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為學生有如此的道德素養而欣慰!又被他們各個神采飛揚,談笑風生的朝氣所感動;我領悟了,陶醉了!我深深地體會到作為一位人民教師的幸福。
(《固原日報》2008年8月26日)
三十八年彈指一揮間(新春話舊)
庚寅歲初,春意融融,年味濃濃,爆竹聲聲。我家迎進了一批客人,猛看上去有點陌生,仔細端詳,發現他們竟然是許多年前炭山中學的首屆畢業生。寒暄後,個個通報姓名,方知他們除少數從政、從軍、從工、從農外,絕大多數是桃李滿天下的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戰線上的又一代新人。細細敘談,得知他們中間很多人已是當了爺爺的老學生。談論至此,滿堂爆發出一陣陣愉快的笑聲。
屈指算來三十八年過去,師生情更濃。當年的班長王保軍,充滿深情地說:“胡老師、段老師是當年炭山中學的創始人。”他的話頓時激起了我的萬千思緒,一時湧上心頭。20世紀60年代,我國還處於“文革”的特殊時期,繼續進行著所謂的“橫掃一切牛鬼蛇神”批鬥“反動學術權威”打倒“走資派”,一浪高過一浪;讀書無用論,在社會上還很盛行。當時不知為什麼,當地政府決定在炭山公社建一所中學。先派去一名負責人,後去的有俞瓊老師和我,是經原學校批判“解放”
後,“下放”炭山任教。當時可以說,教師就算有了,可學生在哪裏呢?
於是我們隻有邁開雙腳,沿山間小道到社員家,說服家長,動員學生。
經過許多天的努力,陸陸續續、拉拉拽拽叫來了幾十名學生。為了開齊課程,我們三人成了多種身份的萬能教師。在這窮鄉僻壤,盡管辦學條件極差,生活很苦,但我們卻很愉快。課餘時間師生一起學唱樣板戲(京劇、秦腔)自娛自樂,其他文體活動也搞得熱熱鬧鬧。為什麼這樣快樂呢?因為我們在這裏得到了尊重,使我們不能不愛護這些渴求知識的孩子,盡心竭力地培育他們成長。
看到家中的幾十位老學生,我又一次回想起當年他們那稚氣、憨厚的農家子女的淳樸樣子。現在他們都成為了老教師。觀舉止各個彬彬有禮,談教學人人十分敬業,論問題能引經據典,講發展喜與時俱進,使我深感欣慰!荀子曰:“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溫總理指出:“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基石。”又說:“大力倡導教育家辦學。讓那些有終生辦學誌向的人不受任何名利幹擾誘惑把自己完全獻身於教育事業。”我作為一名老教育工作者,倍感總理的講話意義深遠,可以預見我國教育事業後繼有人。當年的學生們,來看望當年的老師,使我深感終身從教的快樂與幸福。這也許就是教師的成就感吧!從他們身上我也感悟到了,在今天這個和諧盛世裏,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一定會得到傳承,它如同江河萬古奔流。
(《固原日報》2011年3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