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班級德育量化管理的嚐試(1)(2 / 2)

5.德育量化機製,有利於把每個參與者的人生觀、世界觀、道德觀和求知欲融為一體,激勵“五育”全麵發展。我在采用量化管理的九年嚐試中,所帶的班級絕大部分都獲優良成績。1981年初一(5)班是全校“三好學生”最多的班(12名);1985年畢業的初三(遠)班連續三年獲優秀班集體稱號,曾受地區、自治區團委的表彰;1988年畢業的初三(7)班,在自治區舉行的畢業會考暨升學考試中與本校同年級相比多獲遠個第一,數學獲第二,有兩名學生獲全國初中數學競賽三等獎;1996年畢業的高三(4)班,在大是大非麵前表現得很理智。如學校民族班同學因夥食問題要聯合罷灶,而高三(4)班的同學首先站出來打飯,然後通過正常渠道向學校反映了意見,起了穩定學校正常生活秩序的作用。這個班升學率為77豫,高出往屆民族班升學率的一倍。

我們原初三(3)班,有兩名學生被評為縣級優秀學生幹部。1993年升入高一後,有11名學生在各校各班被選為班長,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任班委或團幹部。追憶緣由,這些都與我們在班級管理方麵試行依賴“小包公”的方法是分不開的。

一、運用量化管理的激勵機製,實行“民主‘執法’班長責任製”

為了加強對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教育,我們在發揮原班委會職能的基礎上,運用“量化管理的機製”(具體參看《寧夏教育》1991年第11期《班級德育量化管理的嚐試》),建立了“民主‘執法’班長責任製”(也叫班長助理製),旨在培養學生的“法治”觀念,提倡辦事責任分明,作風民主,嚴格、公正如同“執法”的精神,也以此達到提高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約束能力的目的。

把行為規範教育具體化。在以《中學生守則》和《中學生行為規範》為基礎準則的前提下,經同學們充分討論,具體地製定了嚴格而明確的班級管理製度28條(即班級“法規”),讓每個同學輪流任“民主班長”,依“法”參與班級管理。“民主班長”必須根據“法規”嚴格執“法”,如考勤、維持紀律、檢查衛生、保護公物、關窗鎖門以及有關班級日常事務和組織各項集體活動等必須盡職盡責地做好。同時還要求舉止言談講究文明,指導他人要以理服人,並注意處處留心好人好事的記載等。

1.把“法治”教育引入班級管理。在“民主班長”製試行之前,組織信賴“小包公”的嚐試學生結合法律常識課,對什麼是法,我國有哪些法律、法規,何謂合法,何為違法,何為執法犯法以及權與法的辯證關係進行研討,同學們講道理、舉事實進行了充分的辯論。而後,我提出如何以“法”治班的要求,鼓勵學生在執行製度上大力推崇“紀律麵前人人平等,提倡“不徇私情”依“法”辦事的工作作風,並要求學生善於動腦、動口、動手,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管好班級。

2.相互切磋,評定“功”“過”。“民主班長”必須在正式班長的指導(監督)之下,遵照班級“法規”做好班級一切工作。當一天(或一周)的“民主班長”工作任務完成後,按本班量化的標準,由正式班長征求各班委的意見,對“民主班長”的工作作出優秀、良好、及格或不及格的評價,並以此作為每個“民主班長”參與班級總量化的一部分。

3.細心觀察,循循善誘。“民主班長”的工作結束後,必須將自己一天(或一周)的工作記事簿(隨人更頁)交給班主任過目。班主任與其交談,詢問他(她)一日(或一周)的工作體驗。師生間就記事簿中所反映出的問題認真進行分析,然後由教師作出簡潔而恰當的指導性批語,必要時將記事和批語在班會上向全體同學宣讀,或請“民主班長”作簡要的述職報告,總結其工作得失,供下任“民主班長”借鑒,以促進形成生動活潑的比、學、趕、幫、超的班風。

4.實事求是,完成學生素質量化表。每周工作結束後,由正式班長會同團支部書記,與下周的“民主班長”一起依據記事簿中反映出的問題和成績方麵的統計數據,按本班原規定的標量填寫出每個同學的《學生素質量化分析表》。班主任可依此在周末、期末或年終各階段進行綜合分析總結。

二、有了“規矩”,才能成方園

幾年來,由於我們采用了“民主班長”的管理方式,依“法”治班,激發了學生的責任感和主人翁意識,也使他們逐漸學會了待人接物、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本領,懂得了管理一個集體的艱辛,親身體驗到了作為一名班幹部,做好工作是不易的,從而加深了同學之間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也加深了師生間彼此的理解,更增強了每個同學的自律、自立和自治的自覺性。正如他們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