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紅枸杞百裏香保健茶(2)(1 / 2)

3.改變經濟愈落後、人才愈難留的惡性循環。在新的世紀裏,人們創造知識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及效率將成為影響一個國家綜合國力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素。

要放眼世界,著眼未來。1988年鄧小平同誌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江澤民總書記指出“知識經濟,創新意識對我們21世紀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無疑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堅定了迎接知識經濟浪潮的信念。在這個大潮麵前我們應如何動作呢?

我們地區每年向全國著名大專院校輸送的大學生超過數千人之多,可是學成歸來的幾乎等於零。既使少數研究生、博士生或專家樂意歸來,也一時難以找到合適的用武之地。而我們的產品如果缺少知識的參與,科技含量低,走不出家門,更走不出國門,經濟的發展自然走不出低穀,隻能在低智能、低水平、低速度、低效益上運行。盡管老百姓已經意識到要改變家鄉貧困的境遇,必須有知識,他們耗盡全力供養子女讀書,可是他們並不明白這實際上隻是為發達地區,甚至發達國家輸送人才。而自己卻依舊忍受著知識“饑餓”的貧窮。改革家馬勝利說得好:“臭皮匠就是臭皮匠,諸葛亮就是諸葛亮;十個臭皮匠也頂不了一個諸葛亮。”這說明人才的重要性。所以我們必須牢固地樹立新的知識價值觀,重人才,就是聚錢財。有了經濟基礎,才好發展上層建築。否則就形成了經濟愈落後,人才愈難留的惡性循環。

三、大力落實“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戰略,變人口負擔為人才資源黨中央提出的“科教興國”和“人才強國”是振興中華的戰略決策。科技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那麼什麼樣的教育才是興國的教育呢?隻有按鄧小平提出的“三個麵向”改造我們的教育,隻有大力推行素質教育才能培養出更多高素質的創造型人才,變沉重的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優勢。國家目前已明確提出:教育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為什麼在我們地區舉步維艱呢?特別在一些教育管理和教育評估部門就是不剪辮子不放腳。當然,有曆史的原因,有傳統觀念的影響,也有對鐵飯碗的難舍難分,有教育評估機製不夠完善等,這裏不一一贅述。我總覺得時至今日在教育上還大搞急功近利,實在是貽害無窮,這不僅僅是誤人子弟,而且會誤民、誤國!我們許多中小學的做法與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行素質教育相悖,如小學分主科、副科;中學分文科、理科,考什麼教什麼,不考不教不學。造成學生極度偏科,知識麵越學越窄,嚴重地束縛了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形成,將來如何適應紛繁複雜的知識經濟和智能社會的需要呢?要真正實現“科教興國”這一偉大的戰略方針,必須注重“科教興區”。如果沒有“科教興區”,哪會有知識經濟?沒有知識經濟焉能科教興國?因此,固原要致富,必先治愚。變人口負擔為人力資源,把“科教興國”落到實處。

(1998年12月29日在固原地區科技人員座談會上的發言稿)放飛十八年2008年8月8日這一天,中國人圓了期盼百年的“奧運夢”。全世界的人們都把羨慕的目光投向了中國。我深感無比光榮與自豪。在這幸福的時刻,手機的鈴聲驚醒了我久久等待的又一個“夢”。話筒裏傳來了既陌生又熟悉的聲音:“我們是您十八年前放飛的學生,在今天這舉國歡騰的日子裏,我們分別從國內國外飛回來了。老師您好!我們盼望拜見您,更渴望再一次地瞻仰母校的儀容……”他們言真意切,這是固原一中1990屆高中民族班原七班的體育委員海玉成打來的電話,他一口氣給我報出了幾十位同學的名字。放下電話後,我的心緒一時難以平靜,腦海裏不時浮現出他們每個學生當年的身姿和神情。不多一會兒,一群英姿煥發,生氣勃勃,笑容滿麵,充滿睿智的男女同學,恭恭敬敬地給我們幾位教師捧上了“感恩杯”。當即我的眼睛模糊了,心裏說不出是驚還是喜!就在此一瞬間,許多往事湧上了心頭:十年動亂時期,學生給老師架“土飛機”,掛上“牛鬼蛇神”的牌子,遊鬥示眾,其中有紅衛兵揮拳高喊:“打倒‘師道尊嚴’,粉碎‘天地君親師’!”聲揚拳飛,校長的近視鏡上了天,女教師的鞋子飛向街頭;有的老師的腰被踩壞了,有的老師的胳膊被扭斷了……今日學生之舉動難道不使人感動嗎?

“感恩教育”自插上階級的標簽以來,無人敢涉足;中國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的傳統美德一時被拋到了九霄雲外;人們一度隻講階級鬥爭,隻講利害關係,不講團結友愛,不要和諧相處。今天學生的行動,似乎有點“認祖歸宗”的特征。我能不喜嗎?改革開放以來,國家為了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快速提升少數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進而達到提高全體國民素養的目的,製定了一係列政策法規。我們這裏采取了每年從基層各縣優選一部分學生到教學設施比較完善、師資力量較強的區級重點中學———固原一中就讀。就是這一批學生他們如魚得水,得到了迅速成長的機會。現在他們絕大多數已成了各條戰線的骨幹力量:很大一部分從事教育工作,也有相當一部分走上了學校和縣、鄉領導崗位;還有部分在區內外從醫或創辦企業;有少數學生至今還在國外研讀或從業。作為一名園丁,不就是為圓今天這樣的夢嗎?回想起十八年前把他們放飛之際,同學們給老師送來了唐三彩馬,表示他們要遠行。師生們依依惜別。經過多年的曆練,他們個個學有所成。今日手捧“感恩杯”回母校來看望諸位教師,在師生們團聚的便宴上,他們一個又一個地向老師問好!一遍又一遍地敘說著他們各自心頭的話。他們遵守“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後”的傳統行為規範。席間還有學生講到了“信陵君敬老”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