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片追”流弊之種種(3)(2 / 2)

三、它是培養學生優秀品德的“樂園”

蘇霍姆林斯基說:“沒有單獨的‘智育’,也沒有單獨的‘德育’,也沒有單獨的‘勞動教育’。在教育家的麵前隻有一個整體。

即兒童和他們的精神生活。”同學們為了製作一張最佳的手抄報,每次都要作很長時間的思考,具體操作起來會連續工作幾個小時,甚至更多的時間,而且必須全神貫注、反複琢磨、精心製作。所以它可以使一些天性好動的青少年性格逐漸趨靜,有利於潛心鑽研學業,還可以使一部分不愛動手的孩子趨於聰慧,更使少部分好安逸、樂享受、怕動手的獨生子女趨於勤勞、克服其厭學和社會不適之症,並促使他們平時樂意瀏覽各類課外書籍,注意從書刊上采取零瓊碎玉,養成處處留心皆學問的好學精神和愛動手、善創造、能吃苦、樂奉獻的品德。

四、它是鑄造學生靈魂的“熔爐”

手抄報具有小天地、大舞台的功能,可以及時反映家庭、學校、社會生活,報道國家和世界大事,配合學校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如:以“迎香港回歸”為主題,學生為了辦好這期報,首先回顧自己學過的文、史、地知識和政治常識,並翻閱許多書報資料,注意收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百年滄桑》等曆史劇目,學生了解了曆史,觸動了情感,增強了愛我中華之心。

學生們為了把生活中有趣味、有價值的人和事反映在報端,他們或激揚文字、坦蕩直言,或精心作畫、寄思寓情、鼓勵同伴、激發來者,或對真、善、美予以頌揚,或對假、惡、醜進行鞭撻。它是思想交鋒的陣地,也是展露才華的舞台。在辦報中,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勇於質疑和探究,具有一個生動活潑的認識過程,思維一直處於運動、探索之中。

所以,辦手抄報是錘煉學生靈魂的熔爐。

五、它是溝通師生心靈的“橋梁”

一張手抄報就是一麵學生內心世界的鏡子。尤其是教師,能從學生字裏行間的情感流露,感觸到他的心靈,知其喜愛什麼、厭惡什麼、主張什麼、反對什麼,是鴻鵠之誌,還是燕雀之翔?以及他們辦報技藝的熟練程度,知識麵的寬窄……這樣就為師生間溝通心靈,融洽感情奠定了基礎。

(《德育報》1998年1月19日)

應采取怎樣的方式,把愛國主義教育在學校教育中經常化、興趣化,促使學生樂於參與,便於操作,達到增進知識,提高思想覺悟、訓練能力,開發智慧的目的?多年來,我曾多方嚐試,尋求探索在學校進行愛國主義教育較適宜的方法,雖然有可取之處,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都缺乏連續性、集中性、係統性。

從1985年起,我在原來嚐試的基礎上,將壁報試改為單頁八開的手抄報,責任承包到學生個人,讓學生獨立辦報。於是,學生們發揮各自的聰明才智,辦出各種各樣的小報,報名有《朝露》《晨暉》《雛鷹》

《奮飛》《中華頌》等,盡管報名和內容不太貼切,版麵設計不甚規範,可是張張小報充滿著求知欲,篇篇文章洋溢著愛我中華的悠悠情。師生們樂了,家長們笑了,手抄報也在實踐中不斷完善。書寫、繪畫、排版新穎別致,逐漸發展成今天的《手工藝報》。

為了進一步借用《手工藝報》之舟,激勵學生愛國之情,每期報都圍繞一個主題開展討論。如《學習徐洪剛,人人獻愛心》《學習孔繁森,大家談人生》《畫國旗國徽,敘國歌來曆》等。古今中外許多事例都可聯係,題目常常變,內容期期新,始終堅持高揚愛國主義旗幟,弘揚民族優秀文化。為了使學生把握這一辦報宗旨,我們提出了“聽黨中央聲音,縱觀世界大事;看社會現象,聯係生活實際;依立國之本,談個人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