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班級德育量化管理的嚐試(2)(3 / 3)

我國傳統教育思想認為:師者,傳道、授業、解惑。師者,人之楷模也。作為現代社會的一名中學教師,不僅如此,還應遵循如下課堂教學規範:

預備鍾響,整理著裝。衣著樸實,美觀大方。

粉脂忌塗,發式平常。吸煙品茶,切忌堂上。

精神飽滿,誌氣昂揚。儀表端莊,方可登堂。

學生以禮,教師恭償。教導學生,身教為上。

教材早備,講授有方。備課備人,教本為綱。

引經據典,查找翔實。教學有道,言必循章。

教案書寫,仔細周詳。圖文照應,相得益彰。

神態自然,聲音洪亮。標準語音,頓挫抑揚。

言簡意賅,切莫冗長。麵向全體,留心特長。

邊講邊寫,講寫流暢。表情手勢,助推言講。

抒情達理,德智雙揚。板書整齊,節奏有章。

圖文並茂,生動形象。各類教具,選用適當。

演示實驗,早備停當。輔導學生,耐心磋商。

態度和藹,不得魯莽。冷嘲熱諷,更不應當。

循循善誘,啟發得當。學生有問,回答必詳。

鼓勵質疑,教會自強。布置作業,適時適量。

中學教師課堂規範

不許早退,不可拖堂;課外輔導,務必增強。

學業測驗,宛如平常;獲得信息,教取良方。

教學守道,師德高尚;尊師愛生,美德弘揚。

(《固原日報》1998年11月28日,後被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編輯的《中國教育與發展》(第三卷)收錄)我國的教育改革已明確提出: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但一下改變多年來形成的教育思想,可以說困難很大,它涉及到人們觀念的轉變,整個教育體製的改革,教育質量的評估及製約措施等一係列問題。所以,目前升學考試這根無形的“指揮棒”仍在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學校、教師、學生,一切教學活動都圍著它轉,加之有關教育部門和社會對學校評估以升學率論優劣。因此,學校在多方的重壓之下,隻得向教師轉壓,教師必然向學生加壓,學生為了跨進大學門檻,放棄愛好,自我加壓。殊不知層層加壓其害無窮。

一、為了追求升學率,學校恨鐵不成鋼

在教學活動中,過多占用課餘時間,甚至節假日、晚飯後都補課,致使師生都產生了依賴思想———教師若在課堂45分鍾內完不成教學任務,就推遲到課餘再補。這種做法不能做到精講、精學,無形中降低了45分鍾教學的含金量。

二、教師過多占用課餘時間

教師過多占用課餘時間,把課餘時間的輔導課變成了主導課,奪走了學生的時間,使學生沒有時間自我消化。久而久之得上了“消化不良症”,即使“吃”得再多也不吸收,或者養成教師“喂飯吃”的習慣,不獨立思考,弱化了自我實現的內在動力。

三、層層加壓,壓抑了師生求異思維

教師、學生整日忙於應付“過升學關”,無暇對各科知識深究。就層層加壓其害無窮教師而言,沒有精力鑽研教材,討論教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把各種習題壓向學生,學生隻能鑽入題海,滾動練習,圍著教師轉。長此以往,教師習慣於向學生灌輸前人的、他人的、現成的東西,不思求新、求異,因而學生自然養成了隻善“求同”思維,而不善“求異”思維,阻滯了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四、層層加壓,不利於學生情緒智力的培育

一年一度的“七·七”相會,迫使學生在家庭和學校“兩點一線”之間作鍾擺式移動,很少讓他們參與其他活動,有些學校取消了課外活動,把學生的全部精力拖到題海中去。若是考不出好分數,教師、家長互相責備,家長責怪學生,學生責怪老師,導致了情緒智力的下降。難怪一學生說:“我想唱歌不敢唱,小聲哼哼還得東張西望,‘高三啦!還有閑情唱?老師聽了定會這樣講’。”這種長期壓抑的心情對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成長都有害而無利。

從今年開始,普通高校全部並軌,未來畢業的學生將走上雙向擇業的道路。我們不但要向學生傳授更多的知識,更應在培育學生素質上下工夫。德、智、體、美、勞全麵發展,這是國家發展的需要,也是學校為學生今後擇業、奉獻社會的需要。

(《固原日報》1997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