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鳥類家族3(3 / 3)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鳥類也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如灰冠鴉雀(Paradoxornis przewalskii)、白臉(Sittaprzewalskii)。

Valentin Lvovich Bianchi(1857~1920)

俄國鳥類學家。1896~1920年任俄國彼得格勒皇家科學院鳥類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亞的鳥類。在他眾多的鳥類學研究成果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他對於鳥類分類學的卓越貢獻。1891年Bianchi與M.M.Berezovsky一起係統整理了G.N.Potanin在1884~1887年采自中國甘肅的鳥類標本,發現並描述了許多鳥類新種,如黑額山噪鶥、黑喉歌鴝、灰冠鴉雀、紅腹山雀等。1907年Ernst Hartert在描述一個采自陝西秦嶺的鶲鶯新種時,拉丁名和英文名均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表達對他的尊敬,即比氏鶲鶯Seicercus valentini(Bianchis Warbler)。

灰冠鴉雀

拉丁名:Paradoxornis przewalskii

英文名:Rusty-throated Parrotbill

分類地位:雀形目 鴉雀科 鴉雀屬

分布:狹域分布物種,目前所知僅分布於甘肅南部卓尼縣到四川西北部鬆潘地區的岷山山脈。為中國特產種。

保護級別: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均將其列為易危物種。

灰冠鴉雀的頭頂以及頸背灰色與其紅褐色的前額、眼先及眉紋對比明顯,故得名“灰冠”鴉雀。灰冠鴉雀的另一顯著特征是眉紋黑褐色,後端近黑色。灰冠鴉雀主要生活於海拔2440~3050米的高山針葉林及河穀竹灌叢中。自從20世紀5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商業伐木與開墾,使得其分布區內的天然林麵積大為縮小及破碎化,這可能是導致灰冠鴉雀種群數量稀少的最大原因。此外,也可能與其過於依賴竹林的生活習性有關。

灰冠鴉雀一直被認為是中國最為稀有的雀形目鳥類之一。

灰冠鴉雀模式標本現存放在俄羅斯。1891年別列佐夫斯基和畢安科依據俄羅斯中亞考察隊1886年在甘肅省南部采集的標本,以當時考察隊隊員普熱瓦爾斯基的名字命名,但之後的100年裏未有任何報道。1986年國外觀鳥者在四川九寨溝觀察到灰冠鴉雀。2007年7月28日中國野生動物攝影師奚誌農和董磊在四川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到一隻灰冠鴉雀,這是發現灰冠鴉雀百餘年來的首次影像記錄。

白尾地鴉

拉丁名:Podoces biddulphi

英文名:Xinjiang Ground-Jay

分類地位:雀形目 鴉科 地鴉屬

分布:為中國特產種,僅分布於新疆塔裏木盆地,留鳥。

保護級別:被列為世界瀕危物種,全球狹布物種,《亞洲鳥類紅皮書》中的近危種。

地鴉屬鳥類全世界共有4種,包括分布於我國的白尾地鴉和黑尾地鴉,以及分布於西亞和中亞的土庫曼地鴉和波斯地鴉。

白尾地鴉生活於人跡罕至的新疆塔克拉瑪幹沙漠“生命禁區”的腹地,其繁殖生活習性一直鮮為人知。直到20世紀90年代,隨著沙漠公路網的貫通,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與地理研究所的鳥類學家馬鳴研究員領導的研究隊伍才得以進入沙漠腹地,對該物種進行長期跟蹤研究,逐漸揭開其神秘的麵紗。

目前學術界普遍認為地鴉起源於新疆及附近的中亞地區,在其漫長的進化曆程中,棲息環境經曆了森林—灌木—草原—戈壁沙漠的演變過程,地鴉也由森林鳥(樹棲)逐漸演變成了荒漠鳥(地棲),但是白尾地鴉至今依然保留了鴉科鳥類在樹上營巢的習性。從形態上看,地鴉經曆了黑色—褐色—灰色—白色的演化過程,現今的地鴉體羽中或多或少也都遺留了祖先的“烏鴉色”。在白尾地鴉幼鳥發育階段,中央2枚尾羽呈現明顯而寬闊的黑色羽幹紋,這應該是進化過程中的返祖現象,因為其他地鴉均具有黑色的尾羽。

嘴峰長而略為下彎,具有挖掘和埋藏食物的功能;鼻孔覆蓋有稠密的羽毛。每年3月初開始繁殖,營巢於紅柳灌叢、鹽穂木和胡楊樹上。巢呈杯狀,內墊羊毛、幹草和枯葉等。卵為卵圓形,淡青灰色或淡灰褐色,有不規則的深褐色斑。窩卵數3~5枚。

