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稱黑嘴端鳳頭燕鷗。目前在中國僅有5隻標本,采自1913~1937年,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保存有其中的4隻標本。自1937年之後的60餘年,中華鳳頭燕鷗在全世界失去了蹤跡。直到2000年6月,台灣鳥類攝影家在福建馬祖列島意外地發現了4對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個體,才證實了這一物種尚存於世。2004年和2007年,浙江自然博物館陳水華先生在浙江象山韭山列島又發現了全球第二個中華鳳頭燕鷗繁殖群體,2年僅有10~14對繁殖個體。據專家的調查分析,目前中華鳳頭燕鷗在全球的數量已不足50隻,是我國最為珍稀的鳥類。專家同時還發現,沿海漁民到海鳥繁殖島嶼撿拾鳥蛋是目前威脅中華鳳頭燕鷗生存的最主要因素。
2000年6月,台灣鳥類攝影家梁皆得到馬祖列島的燕鷗自然保護區拍攝,事後衝洗照片時意外地在大鳳頭燕鷗繁殖群中發現了4對中華鳳頭燕鷗的繁殖個體和4隻雛鳥。此事成為了當年的大新聞,台灣媒體報道稱:“一種20年前就被認為已經滅絕的鳥類近日在靠近福建的一個小島上重新發現。”
由於不斷受到人類活動的幹擾(撿蛋),在象山韭山列島集群繁殖的中華鳳頭燕鷗和大鳳頭燕鷗,連續幾年的繁殖都相繼失敗,2008年起便從這裏消失了。2013年浙江自然博物館的陳水華博士借鑒國外海鳥招引和恢複的成功經驗,啟動實施了中華鳳頭燕鷗種群招引恢複與保護的科研項目,首次嚐試利用假鳥模型和鳴聲回放等技術手段招引中華鳳頭燕鷗重返韭山列島棲息繁殖。
黃腹角雉
拉丁名:Tragopan caboti
英文名:Cabots Tragopan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角雉屬
分布:僅分布於我國浙江、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和湖南等地林區,為留鳥。
保護級別: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黃腹角雉是我國特有鳥類,主要棲息於海拔600~1600米的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和針葉闊葉混交林中。在繁殖期,雄角雉有激烈的求偶炫耀行為。巢築在樹上,每窩產卵3~4枚。
自20世紀80年代起,在北京師範大學鄭光美院士的帶領下,對黃腹角雉的生態生物學進行了長期深入的研究。目前已建立了包括子6代的100餘隻個體、可自我維持的黃腹角雉人工純係種群。研究還發現,影響黃腹角雉種群發展的因素主要是適宜棲息地的破壞以及青鼬、鬆鴉、豹貓等天敵的嚴重危害。
鄭光美院士
男,漢族,1932年11月生,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現任國際鳥類學聯合會(IOU)資深委員,世界雉類協會(WPA)理事長,國際生物多樣性計劃中國國家委員會科學谘詢委員會委員,中國動物學會鳥類學分會名譽理事長,《生物學通報》《Chinese Birds》主編,《Current Zoology》《動物學研究》《動物學雜誌》《生物多樣性》等刊物編委。長期從事動物學教學工作,主編或合編《普通動物學》《脊椎動物比較解剖學》《鳥類學》等多種高校教材以及《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中國瀕危物種紅皮書·鳥類卷》等專著多部。1997年獲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為“普通動物學”國家級精品課主持人。在我國鳥類生態學、保護生物學等領域進行了開拓性工作,尤其在我國特產瀕危雉類研究中成果顯著,所主持的中國特產瀕危雉類研究課題榮獲2000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等多項國家和省部級獎勵。
四川林鴞
拉丁名:Strix davidi
英文名:Sichuan Wood Owl
分類地位:鴞形目 鴟鴞科 林鴞屬
分布:目前已知僅分布於四川西北部、甘肅南部、青海東南部的高山針葉林中,分布區十分狹窄。
保護級別: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
