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片追”流弊之種種(1)(3 / 3)

實施素質教育要麵向全體,全麵發展,提高整體國民素質,僅靠少數“重點”學校的精英教育是不能完全擔當此任的。而且,近些年來,許多“重點”學校的做法不僅對實施素質教育沒有起到龍頭作用,反而背道而馳。他們的辦學指導思想,隻是瞄準升學率這一個靶子打。學生也隻能“隻讀聖賢書”(隻讀應試科目的書)。如有的學生用紅筆勾畫應試課文的“重點”,到了“紅”勝過“黑”的程度。在“重點”中找“名師”“名校”應在自然中生成“重點”“精髓”中尋“精髓”,他們的知識麵趨向一個“點”。在學生的心目中讀書就是隻讀課文中的重點,讀書僅僅為了應試。請想想,這樣怎能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達到開智育人呢?又怎能培養出具有創造性、綜合性和實踐能力強的一代新型人才,來適應“新經濟”發展的需要呢?

我們的傳統教育本來就存在著“學而優則仕”的功利思想,認為隻有升了大學才能“光宗耀祖”,才叫“人才”,或者步入仕途,算有出息。我們的許多“重點”學校正好迎合了這種思想,躺在“重點”這塊天賜的金字招牌上,大念自己的應試經。如偏要將園垣載,念成園垣圓。而且靠這優越的“天時”“地利”和聚集的“骨幹”教師、資優學生的“人和”,即使不認真耕耘也能旱澇保收,獲得升學率第一的好收成。可是他們從未反思過這虛假的現象,總是引以為榮,甚至有點“為富不仁”,一味地大肆“炫耀”升學率;加上社會上和政府部門,某些分管教育的人竭力鼓吹“狀元郎”;甚至連某一“神聖”的學府也出現了“狀元牆”。自然“重點”學校成了學生、家長、教師向往的地方。於是每年都有大量家長送子女,教師找“竅門”,一同集結於“重點”的旗幟下應試會戰。

“重點”學校本來就有比一般學校有著優越的辦學條件,加上資優學生的集結,自然升學率很高;升學率愈高,雲集的資優學生愈多,而“重點”學校優選進校生的條件越高,升學率也越高。“重點”學校的升學率走上了良性循環。於是“重點”學校真可謂“背靠大樹好乘涼”。不思進取,不談教改,隻講升學率;談素質教育也隻是為裝潢門麵而已。

在這樣的環境下,再好的教師也隻能僅為應試大動腦筋,而不可能在他們麵對的優秀學生的基礎上“求新、求異、求變”,隻求學生能上分數線。因為一旦有了升學率,一切利益接踵而來。如:某一“重點”學校由於大念“升學率經”竟然榮獲“素質教育結碩果”的桂冠,校長個個榮升,教師沾光。“重點”學校的優厚待遇,也自然使普通學校眼饞。於是“重點”學校吹什麼風,普通學校就下什麼雨。應試教育愈演愈烈,素質教育阻力增大,步履維艱!尤其是一些“薄弱學校”,他們“貌不驚人”,生源來自“重點”學校與一般學校過了“篩子”、過“籮兒”篩選後留下的“次品”。於是,升學率無法與“重點”相比。因此,家長不想送,學生不遠去,教師無心教,社會輿論糟,領導看不起,福利待遇少;即使他們費盡了九牛二虎之力,也無法擺脫在升學率上的惡性循環和個人的厄運。所以,盡管他們在升學率上推了“光頭”,可還是不服輸,用他們的話說:“‘重點’學校校長和教師敢跟我們換個位置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