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塊構造學說接受了大陸漂移學說關於大陸運動的論點,吸收了海底擴張學說海嶺是大洋地殼的誕生地,大洋地殼俯衝到大陸地之下消亡的論點,並結合了近年新的科學研究成果提出來的。
讓學生看六大板塊示意投影片,記住六大板塊的名稱和分布;注意生長邊界(海嶺)、和消亡邊界(海溝、造山帶)。組織學生閱讀課文,並引導大家議論。
小結: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
(1)地球的岩石圈不是一塊整體而是被一些構造帶(如海嶺、海溝等)分割為六大板塊,各大板塊又分為許多小板塊。
(2)板塊漂浮在軟流圈之上,在地幔對流的作用下處於不斷的運動之中。注意區別與大陸漂移學說、矽鋁層陸塊在矽鎂層上漂移觀點的本質差異。
(3)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交界處是地殼活動地帶。
(4)板塊相對移動而發生的碰撞或張裂,形成了地表基本麵貌,板塊張裂處常形成裂穀或海洋,如大西洋、東非裂穀帶;板塊碰撞擠壓處,常形成山脈、海溝、島弧或巨大的山係,如太平洋的東部和西部。
(5)指出六大板塊中沒有大陸的板塊:太平洋板塊。
(6)講解板塊構造學說理論的意義與目前值得研究的問題。
它衝破了當時地質學界傳統理論(認為地表麵上海陸位置基本是不變的,地殼的運動方式是以升降運動為主的觀點)提出的新理論,闡明了地球表麵不是固定不變的,地殼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比較合理地解釋了火山、地震的形成和分布(讓學生看地震分布投影片),礦產的形成和分布。較詳細地論述了大洋地殼的新生和消亡。但目前它的理論還隻限於對大洋地殼邊緣的解釋,對大陸內部的研究還不多。還有板塊運動的驅動力問題,亦即什麼力量驅動著板塊作大幅度、持久的運動,看法還不一致,有待深入探討。
四、三個學說之間的關係
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人類對地殼運動認識過程中不斷發展完善的三部曲,比較合理地解釋了地球、海陸形成和變遷等重大問題,是現代地學重要的理論成就。今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板塊構造學說將會不斷發展完善。
鞏固新課:讓學生看課本與圖解,注意理解大陸漂移、海底擴張和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
(《寧夏教育》1988年9期,後被人民大學資料中心收錄)救救固原的枸杞寧夏固原位於東經105毅58’~106毅32’,北緯35毅34’~36毅38’。大部分屬於暖溫帶,半幹旱和半濕潤地區。這裏氣候、土質、水質等都特別適宜枸杞(紅果子)生長,野生枸杞隨處可見。1971年,固原種枸杞的帶頭人———賈元興引種中寧枸杞成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固原枸杞得到大發展,普遍種植在清水河兩岸的川區。南起楊郎北至同心,南北約150餘公裏,種植麵積粗略估算約2500餘畝,每年產枸杞60餘萬斤。由於種植枸杞,使一部分農民甩掉了“窮帽子”。正如固原七營鄉強堡村農民們所說:“紅果子值了錢,泥土窯變成一片藍(瓦房),鐵驢子(摩托車)隊飛馳到村前,是小夥子們趕集把家還,姑娘們穿紅著綠把容貌換,家家戶戶電視機前笑開顏。”可是最近又有一句民謠:“好景不長情況變,紅果價從12元跌到2.5元,咱農民撥來算去不合算,挖掉枸杞另打算。”
價格直接影響著生產的波動。20世紀70年代由於枸杞價下跌,曾一度刮起了挖掉枸杞種葵花之風。到了1988年每斤上升到11~12元,當年挖掉枸杞的人家很是後悔。(枸杞結果食最旺盛的時期是生長6~7年以後)。到了1989年枸杞又突然下跌到每斤1元半,由此枸杞生產再度遭殃。而這次遭殃與以往有所不同,不僅僅是價格下跌,還由於1989年發生蟲害,農藥不僅沒有保證,而且劣質農藥嚴重影響了產量。再者化肥難買,枸杞子銷路又不暢,采摘勞動強度又大,所以有的農民又要挖掉枸杞種葵花了。
鑒於目前狀況,呼籲國家有關部門救救固原枸杞,采取有力的保護和扶持措施,使固原枸杞生產這條致富之路愈走愈寬廣。
(《中國土特產》1990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