白尾地鴉的發現和定名

英國軍人約翰·畢杜夫(John Biddulph,1840~1922)年輕時就加入了英國精銳騎兵團,並一直在英屬殖民地印度工作,多次參加中亞的探險活動,采集了3000餘號鳥類標本,現均收藏在英國自然曆史博物館。1874年他在第二次葉爾羌河流域探險時,於新疆巴楚采集到了白尾地鴉的模式標本。阿蘭·休默(Allan Hume,1829~1912)當時任英國駐印度的文職官員,業餘時間一直關注印度及鄰近地區的鳥獸研究,熱衷於收藏探險家從各地采集帶回來的標本,最終達10萬餘號。此外,還描述定名了許多新種。中國鳥類中至少有45個種或亞種是由他命名的,如高山兀鷲、黑頸長尾雉、縱紋角鴞、栗頭八色鶇、3種地鴉、細嘴短趾百靈、白喉林鶯、藏黃雀等。1874年他對約翰·畢杜夫采自新疆巴楚的白尾地鴉標本進行了描述,並以畢杜夫的名字命名,發表在自己創辦的鳥類學刊物《Stray Feathers》上。值得一提的是,1876~1877年俄國軍人普熱瓦爾斯基在進行第二次中亞探險時曾進入羅布泊地區,也采集到了白尾地鴉的標本。由於當時並不知道此種已經在兩年前被英國人發現並定名,遂將其命名為塔裏木漠鬆鴉(Podoces tarimensis)。但是,按照國際動物命名法規,隻能承認采納最早的命名,塔裏木漠鬆鴉隻能視為白尾地鴉的同物異名。

白尾地鴉郵票

為適應中亞幹旱荒漠環境,地鴉的體羽大多為沙褐色,與環境極其相似。腿長健,翅短圓,善奔跑不善長距離飛行。奔跑方式如同“走馬碎步”,也完全不同於其他地棲鳥類的步態。在奔跑和取食時,其肩部和腹部的沙色羽毛會蓬鬆起來,掩蓋住黑色飛羽上的白色翅斑,從而不易被天敵察覺。同時,蓬鬆的羽毛也可能起著散熱調節體溫的作用。

2002年為了紀念“第23屆國際鳥類學大會”在北京召開,中國郵政總局發行《中國鳥》特種郵票,其中就有白尾地鴉,這是世界上首枚白尾地鴉郵票。

甘肅柳鶯

拉丁名:Phylloscopus kansuensis

英文名:Gansu Leaf Warbler

分類地位:雀形目 鶯科 柳鶯屬

分布:為中國特產種,僅分布於甘肅西部和南部,以及青海東北部。

保護級別:無危(Least Concern)。

目前對甘肅柳鶯的生物學習性了解並不多,甚至連它的越冬地在哪裏都還不知道。甘肅柳鶯6月初開始繁殖,主要在忍冬灌叢或雲杉枝或樺樹上築巢。

巢呈球狀,側向開口,巢外層主要由忍冬樹皮雜以苔蘚編織而成,巢內層襯以鳥類羽毛,十分柔軟舒適。卵呈橢圓形,白色並有細小的栗紅色斑點。

甘肅柳鶯最早是由德國人W.Meise於1933年作為黃腰柳鶯的一個亞種(Phylloscopus proregulus kansuensis)描述的,模式標本采集地為舊甘肅省北部西寧轄區的Lauhukou(老虎口)附近。盡管得到英國鳥類學家C.B.Ticehurst的認可,但後來一直被作為黃腰柳鶯指名亞種的同物異名或青藏亞種的同物異名對待,甘肅柳鶯的名稱逐漸被淡忘。直到20世紀末,瑞典學者Per Alstrm等主要依據其鳴聲的獨特性,認為應該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物種對待,並得到國際上相關專家的承認。

1906年Rothschild首次將海南孔雀雉作為一個獨立種描述,1977年Delacour將其並入灰孔雀雉,作為灰孔雀雉的海南亞種對待,但仍然有一些學者從物種保護的角度將其作為獨立的物種看待。為了澄清這個問題,最近我國的科學家進行了專題研究,結果發現生活在海南的灰孔雀雉經過長期的獨立進化,已經與遠在雲南西部和西南部生活的灰孔雀雉指名亞種有了明顯差別,達到了種的分化水平,應該作為獨立的物種——海南孔雀雉對待,從此中國又多了一個特有鳥種。

