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過後,施特斯曼教授給鄭作新寫了一封信。信中說了這樣一句意味深長的話:“當前在許多問題上,中美的看法很不一致。可是我至少找到了一個共同點,就是你們都認為峨眉白鷳是一個新的亞種。在這個問題上,中國人領先了。請接受我衷心的祝賀。”
鄭作新(1906~1998)
福建長樂市人,我國著名鳥類學家,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1926年畢業於福建協和大學,後赴美國留學,於1930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科學博士學位。對中國鳥類進行係統的考察和研究,發現中國鳥類16個新亞種,撰寫了1000多萬字的論文和專著(14種專著、33種書籍、130餘篇科學論文、250多篇科普文章)。在理論方麵提出“低等類型的亞種被排擠到該種分布範圍的邊緣地區”的觀點,從而估測種的起源地,這對生物進化論的優勝劣敗的核心理論是有科學意義的補充論證。在鳥類分布方麵,提出以秦嶺為兩個動物地理界,即古北界和東洋界在我國境內的分界線。在鳥類係統分類研究中取得的成就使他在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中國鳥類係統分類研究”項目的重大科學成就獎;《中國鳥類區係綱要》(英文版,1987)獲中科院1989年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並獲1990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1993年獲中國野生動物保護終生榮譽獎。1994年捐款設立鄭作新鳥類科學基金,以獎勵對鳥類學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科研人員。
鳩鴿類
棲息於森林或山崖,在平原地麵取食。嘴短而細弱,基部大多柔軟,鼻孔外具有蠟膜。腿腳健壯,具鈍爪,適於在地麵奔走及掘土覓食植物種子。翅長而尖,飛行迅捷。嗉囊發達,在育雛期能分泌“鴿乳”喂雛。雛鳥為晚成鳥。
岩鴿(Columba rupestris)
下背及腰純白;尾羽末端黑色,中部貫以寬闊的白色次端斑。翅上具有兩道不完整的黑色橫斑。
岩鴿棲息於多岩石的山地,常結群活動,主要以各種農作物為食。結群築巢於岩壁石隙中或岩洞裏。
珠頸斑鳩(Streptopelia chinensis)
適於在地麵奔走和樹棲,通常在樹上或岩石縫隙築巢,以樹枝搭成簡陋的平板狀,結構鬆散。產2枚白色卵,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18天。
毛腿沙雞(Syrrhaptes paradoxus)
沙雞目,沙雞科。生活在荒漠草原,體羽沙土色,點綴以點斑和條紋,隱蔽性極強。後趾退化,前三趾並合,並覆蓋有羽毛。
沙雞常集成大群進行遠距離遷飛,尋找水源。雛鳥離巢後跟隨著雙親活動,但由於雛鳥活動能力比較差,雙親會將水浸濕到胸部和腹部的羽毛裏,將水帶回來,喂給雛鳥。與此相適應,它的羽毛在幹燥的情況下,呈螺旋狀,浸水以後羽毛會變直。
高山兀鷲(Gyps himalayensis)
頭部裸出,具翎領。翅膀寬大善於飛翔,視力也非常敏銳。棲息於高山地帶的峭壁懸崖,常結群撕食動物屍體,很少攻擊活物,是著名的腐食性動物。為了方便地將頭部伸進動物死屍的腹腔之內,其頭部和頸部的羽毛都變成了短短的絨羽,或者幹脆裸露沒有羽毛。脖子的基部長有一圈較長的羽毛,像是用餐的餐巾一樣,防止弄髒身上的羽毛。在青藏高原,藏族群眾的天葬習俗,就是靠它來完成的。
猛禽類
猛禽一般體型較大,主要吃肉,是性情凶猛的掠食性鳥類。一般所說的猛禽主要是隼形目(鷹隼類)和鴞形目(俗稱貓頭鷹)兩大類。
鷹隼類
晝行性猛禽。它們的嘴、腳強健並具利鉤,適應於抓捕及撕食獵物。雌鳥多大於雄鳥。在高樹或岩崖縫隙中以枯枝築巢。
馴鷹
隼形目鳥類長久以來就被人類利用進行狩獵活動,在很多文化中,獵鷹都是受到人們歡迎的文化符號,甚至是人們生活的必需工具。馴鷹是我國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滿族、蒙古族等少數民族的傳統習俗,具有悠久的曆史。這些經過訓練的獵鷹,在冬季能幫助獵人捕捉黃羊、野兔、狐狸等獵物。現在,馴鷹高手表演的“放飛獵鷹”“獵鷹捕兔”等民族傳統節目,已經成為向人們展示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情的主要項目之一。