1866年法國博物學家Armand David首次在四川的森林中獵獲了這種鴞類;1875年,Sharpe將它命名為長尾林鴞的一個亞種。鑒於它與遍布於歐亞大陸北部森林中的長尾林鴞長期隔離,目前國際重要鳥類專著已將它單獨列為一個種。四川林鴞為高山森林地區的夜行性猛禽,主要棲息於海拔2200~4200米的針葉林帶和針闊葉混交林帶,為中國特產鳥類,其生態生物學資料極為缺乏。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科研人員於2003年開始在甘肅蓮花山自然保護區研究四川林鴞。
由於該保護區的森林在曆史上曾經遭受過破壞,可供林鴞營巢的粗大雲冷杉樹極為缺乏,於是在森林中掛置了適於四川林鴞繁殖的巢箱,以利於其更好地繁殖。
2005年和2007年分別有1對林鴞進駐巢箱成功繁殖。
影響四川林鴞種群發展的因素主要是森林砍伐造成適宜棲息地的減少,以及缺乏適合營巢的粗大樹木。
藍腹鷳(又名藍鷳)(Lophura swinhoii)
主要棲息於台灣海拔300~2300米中、低山區的闊葉林或次生林中。性機警又敏感,步履輕巧。以植物的果實、種子為食。
1862年時任英國駐台灣領事的羅伯特·斯溫侯(Robert Swinhoe),從其雇用的獵人手中獲得了盼望已久的被當地人稱為Wa-koe(哇雞,閩南方言)的鳥,並將其送給英國的著名鳥類畫家古德。經過對標本的仔細研究,古德認為這是從未描述過的鳥類新種,並決定以斯溫侯的名字來命名,以此紀念他對藍腹鷳的發現所做出的貢獻。
1863年斯溫侯在《倫敦動物學刊》雜誌上發表了《中國鳥類名錄》,列有454種鳥。1871年他又提出增訂名錄,達到675種。1873年,時任寧波領事的斯溫侯因病離開中國,將他采集的650種3700件鳥類標本帶回了倫敦。
羅伯特·斯溫侯(1836~1877)
19世紀著名的鳥類學家。1836年出生於印度,1854年被派至英國駐中國的領事館工作。起初任領事館的翻譯,後被任命為副領事和領事,先後在廈門、寧波、煙台、上海以及台灣等地任職。憑著自己對野生動物尤其是鳥類的熱愛,他幾乎把自己所有的業餘時間都用來研究和收集鳥類標本。他是第一個在我國海南島和台灣島上采集鳥類標本的西方人,因此這兩個島嶼上的許多新種的標本都是由他采集的。
斯溫侯一生共出版了120本動物學、地理學、人類學方麵的專著,發現了200個鳥類和幾十種哺乳動物的新種,同時他還搜集了大量的魚類、爬行動物、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的標本。
褐馬雞
拉丁名: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
英文名:Brown Eared Pheasant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馬雞屬
分布:僅分布於我國河北西北部小五台山、山西西北部和呂梁山地區,為我國特產鳥類。
保護級別: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雉科馬雞屬鳥類世界上共有4種,除褐馬雞外,還有藏馬雞、白馬雞和藍馬雞,它們都是僅分布於我國的特有鳥類。雄性雉科鳥類大都具有光鮮奪目的漂亮羽衣,而雌鳥則身著毫不起眼的暗淡羽衣,唯有馬雞屬鳥類雌性與雄性同色,這在雉科中是獨一無二的。
18世紀中葉,英國的鳥類學家斯溫侯收到了Lamprey博士寄來的購自我國天津市場上的一隻褐馬雞雌鳥標本,以為其原產地是在我國東北,遂將其命名為“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種名為滿洲裏之意,指我國的東北地區),並一直沿用至今。實際上這是錯誤的,因為褐馬雞並不見於我國東北各省,其模式產地應為河北省西北部山地。
北京師範大學張正旺教授的研究發現,褐馬雞通常都將巢築於由枯樹枝堆積而成的柴棚下、倒木旁或是喬木的基部,相對較為隱蔽。野生褐馬雞的窩卵數在4~20枚之間,其中大多數的窩卵數在6~12枚,出現頻率最高的窩卵數為8~9枚。認為窩卵數在13枚以上的極少數大型巢很可能是種內巢寄生的結果,即巢內的卵可能是2~3隻以上的雌鳥所產;而窩卵數僅4~5枚的卵,則是首次繁殖的年輕個體及再次營巢繁殖的成年個體所產。
古人稱其為鶡雞。其尾羽特長,向身體後方高高翹起,而末端像披發一樣地散垂下來,幾乎能掃到地麵,很像馬的尾巴。尤其是當它在林間疾跑時,遠看就好似一匹奔馬,因而稱為馬雞。