海南孔雀雉

拉丁名:Polyplectron katsumatae

英文名:Grey peacock pheasant

分類地位:雞形目 雉科 孔雀雉屬

分布:為中國特有種,僅分布於海南島西南部的山林中,非常稀少。

保護級別:國家I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紅色名錄中被列為瀕危鳥類。

海南孔雀雉曾經廣泛分布於海南島的熱帶雨林中,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由於棲息地喪失和非法獵捕,現存種群已被分成了幾個近乎相互隔離的種群,種群數量急劇減少。

海南孔雀雉生活在海拔200~1300米的熱帶森林中,活動範圍很小而相對固定。2~6月的繁殖季節一般成對活動,其餘時間均單獨活動。由於數量稀少,活動隱秘,相關的繁殖生物學資料還很少,目前僅知道在地麵營巢,位於樹的基部或岩石之下,窩卵數1~2枚。

黃喉噪鶥

拉丁名:Garrulax galbanus

英文名:Yellow-throated Laughingthrush

分類地位:雀形目 畫眉科 噪鶥屬

分布:國內僅分布於江西婺源和雲南思茅,國外見於印度。

保護級別:IUCN極危,《中國物種紅色名錄》瀕危。

黃喉噪鶥在國內僅分布於雲南思茅和江西婺源兩處十分狹小的範圍內,數量非常稀少,人們對它的生態習性所知並不多,僅有一些零星的資料。婺源黃喉噪鶥於繁殖季節集中分布於海拔100米以下,結群繁殖而無大多數噪鶥屬種類所具有的領域行為。多營巢於高大闊葉樹的樹冠部位,少數營巢於針葉樹種,這也與其他噪鶥多在灌叢中營巢而有所不同。群體有固定的夜宿地點,當年幼鳥一旦成長發育到具備飛行能力,整個群體即離開繁殖地。

黃喉噪鶥的發現及命名1874年,英國人高德溫·奧斯滕(Godwin-Austen)在印度阿薩姆邦瑪尼普爾河穀發現了一種前所未知的噪鶥,其鮮豔的黃色喉部格外引人注目,遂稱其為“黃喉噪鶥”。1923年,法國鳥類學家邁尼高(M.A.Ménégaux)依據1919年9月采自中國江西婺源的標本,描述了一個噪鶥屬新種courtoisi,借以紀念和褒揚當時上海徐家彙博物館館長古爾圖瓦(Courtois)神甫。然而,1930年伯裏奧茲(J.Berlioz)卻將法國人命名的這個噪鶥新種作為黃喉噪鶥的一個亞種對待。

黃喉噪鶥的再發現與分類變化

1982年中國鳥類學家鄭作新和唐瑞昌將1956年中蘇聯合科考隊在雲南思茅采集的標本定名為黃喉噪鶥思茅亞種。然而,除了當年在模式標本產地采獲的非常有限的幾個標本外,之後再沒有人在野外見到黃喉噪鶥。1994年在有關國際組織的資助下,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鳥類學家何芬奇組織了一個考察隊,開始了搜尋黃喉噪鶥蹤跡的漫長調查。經過7年的苦苦尋覓,終於在一次偶然的機會,才由江西省林業部門的洪元華和鄭磐基兩位先生碰巧發現了黃喉噪鶥的兩個繁殖群體。2006年,英國著名鳥類學家考勒爾博士(Dr.N.J.Collar)發表了一篇文章,提出應該重新恢複Garrul axcourtoisi(Blue-crowned Laughing thrush)獨立種的地位,下轄G.c.simaoensi(思茅亞種),最近出版的《中國鳥類分類與分布名錄》已經采納了這個建議,相應的中文名為藍冠噪鶥。

中國人命名的鳥類新種

在中國分布的1300多種鳥中,幾乎清一色都是由外國人發現命名的,中國人發現命名的隻有3種:金額雀鶥、四川旋木雀和弄崗穂鶥。

金額雀鶥(Alcippe variegaticeps Yen)隸屬於雀形目畫眉科雀鶥屬,僅分布於我國的四川中部和廣西中部,是中國特有鳥類。1932年由中國鳥類學家任國榮發現命名,這是第一個由中國人命名的鳥類新種!

