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比的具體辦法:評委會的同學定期將大家出的報紙收集裝訂成冊,交全班同學傳閱評比,有時還傳到外班、外校,請他們提寶貴意見,而後民主投票評選,評委會集中,選出其中最佳報紙在班內張貼;優秀的篇章讓普通話講得好的同學在班會或課外活動上朗讀;有時老師還從內容、文法、書寫、繪畫諸方麵加以評點(側重於發現優點給予表揚和鼓勵)。這樣,即使評比深化,也進一步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經過這樣的調整,同學們從辦報中得到很大樂趣,愈辦愈起勁。報紙中文章體裁很多,有散文、詩歌、評論、小小說等。內容也十分豐富:
有的談學習心得,有的講校內外新聞及國家大事,也有好人好事的報道,也有對班級、學校及社會上不良現象的批評。各自都設有獨具特色的欄目———“談尊師”“論勤奮”“班級論壇”“天下事”“說交友”“小小說連載”“外語園地”“動腦筋”“書法與篆刻”等。
從初一到初三畢業,三年中收集的報紙共計11期,600餘張,刊登的文章約4500篇。它取得的效果,遠遠超出了我們的預想。辦報開闊了同學們的視野,提高了同學們的寫作能力。培養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創造能力、綜合設計能力,報紙成為發展每個學生個性的一種手段,又是顯示他們創造願望和顯露才華的場所,同時還增強他們的意誌(如辦一張報要不間斷地工作幾天),對各科知識的學習和提高都起了積極的作用。如化學老師郭輝說:“初三(4)班實驗報告的設計和繪圖都很好,字也寫得工整、清楚。我以範本給別的班介紹。”雷蕾同學在她的小報上這樣寫道:“我們的創新小報像璀璨奪目的寶石,似清新奇麗的花朵,當她嶄露頭角,便以獨具的風格,天真爛漫的姿態,贏得了人們的讚賞。她為我們推開了獲得智能的大門,把我們引向了一個廣闊的天地,我們再也不是閉門死讀書的小秀才,而是在這塊肥沃的‘黃土地’愉快耕耘的80年代的青少年。”趙婕同學說:“她解放了我們的思想和手腳,要我們不僅讀有字的書,而且也讀無字的書,讀人類社會這本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書。她要我們在這五光十色的世界裏去觀察、去思索、去創造、去尋求人生的價值,去憧憬祖國的未來……當然,我們《創新報》還很幼稚,也有缺點,像一棵沒有成材的小樹,有待施肥澆水,修幹整枝。但是我們也看到了她的確有旺盛的生命力,有廣闊的發展前途。我們堅信,我們的《創新報》,在老師的指導下,在同學們的奮鬥中,將會一天天地走向成熟……”
(《寧夏教育》1989年6期)
為了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將壁報改為八開的手抄報,承包給每一位同學,讓他們獨立辦報。這種開放式、交流式的學習方法在提高學生素質方麵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裏我談幾點它的“特異”功能。
一、它是激勵學生追求知識和創造性思維的“啟動器”
因為每辦一期報,從采訪、撰稿、編排及報頭、報邊製作等工藝過程都是一人包攬,獨立完成,所以辦報前作者既要依本報辦報宗旨進行一番整體構思,諸如報紙的信息量、文章質量、版麵設計、插圖等,又要對每個環節細心推敲。為了給本報錦上添花,使其更加豐富多彩,吸引讀者,他們努力地從各方麵汲取營養,四處擷取一些生動幽默、耐人尋味的內容,如:成語典故、名言警句、名人軼事、風土人情;翻閱許多報刊讀物及古今中外的一些書籍,尤其還要回憶和運用自己平時所學過的一些基礎知識,作為深入求學的入門向導。這些發自內心的自學需要,就有意無意、不知不覺地把他們帶進了知識的海洋,獲得了知識、豐富了頭腦、觸動了感情;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體味到知識的浩瀚和學無止境的樂趣。
二、它是培育學生智能的“基地”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尖上。”辦手抄報是一邊動手一邊思考,它不是單純的消費知識,而是創造性地手抄報的特殊功能勞動。對學過的知識不僅要在實踐中應用,而且還要在應用中深化,在深化中提高,在提高中創造,真正體現了思維和動手最巧妙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