雄性褐馬雞在求偶炫耀時,個體之間展開激烈的格鬥,據說到了至死方休的程度,人們把它視為勇敢、頑強的象征。因而從漢武帝起的曆代帝王都常常用褐馬雞的尾羽來賞賜有功的武將,將尾羽裝飾在帽子上來表示武將的官階,用以激發將士們的鬥誌。清朝的頂戴花翎,分為花翎和藍翎,前者為孔雀羽,後者就是鶡羽。
紅腹錦雞
拉丁名:Chrysolophus pictus
英文名:Golden Pheasant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錦雞屬
分布:僅分布於我國中西部地區,是我國特產鳥類。
保護級別: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
紅腹錦雞棲息於海拔450~28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內灌叢和開闊地帶。以蕨類、草籽、大豆等為食。3月下旬進入繁殖期,每窩產卵5~9枚,卵淡黃褐色。
紅腹錦雞全長約100厘米,雄鳥上背金屬綠色,下背、腰及尾上覆羽金黃色。頭頂及頸背有耀眼的金色絲狀羽冠,扇狀披肩為金色並具黑色羽緣,下體緋紅,翼為金屬藍色,尾長而彎曲,中央尾羽近黑而具皮黃色點斑,其餘部位黃褐色具黑褐紋。雌鳥體型較小,為黃褐色。上體密布黑斑,下體淡皮黃色。
紅腹錦雞又叫金雞,身體顏色豔麗奪目,姿態優雅華貴,是著名的觀賞珍禽。它還是甘肅省和四川省的省鳥,陝西省的寶雞市也是因為靠近盛產金雞的秦嶺山脈而得名。
晉代郭璞《爾雅注疏》中就有“似山雞而小,冠背毛黃,腹下赤,項綠色鮮明”的生動記載。故宮博物館珍藏北宋趙佶(1082~1135)的名畫“芙蓉錦雞圖”以及元朝(1349)王淵的“花竹錦雞圖”,對金雞有如實的寫生。其中“芙蓉錦雞圖”中還有古人對紅腹錦雞的稱頌,即“秋勁拒霜盛,峨冠錦羽雞,已知全五德,安逸勝鳧鷖”,形容錦雞具備“五德”:即頭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敵在前敢鬥者“勇”也,見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時者“信”也。
中國鳥類學會會徽·紅腹錦雞
紅腹錦雞是中國國鳥的最佳候選:其一,我國版圖形狀如同一隻躍然紙上的大公雞,屹立於世界東方,而紅腹錦雞身體上鮮紅和亮黃色的羽毛正與我國國旗的顏色相對應;其二,紅腹錦雞自古以來承載了悠久的文化內涵,以紅腹錦雞為主題的“錦繡前程”國畫享譽民間。此外,中國是世界上雉雞類鳥類最為豐富的國家,素有“雉類王國”的美稱。以雉雞類鳥類作為中國的國鳥,與之相應。
中國鳥類學會的會徽就是以紅腹錦雞作為圖案設計的。
白冠長尾雉
拉丁名:Syrmaticus reevesii
英文名:Reevess Pheasant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長尾雉屬
分布:我國中部及北部山地森林中,主要包括河北、陝西、甘肅、湖北、湖南、貴州、四川、河南及安徽等省,是我國特產鳥類。
保護級別: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
俗名長尾雞,其尾羽最長可達160厘米,也就是我們傳統戲劇中的“雉雞翎”,京劇武將如周瑜、呂布和孫悟空的頭盔上裝飾的就是一對白冠長尾雉的羽毛。
黑頸鶴
拉丁名:Grus nigricollis
英文名:Black-necked Crane
分類地位:鶴形目 鶴科 鶴屬
分布:主要分布於我國的西藏、青海、甘肅和四川一帶,越冬於西藏南部、貴州、雲南等地,僅有少數個體在國外繁殖和越冬。
保護級別: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黑頸鶴是世界上唯一一種高原鶴類,目前黑頸鶴種群數量僅有4000隻左右,是異常珍貴的鳥類。這種生活在海拔2500~5000米高原地區的“神鳥”直到1876年才在青海省被發現,是人們發現最晚的鶴類。主要棲息於海拔3000~5000米的高原草甸沼澤和蘆葦沼澤,以及湖濱草甸沼澤和河穀沼澤地帶。
在古裝戲中扮演周瑜、呂布的演員,頭盔上配戴著一對長長的羽毛,更增添了大將的威武風度。演員們還不時地將這對羽毛握於手中,邊唱邊舞,做出各種姿態,借以表達人物的性格和內心活動。這對長羽毛稱作“雉雞翎”,是雄性長尾雉的尾羽,最長者可達160厘米左右。
