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創辦《手工藝報》是素質教育良方之一(1 / 1)

什麼是《手工藝報》?簡而言之:它是文化傳承與創新有機結合、和諧發展的作業。它的基本形態是,采用八開見方美術紙,兩麵書寫,圖文並茂,內容自選,主題常新;是自由探討、彰顯個性、展示想象、富有創造的手工藝品。依據學生的學習、生活需要,擇期開辦。每期所用時間,針對他們的認知能力而定。作品成卷後,可手手相傳,相互切磋,隨時展評,長期收藏。

由於社會的進步,現代科技手段在人們生產、生活中普遍運用,手工操作減少。許多手工技藝若不注意搶救,有失傳的可能。因此,讓學生辦《手工藝報》會獲益良多,有利於促進他們的心靈手巧、德智雙贏。其作業的工藝流程思路如下。

一、構思內容展開想象

同學們為了完成這一富有創意的手工美術作品,很自然地,在自我實現願望的啟發下,積極構思,獨立探索。也很自然地催自己去讀書、看報、上網、查詢、采訪、觀察、思考、留心電視節日,或相互交流,反複琢磨,尋覓創作靈感。於是不知不覺地進入知識的海洋,有意無意地闖入藝術殿堂,從中感受到樂趣與幸福。這時,他們便迫切需要表現自己,將自己所獲得的知識,通過自己的能力展現給讀者,以滿足自己的創造心理。

二、版麵設計和諧完美

如何將自己創作的字、畫、文章及捕捉到的信息等,恰如其分地,工手報藝金鑲玉嵌似的布局在有限的版麵上,給讀者以美感?必須學會統籌兼顧、整體協調。如內容與形式和諧、文字與插圖和諧、字形變化與漢字規範書寫和諧、標題造型與正文書寫和諧、著色的濃淡與全貌色調和諧,版麵整體編排藝術與讀者心理和諧等。通過這樣精雕細刻的工藝流程,很自然地訓練了學生做事的條理性、綜合性、創造性,耐心和責任心。由此及彼,還激發了他們對生活中真、善、美的頌揚,對假、惡、醜的鞭撻。經展出、交流、評比等活動,會點醒一些學生潛在的美的天質,使其處處留心美、發現美、創造美,塑造孩子美的心靈。

三、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手工藝報》版麵有限,內容無限。訓練學生學會濃縮人類文明之精華,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給大腦施足“基肥”。在學習濃縮中充分發揮漢語言言簡意賅的優勢,培養學生形成凝練、深刻、動人的文風,繪畫、工筆、寫意都傳神。在限定的空間裏,向人們呈現出萬紫千紅、生機無限的景象。如此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多次嚐試,日積月累,學生素質會日臻提高。久而久之,運用自如,受益終生。

(《固原日報》2011年8月6日)

今年暑假,寧夏電教館舉辦了電教理論和電教新技法學習班。我作為一名電教實驗教師有幸兩期都參加了,曆時十二天。學習班請了西北師範學院電教係副主任楊改學老師和寧夏電教館的部分同誌講課。通過學習我們不僅提高了電教理論水平,而且學會了很多投影片製作的新技法,如彩繪法、粉刻法、燙印法、靜電複印法、用非銀鹽感光材料製片法、彩色幻燈片拍攝法等。經過十多天緊張的學習和製作,學員們運用新技法製作了投影片和幻燈片二百餘件,不論從製作的方法或創作的技巧上都使我耳目一新,茅塞頓開。作品在結業會上展出後,大家都深有感觸地說:“這十二天沒有白度過,它比平時任何十二天的價值都高。”還說:“我們空空而來,滿載而歸,這是寧夏電教館為教師們辦的一件看得見,摸得著,用得上的實事。”總之,大家覺得這次學習獲益匪淺,真是來時匆匆忙忙,去時喜氣洋洋。

通過這次學習,使我進一步認識到電化教學的實際運用價值,同時也看到了它充滿希望的未來。

運用電教手段講課在單位時間內知識容量大,密集性強。利用光、聲、電傳遞信息節省時間,並能靜動轉換,聲像結合,不受時空限製,直觀感染力強。在課堂上師生可以共同動腦、動口、動手,氣氛活躍。學生情緒愉快求知欲強。教師不把自己單單看成是傳授知識的工具,而成為學生進行學習的導師。同時電化教學還有利於促進第二課堂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