任國榮(1907~1987)

廣東惠陽人。1926年畢業於國立廣東大學,後留校任教。1927年被聘為生物學係助教。1929年赴法國和英國研究鳥類學,先後在巴黎和倫敦的自然曆史博物館工作,曾獲得法國動物學會銀質獎章。1928年至20世紀40年代後期,一直從事鳥類學研究,在兩廣地區采集了大量鳥類標本。

四川旋木雀(Certhia tianquanensis Li)

隸屬於雀形目旋木雀科旋木雀屬,目前僅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分布點,散見於陝西南部、四川中部和西北部,分布範圍極其狹窄,為中國鳥類特有種,IUCN(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08年將其列為近危種(NT)。1995年我國鳥類學家李桂垣先生發表了普通旋木雀的一個新亞種——天全亞種(Certhiafamiliaris tianquanensis),但當時未引起國內外鳥類學家的關注。2000年由中、德鳥類學家孫悅華和J.Martens組成的研究小組,在四川省洪雅縣瓦屋山頂發現了李桂垣所描述的這種旋木雀,通過形態比較、鳴聲分析和DNA鑒定,認定其應為一個獨立的物種——四川旋木雀。初步的研究發現,隻有在成熟林中才能見到四川旋木雀的蹤跡,巢也大多築於已經腐朽的枯立木上,位於裂開的樹皮下或樹木的裂縫中,這與其他旋木雀極為相似。然而,巢材卻與其他旋木雀明顯不同,四川旋木雀的巢幾乎全部由苔蘚構成,僅在巢的邊緣裝飾有少許羽毛和竹葉。卵為白色,鈍端綴以細密的紅色斑點。

李桂垣

著名鳥類學家,四川農業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動物學和森林鳥獸生物學教學和鳥類分類區係方麵的科研工作。建立了四川農業大學鳥類標本室,收藏有600餘種1萬多號鳥類標本,是國內大專院校鳥類標本收藏較多的單位之一。在這些館藏標本中,不乏一些極為珍貴的模式標本和地模標本,還有不少是珍稀的特產種類,如灰胸藪鶥、棕頭歌鴝、黑額山噪鶥等,為鳥類分類區係的研究和動物誌的編寫積累了重要的基礎資料。迄今為止,李桂垣教授先後發現並命名了5個鳥類新亞種,包括斑背噪鶥涼山亞種、棕頭鴉雀甘洛亞種、斑翅鷯鶥南川亞種、暗色鴉雀二郎山亞種,而旋木雀天全亞種後來已被提升為獨立種——四川旋木雀。

弄崗穂鶥(Stachyris nonggangensis Zhou et Jiang)隸屬於雀形目畫眉科穗鶥屬,目前知道僅分布於廣西南部。弄崗穗鶥體長約18厘米,全身大部分為深褐色,臉頰耳後有一類似新月形的白斑,白色的喉部及前胸具有黑色斑點,而眼睛的虹膜則是藍色的,形態極為奇特。它主要棲息在廣西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較好的喀斯特季節性雨林中。性格羞怯,平時常在地麵活動,除非受到驚嚇,一般極少飛行。以落葉下麵的各種小動物為食。

2004年周放在廣西龍州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考察時,偶爾在林中發現了一種十分陌生的深褐色鳥兒,憑著自己多年豐富的研究經驗和知識積累,他意識到這可能是個鳥類新種。在經過細致的資料比對之後,最終確認這是一個尚未被描述的鳥類新種,並於2006年將撰寫的研究論文投寄給了世界權威的鳥類學術刊物《The Auk》。經過有關專家長達兩年的多次審核,終於在2008年刊發了該論文,確認在廣西發現的“弄崗穗鶥”是一個新種。

周放

1948年生,廣西桂林人。著名鳥類學家,廣西大學教授,長期從事動物資源和動物生態方麵的研究和教學。他是國內第一個係統研究紅樹林鳥類的人,也是國內第一個係統研究岩溶石山鳥類的人。1990年,在廣西西南部重新發現了一度被認為在世界上已經滅絕的海南鳽。還發現了白眉山鷓鴣新亞種。主要著作有《十萬大山地區野生動物研究與保護》《中國紅樹林區鳥類》等。

中國鳥類新紀錄

自1863年R.Swinhoe首次發表中國鳥類名錄至今,已經過去了150年,我國鳥類分類與分布方麵的基礎資料逐漸得到豐富和完善,記錄的物種數也不斷增加。截止2011年,我國的鳥類種數已達1371種,相較幾年前又大幅增加了近40種。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麵:

第一是隨著專業調查工作的不斷開展和群眾觀鳥活動的普及,在我國境內不斷有一些以往沒有記述的鳥類被發現,如褐喉直嘴太陽鳥、白頸鸛、鉗嘴鸛、紅胸姬鶲、劍嘴鶥、尼泊爾鷦鶥、眼紋黃山雀等;第二是分布在我國境內的一些新鳥種相繼被發現和描述,如弄崗穂鶥等;第三是隨著鳥類係統分類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原來的亞種被提升為種,如綠背姬鶲、台灣畫眉、四川柳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