1931年,時任瑞典自然博物館館長的動物學家隆伯格(EjnarLonnberg)撰文記述了在額濟納旗采到的一些鳥類標本。遺鷗,頭部深棕褐色至黑色,上沿達後頸,下沿至下喉及前頸,深棕褐色由前向後逐漸過渡成純黑色,與白色頸部相銜接。他隻提到是黑頭鷗(地中海鷗)的一個東方地理種群,同年又撰文將此問題說明,並使用了Larus relictus的學名,意為“遺落之鷗”,遺鷗從此開始被科學界認知。
遺鷗
拉丁名:Larus relictus
英文名:Relict Gull
分類地位:鴴形目 鷗科 鷗屬
分布:我國的內蒙古、陝西、甘肅、新疆、青海、雲南、山西、河北、北京、天津、江蘇等省區。
保護級別: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
遺鷗在鳥類中是被認識和了解最晚的鳥種之一,於1931年被首次發現並定名,但國際上對此一直存在爭議,直到1971年由蘇聯鳥類學家發現獨立繁殖群後才確定為獨立物種。1990年春夏之交,我國鳥類考察隊在內蒙鄂爾多斯高原發現的遺鷗繁殖群體是世界已知最大的遺鷗種群。遺鷗頭部和頸部在夏季為純黑色,像圍著黑色頭巾,冬季頭部則變為白色。飛翔時翅膀的尖端顯現黑色。遺鷗是典型的水鳥,喜歡開闊平原和荒漠與半荒漠地帶的湖泊,以水生昆蟲和無脊椎動物為主要食物,用幹枯的水草在水中的沙島上築巢。
藏鵐
拉丁名:Emberiza koslowi
英文名:Tibetan Bunting
分類地位:雀形目 鵐科 鵐屬
分布:為中國特產種,僅分布於青藏高原中東部,非常少見。
保護級別: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中被列為稀有物種,IUCN將它列為近危物種。
藏鵐棲息於海拔4000米以上的山柳灌叢一帶,是人們了解非常少的一種鳥類。隻是在最近幾年,才重新在青海果洛州的一個藏族寺廟附近發現,並拍到了照片。據報道,藏鵐喜歡在生長有茂密雜草和稀疏灌木叢的草山上繁殖,巢多為高山蒿草構成。卵為綠白色,上有紅褐色斑點,窩卵數2~5枚,雌雄鳥共同育雛。偏低的孵化率再加上獾類和牲畜對巢卵的捕食與踐踏,使得藏鵐的繁殖成功率很低。
觀鳥喇嘛:紮西桑俄
紮西桑俄是青海果洛州白玉寺的一位喇嘛,從小就酷愛觀察鳥類,並熱衷於鳥類繪畫。2005年8月,紮西桑俄和深圳觀鳥會的朋友一起觀鳥時,在白玉寺後山發現了一隻藏鵐。從那時起,紮西桑俄便開始了對藏鵐的保護監測,隨後建立了藏鵐保護區,並說服牧民在藏鵐繁殖季節讓出草場。此外,他還成功試驗出7種保護藏鵐的方法,出版了《藏鵐觀察記錄》,填補了藏鵐保護和研究的空白。可能是因為紮西桑俄每年在野外工作時間長達9個月的緣故,僧眾們都稱他為“觀鳥喇嘛”。2007年,為了使更多野生動植物得到保護,紮西桑俄成立了年保玉則生態環境保護協會,這些會員都是附近的牧民,他們負責保護自己身邊的野生動植物和自然環境,成為不可小視的民間保護力量。2009年紮西桑俄來到北京參加第二十三屆國際保護生物學大會,和大家分享了他保護藏鵐的故事。
黑喉歌鴝
拉丁名:Luscinia obscura
英文名:Blackthroat
分類地位:雀形目 鶇科 歌鴝屬
分布:見於中國中北部,包括甘肅東南部及陝西南部秦嶺。遷徙時見於雲南,在泰國極北部出現過一次。
保護級別:IUCN易危種。
1891年由俄國鳥類學家Berezowski和Bianchi依據采自我國甘肅的標本描述而定名。這是一種體型較小的深色歌鴝,主要生活在海拔2400~3400米的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下的濃密竹叢中。從發現命名到2011年的這120年裏,僅有屈指可數的9次野外目擊記錄,被譽為“亞洲最神秘的歌鴝”。2011年5月,我國攝影師何屹在四川大學望江校區首次拍攝到了一隻雄性個體的影像資料。同年6月,一個由中國和瑞典科學家組成的鳥類考察隊在陝西秦嶺地區發現了其繁殖地,共記錄到14隻黑喉歌鴝雄鳥,並成功錄到其鳴唱聲,這一數字幾乎達到之前所見過的所有個體的總和。
N.M.Przewalski尼古拉·米哈依洛維奇·普熱瓦爾斯基(1839~1888)俄國軍人、探險家。1870~1885年,普熱瓦爾斯基攜帶助手先後4次前往中國西部的塔裏木盆地、準噶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探險,采集了大量生物標本,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極大關注。著名的普氏野馬、普氏原羚就是由他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