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授新課。
(放映投影板書)
一、大陸漂移學說
放映大陸漂移示意投影片,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插圖“大陸漂移示意圖”細看投影片。
提出以下問題:課本的四幅示意圖說明了什麼?大陸漂移學說是什麼人提出來的?它的主要論點是什麼?有哪些主要論據?有什麼意義?為什麼有一段時間銷聲匿跡了?
組織學生閱讀課文、分析插圖,並依據問題進行議論。
小結:大陸漂移學說是1912年德國的地球物理學家魏格納提出的。主要論點:
(1)二三億年前(中生代以前),地球上隻有一塊聯合古陸———泛大陸,周圍是一片廣闊的海洋。
(2)在地球自轉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的作用下,聯合古陸開始分離漂移。
(3)較輕的矽鋁層組成的陸塊,在較重的矽鎂層上漂移,逐步形成了現在的海陸分布。由於大陸的分離,張開部分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泛大洋收縮成為今日的太平洋(引導學生看兩半球海陸輪廓圖)。大陸漂移學說的論據,主要是大西洋兩岸的形狀、地質構造和古生物等的相似性。這時教師可以把一些塗有各種顏色的小玻璃打破,再放在投影機上拚合,問學生,想一想根據什麼可以說這些玻璃原來是一個整塊?如果我們把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拚合起來(可以把透明膠製好的南美大陸和非洲大陸在投影機上相拚),會吻合得很好;若把非洲的開普敦山和南美洲的布宜諾斯艾利斯連接起來(指拚合投影片講解),它們的地質構造相似,南美洲南端和非洲的南端也都有不善長途遊泳的古生物海牛生存,這些都可以引導學生想象。
大陸漂移學說突破了大陸輪廓不變的靜止觀念,強調地殼的水平運動是大陸漂移學說的主要內核,後來根據地震波速的資料,認為地殼和大地的頂部都是固體的岩石(出示地殼結構示意投影片),剛性的大陸地殼(指矽鋁層)不能在剛性矽鎂層上漂浮,同時漂移的動力、離心力和天體引潮力也不足以驅動巨大陸塊漂移,這一學說便逐漸銷聲匿跡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50年代以來,人們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測定海底岩石年齡,對海底有了進一步的了解。20世紀60年代初美國的科學家赫斯和狄茲,又提出了海底擴張學說,將大陸漂移學說進一步引申和發展了。
二、海底擴張學說
放映太平洋海底地層年齡分布圖投影片,引導學生看課本插圖,提示學生注意圖上大洋中脊(海嶺)兩側的地層年齡分布及其輕老關係。
小結:海底擴張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科學家赫斯和狄茲提出的。主要的論點是:
(1)海嶺(大洋中脊)是新的大洋地殼誕生的地方,使地幔物質從海嶺頂部的大開裂處湧出來冷卻凝結,形成新的大洋底地殼。(放映海底擴張投影片)。
(2)繼續上升的岩漿不斷形成新的大洋底地殼,把早先形成的洋底地殼以每年幾個厘米的速度推向兩側,使海底不斷的更新和擴張。 (3)擴張洋底地殼遇到大陸地殼時,由於洋底地殼比重較大,便俯衝到大陸地殼之下的地幔中逐漸熔化成新岩漿而消亡(放映自製的大洋板塊俯衝示意投影片講解)。
海底擴張學說的主要依據是利用放射同位素測定海底岩石的年齡一般不超過2億年,離海嶺越近,岩石年齡越輕,越遠越古老,並在海嶺兩側對稱分布。
注意說明在不同的海區,海底的擴張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海底擴張的同時把相鄰接的大陸向兩側推開(放映大西洋擴張示意投影片),另一種是洋底擴張移動到大洋邊緣的海溝處,便俯衝到大陸地殼下麵的地幔中消亡(放映太平洋海底擴張示意投影片),這時擴張的海底並沒有把相鄰大陸推向西側,大陸反而逆掩在洋底俯衝帶的上麵。
如太平洋這個古老的洋底不斷的新生、擴張的消亡,它如一條運動不息的傳送帶,大約2億年更新一次(可用線條法製成複合抽拉片,演示海嶺處地幔物質上湧和板塊俯衝過程)。
海底擴張的動力是地幔的熱對流。海嶺處是對流的上升流,海溝或造山帶是下降流,在海溝下麵返回海嶺以下時,又成為上升流。
三、板塊構造學說
放映世界主要板塊示意投影圖片、大陸板塊俯衝示意投影圖片。
講解:板塊構造學說是20世紀60年代末期由法國的勒比瓊和英國麥肯齊提出的,可以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發展起來的。讓學生看課本插圖大陸漂移示意圖、大洋洋底年齡分布圖思考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