蘊涵著極大的水力資源。(這裏可以引李白的《早發白帝城》)學生理解了長江三峽段落差之大,水流之速,可以想到葛洲壩水庫的規模:兩麵是崢嶸陡直的“萬重山”,中間是奔騰咆哮的長江水。我國人民在四化建設中鎖住了這條蘊藏著巨大水能的銀龍,讓它為人民貢獻力量。(講“三峽”時展示照相複製的三峽幻燈景觀片。)為幫助學生了解葛洲壩水利樞紐水電站發電能力可配合講解展示的照相複製的葛洲壩幻燈片。
還應告訴學生在三鬥坪興建的三峽水電站,總裝機容量為1366萬千瓦。
最後展示一下《我國十大水電站基地開發前景》一覽表投影片(略)。
六、指導學生作業
1.要求練習畫一張長江水係圖。
2.作填充圖12頁圖。
(《寧夏教育》1987年10期,後被人民大學資料中心收錄)高中地理“全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
電教課教案
教學目的
1.使學生了解大陸漂移學說,海底擴張學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主要論點及其相互之間的聯係,初步了解這種全球性的構造理論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2.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地殼運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以及海陸的形成和演化過程。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創造性思維能力。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重點是板塊構造學說,難點是海底的擴張與更新。
教具準備
1.大陸漂移示意投影片。
2.大洋洋底地層年齡分布投影片。
3.大洋板塊俯衝示意投影片(自製)。
4.世界六大板塊示意投影片。
5.世界火山、地震帶分布投影片。
教電驗實
6.大西洋兩岸拚合投影片(自製)。
7.地球儀。
8.世界地形圖。
9.投影機兩套及染色玻璃片等。
10.全課投影板書。
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保存著三根大理石柱,根據課本圖上提供的資料分析一下這裏海岸的變動情況。
引入新課:地球上“滄海桑田”的變化是由地殼不斷運動引起的,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邊保存下來的三根大理石柱是這個地區交替升降的實例。地殼為什麼會發生運動?運動的力量從哪裏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海陸輪廓分布(引導學生看地球儀),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嗎?
這是長期以來人們在探索的問題。科學家們根據自己的研究,提出過許多解釋全球構造的學說,如“地槽———地台學說”“地質力學學說”
等。近代最盛行的是“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的主導思想是“活動論”的觀點,認為在地質曆史時期中,地殼各部位並不是長期固定在一個位置上,而是在不斷地相對移動著。這節課主要按板塊構造學說的發展階段,作概略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