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藝報》是一種要求辦報者從采編、書寫、繪畫、著色諸方麵按一定的工藝技巧獨立完成全部內容的手工報。可以培訓學生的動手能力,激勵其汲取知識、探索創造和陶冶情操的作業。報的規格為八開見方的美術紙,正反兩個版麵(也可以大一點,分幾個版麵)。根據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實際需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出報。每次集中討論一個問題,多放在一版;二版(綜合副刊)可豐富多彩。這種作業具有應用性、開放性、交流性、創造性和綜合性的特征及小天地大舞台的功能。學生有機會在個人獨居的“樂園”裏愉快地耕耘,盡情地揮灑,各抒己見,自由探討,汲取知識,運用知識,開發智力,誘導其真正進入知識世界,求其真知,學做真人。
一、辦《手工藝報》的潛在意義
辦《手工藝報》可以開智育人,發掘人的潛能,激勵個性發展,培訓創造意識,弘揚傳統文化,普及國學知識,塑造美的心靈。
手———人類賴以生存的器官。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手可以做出幾十億種動作,它是意識偉大的培育者,是智慧的創造者。”科學研究表明左腦管右手腳;右腦管左手腳,多動左右手,促其左右腦及手腦協調工作,同時也開發了人的邏輯思維和形象思維,開發了智能。
所以,常辦《手工藝報》動手又動腦,手巧促心靈,心靈促手巧。
工———工夫,即工夫不負有心人。手工長期辦《手工藝報》,不僅使辦報者在書法、繪畫、版麵綜合設計等工藝技巧方麵具有一定的基如何引導學生辦《手工藝報》
本功;同時對其身心健康,良好意誌和優秀品格的形成也會產生潛移默化的促進作用。因此這一“活動課”自然成了必修課的“大後方”,為學生學好各科知識鋪平了道路,更為將來走向社會奠定了一定的文化素養和技能基礎。
藝———藝術技巧。在人們的生活中工藝美術品隨處可見,教會學生借助其中美的元素辦《手工藝報》,集多種美於一報。如:繪畫、書法、撰文、編排和報頭、報邊、標題設計與裝幀都需借鑒一定程度的藝術技巧知識;再如底紋、線條、字體變化、欄目套色等手法的運用,也都包含著一定的美學。彙集的格言、警句、詩詞、成語、典故、故事、童話、謎語、對聯……更具有傳統意義的美。這些都啟發辦報者去欣賞美、發現美、追求美、創造美、運用美。可以說,她是塑造學生美的心靈(美德)最理想的形式之一。
報———是運用文字、繪畫報道消息,傳遞信息,發表意見的載體。
使辦報者、讀報者相互交流,互為相長,開闊眼界,增長見識;接受新思想,研究新問題,學習新知識,以適應信息時代智能社會發展的需要。
可以看出《手工藝報》充分發揮了手教會了腦,腦教會了手的作用。它是開智的工具,有其特殊的魅力和功能。尤其漢字是形、音、義的結合,會產生與大腦兩半球都有聯係的複腦效應。長期識讀漢字,書寫運用漢字,不僅會創造優美的漢字形體,同時也會得到啟智作用。就寫作而言,在長期對中文信息的處理中,左腦語言區與右腦圖像區,兩者功能可以置換、互補,這樣左右腦得到同步發展。《手工藝報》命題都十分貼近實際、貼近學習、貼近生活、貼近時代脈搏,幫助學生把握人生的正確方向,樹立正確的“三觀”,培養其愛國情懷和樂意奉獻的精神。因此《手工藝報》既是德、智互融互促的課堂,又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能有效地激勵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也有益於青少年的心靈早期植根於國學的土壤,熱愛傳統文化,特別是在今天所謂的“告別紙筆時代”,讓祖國的新生一代從小接觸國學,有其更為深遠的意義。所以,它是實施素質教育最好的形式之一。
二、如何辦《手工藝報》
1.根據教育教學的實際需要,每次辦報前先確定一版討論的重點,又兼顧二版(副刊)多姿多彩。並注重其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觀賞性。如:每年4月22日地球日,讓學生辦報討論“人口、資源、環境”問題;1996年中央作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定,辦報的題目是“傳統美德知多少”;1997年7月1日辦報的命題為“話百年滄桑,迎香港回歸”;2007年遵照黨的十七大精神,辦報的主題是“深入學習科學發展觀,積極構建和諧社會”;2008年借助北京奧運會說說“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的寓意;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50周年,辦報的內容以“可愛的寧夏”為題。總之,題目常常變,內容期期新,讓學生始終保持求新求異的興趣,廣泛涉獵,深入探討,使其運用已掌握的文墨繪畫技巧,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在用中學,學中用,努力去實現“教、學、做合一”與“真、善、美”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