水,智者就像是沒有看到一樣,不理會杯子已經滿了,而是在繼續往杯子裏麵加水,很快水就開始往外溢了。這個高談闊論人覺得智者的行為十分奇怪,終於忍不住問:“你沒看見杯子已經滿了嗎?再倒茶也沒有用處啊!”聽到這個人發問,智者終於住了手,微笑著說:“你說得對,就像這個杯子一樣,你自己的腦子裏已經裝滿了自己的想法,隻想表現自己的想法,而不願意傾聽。要是你不給我一隻空杯子,我怎麼給你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